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调试阶段进水量较少,进水变化幅度较大。 为确保污泥培养效果,缩短调试周期,一般采用外接碳源方式接种培养活性污泥。 外接菌种首选进水质相近,运行较好的同类型工艺污水厂重力浓缩后污泥或脱水污泥。
1、污泥接种驯化时间表
在污泥接种期间,每天间歇进水四次,为污泥增生殖提供营养物质; 同时减少排泥甚至不排泥。 污泥培养与驯化具体周期安排见下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 以上运行方式均按设计参数确定,在实际操作中,生物池的污泥浓度可根据沉降比实时跟踪监测,不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2、接种及间歇进水闷曝阶段
一次性投加外接浓缩污泥约池容的5%~10%于生化池,充满污水后投加营养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小时,潜水搅拌机运行保持连续性,确保污泥处于悬浮状态,闷曝数小时之后停止曝气并沉淀换水,每天重复操作,该阶段周期时间初定为7天左右。 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产生的污泥也处于离散状态,因而曝气量一定不能太大,控制在设计正常曝气量的1/2,否则污泥絮体不易形成。 此时污泥结构虽然松散,但若菌胶团开始形成,镜检开始出现较多游离细菌,例如鞭毛虫和变形虫,则认为初期培养效果满意。 期间作SV30量筒沉淀物的观察和DO测定,作报表记录。
时间: 七天左右。
运行方式: 接种、进水、闷曝、间歇进水、沉淀、换水。
注意: 当预处理区域设立的24小时水质监视记录数据发现进水水质突然变化(酸水侵袭造成PH偏低、进水水质浓度、毒性及色度等)对活性污泥培养有很大的冲击,此时应该考虑启动应急预案,对污水实施旁通排放,减小对活性污泥的冲击。
3、连续进水培养与驯化阶段
进入连续进水培养阶段后,活性污泥工艺的正常运行模式已初步呈现,此时应根据正常运行工艺参数调整处理流程,水量和空气量的平衡依据DO值的变化作适时调整,开启外回流泵,控制在100%。 监测污泥及水质各项指标,包括污泥浓度,污泥指数,沉降性能,BOD,COD,通过显微镜观察污泥活性。 至MLSS超过3000mg/L时,当SV30达到30%以上时,活性污泥培养即告成功,此时镜检污泥中原生生物应以鞭毛虫和游动性纤毛虫为主。
培养达到设计浓度后,开始对硝化菌的驯化阶段。 硝化菌种的培养和驯化实质既是通过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配合目标菌种的生长周期对生物群落的发展进行外部干预,使得硝化菌成为活性污泥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群。 一般来讲,硝化菌种的培养周期为其泥龄的3倍左右。
时间: 共60天左右。
运行方式: 生物池和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连续运行。
注: 按照气水比值来确定投用风机的组合数量,但是就单台的风量的调节可以参照风机的压力和流量调节来实现。
4、稳定运行阶段
此时全面确定各项工艺参数,以工艺参数作为实际运行指导,根据实际进水水量和水质情况来来确定合适的工艺控制参数,以保证运行的正常进行和使出水水质达标的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 并通过驯化实现使硝化菌与聚磷菌共存的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确保出水水质。
时间: 30天左右 。
运行方式: 生物池和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连续运行。
1、影响脱氮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对硝化细菌的影响因素
a.温度: 适宜硝化菌硝化的温度为30℃~35℃,低温12℃~14℃时硝化反应速度下降,亚硝酸盐累积。
b.溶解氧: 0.5mg/l~0.7mg/l是硝化菌的忍受极限,通常硝化段溶解氧应保持在2mg/l左右。
c.PH值: 硝化菌对PH值的变化非常敏感,最佳范围在7.5~8.5之间,硝化反应中碱度偏高较好。
d.有毒物质: 过高浓度的NH3-N与重金属等会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破坏细菌的氧化能力,抑制硝化过程。
e.污泥龄: 应根据亚硝酸菌的世代期来确定较长的污泥龄可增加硝化反映能力。
1.2 对反硝化细菌的影响因素
a.温度: 适宜反硝化菌的最佳温度为35℃~45℃,当温度下降可适当提高水力停留时间。
b.溶解氧: 应严格控制在0.5mg/l以下。
c.PH值: 最佳范围在6.5~7.5之间,反硝化过程可补充硝化过程中损失的一部分碱度。
d.碳源有机物: 当源水中C/N比值过低,如BOD/TKN<3~6,需外加碳源,一般选择甲醇或粪便水。
2、影响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中水处理回用
返回版块9882 条内容 · 20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很好,点赞收藏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