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目标与模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目标与模式

发布于:2023-05-16 14:07:16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现有研究主要从价值论、功能论、形成方式、产品形态四个维度对生态产品进行界定(下图)。由此,生态产品可以理解为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人类加工的具有物质供给、生命支持、环境改良和文化传承功能的产品与服务的集合。

 

界定生态产品的四个维度


自然资本的良性运营是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产品是自然资本参与物质和价值循环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自然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参与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方向,结合自然资本理论来理解生态产品可以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经济学与生态学融合的理论支撑与引导。

生态产品价值是生态产品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的物质性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价值之和。结合《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保护优先 合理利用”的首要原则,我们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导向和价值构成(下图)。

 

生态产品价值构成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理解为对生态产品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过程,强调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生态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双向转化与环境保护问题。我们的相关成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目标与模式》刊发于《经济地理》2022年第9期,现摘其精要,与读者分享与交流。

 

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需要溯源到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具有增殖性、折旧性、发展性等特征。自然资本的增殖性表现为通过自身的不断运动和持续循环实现资本价值的提升。自然资本的折旧性强调自然资本的供给存在物理绝对上限,人造资本对自然资本的替代存在物理上的限制,尤其是关键自然资本不可替代。自然资本的发展性,强调通过与其他资本形式之间的广义替代,实现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本提升,包括价格较低的自然资本对价格较高的自然资本的直接替代,以及价格上涨引致的节约效应和其他资本对自然资本的间接替代。

从自然资本的特征引申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重目标:基于自然资本的折旧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之一是“保值”,核心是保护生态资源;基于自然资本的发展性,目标之二是“转化”,核心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基于自然资本的增殖性,目标之三是“增值”,核心为通过生态产品溢价或整体配置,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提升,达到“1+1>2”的效果(下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


 

1

  生态产品价值“保值”模式:

  政府调节

对于不可替代或替代成本很高的关键自然资本形成的生态产品,其价值实现方式以保护为主。生态产品的外部性会带来生态产品实际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不对称的成本收益关系、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关键自然资本的保护需要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借助政府权力的政治性、强制性、权威性,以政府(作为代理人)运用税收或补贴等手段对不对称的成本收益做出权威性再分配,目前主要包括损害赔偿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下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模式


2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

  市场化运作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模式是基于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等其他资本要素的替代性,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多维价值以货币化的形式显现出来,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将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机制引入生态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与政府调节模式相比,其制定的支付标准更接近于生态产品的效用价值,具有更高的市场效率,主要包括物质产品交易、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资源配额交易、生态产品融资等模式。


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值”模式:

  产品溢价与整体配置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值”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资源整体配置三种模式。其中,生态产品整体配置是适应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其按照“资源统一整合、资产统一运营、资本统一融通”的原则,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和生态功能,推动单一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向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复合配置转变,重点以整体收储区域为单元,形成以土地资源为主或以矿产资源为主或以水资源为主、整合其他配套资源为“资源包”等不同模式进行整体配置,实现生态产品整体增值。虽然该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点状供地”“净矿出让”“联合出让”等配置方式已初步体现出生态产品整体配置构想。


 

1

  不可分割的物理属性

  提高了生态产品交易门槛

生态产品不可分割的物理属性使得无法对各地区的生态产品消费和使用量进行精准的估计和比较,这时应该由财政代表人民对生态产品进行支付,完善生态产品的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区域间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经营的不可分割性和规模门槛,完善生态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参与、交易方式灵活的生态产品统筹经营与交易市场尤为重要。


2

  隐性的价值特征制约了

  生态产品价值的货币化表达

生态产品的隐性价值难以市场化实现与考察,甚至在技术上难以充分、准确运用货币价值量进行衡量。对此,应该尽快出台科学完整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对核算方法、数据来源、指标体系、统计口径进行标准化,形成一套“可对比、可复制、可推广、可核验”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虽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的标准化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来看,当前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还不成熟,可重复性是个难题,针对特定地域单元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需进一步明确。


3

  模糊的产品边界制约了

  生态产品交易主体的利益激励

自然资源资产生态产权界定模糊等造成生态产品资产产权制度失灵,极易带来租值耗散、自然资源要素流动性低、生态产品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这需要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界定权能体系中各项权益的内涵及权益人的权责范围,厘清生态产品占有、使用、维护、收益、处分等权利和责任关系,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产品产权制度。通过完善生态产品产权物权体系,扩充生态产品权益并丰富权能,完善生态产品产权配套制度,对生态产品的保护和利用行为形成一套激励与约束制度,促进生态产品配置效率提升。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 万条内容 · 1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细化分析景观物候

摘要       森林物候学是一个多尺度现象,起源于叶片和树木的进程,对植物群落和景观生态有影响。由于物候控制碳和水循环,在生态系统尺度上(例如涡量通量测量)得到普遍观测,因此重要的是表征不同空间尺度下物候相转移事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由无人机采集的航拍摄影来观察大面积(5.4公顷)和多样的社区内植物物候,具有个体树冠及其物候转移事件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10米空间分辨率,春季约为5天时间分辨率,秋季为每周)。我们通过将无人机测算的物候相过渡日期与直接观测到的树木物候、PhenoCam图像分析和卫星遥感进行比较来验证无人机测得的数据。然后,我们使用详细的物种清单和土地覆盖分类来研究物候上空间变异的生物相关性。结果显示,物种分布是生态系统物候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我们还通过分析无人机拍摄的摄影图像并结合Landsat和MODIS数据,探讨了物候从有机体尺度(10米)到森林景观(1公里)的统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过渡日期的空间标准差随着像素大小的增加对数线性减小。在秋季,我们还发现细尺度物候聚集成为中等尺度的峰值而不是均值,这表明在研究区域内亚像素转换的分布尾部时,粗尺度物候对其不敏感。本研究是第一个以空间全面、整个生态系统方式观测森林物候学,同时又具有足够细的空间分辨率来描述个体相关性和缩放现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