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为什么,三门峡那么多非议!

为什么,三门峡那么多非议!

发布于:2023-05-11 11:44:11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近年来有关它的废存之争却愈演愈烈。2003年8月24日,一场特大洪灾突然降临陕西渭河流域,导致数十人死亡,20万人被迫撤离家园。陕西渭河流域位处三门峡大坝上游,这里几乎成了每年水害的重灾区。三门峡水库建成40多年后,在洪灾悲剧的伤痛声中,陕西方面甚至提出“炸坝”的要求。


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前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获全票通过,但同时也遭到了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和刚进水电总局工作的温善章的反对。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然而,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

[渭河之灾]

2003年8月24日,一场特大洪灾突然降临陕西渭河流域,洪灾持续到10月5日。在洪水肆虐之下,数十人死亡,20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大量农田、村庄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陕西渭河流域位处三门峡大坝上游,这里几乎成了每年水害的重灾区。40多年前,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曾极力反对修建三门峡大坝,他指出,兴建三门峡大坝的结果将是“水灾搬家”———将下游水灾引到上游,想不到竟一语成谶。

争议沉默40多年后,在洪灾悲剧的伤痛声中,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黄河下游的中国第一坝———三门峡大坝。针对水灾发生的原因,陕西当地媒体纷纷将该省2003年特大水灾归咎于下游的三门峡大坝。同年10月30日,央视又以“渭河水患灾起三门峡”为题,引用水利泰斗张光斗的观点,同样将焦点对准三门峡大坝。

面对质疑和指责,位处三门峡大坝下游的河南媒体开始发出相反的声音。《郑州晚报》通过三门峡水利枢纽局有关人士之口,为三门峡大坝“鸣冤叫屈”。该报的一篇报道引用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办公室主任乐金苟的话说:“渭河洪灾和三门峡水库是两码子事。”

三门峡大坝缘何引起如此争议?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大坝又将何去何从?事实上,作为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大坝从建成起就伴随着质疑和争议,其波及范围之广,已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在这些质疑和争议的背后,则是地方与地方、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冲突。不同的利益诉求,不仅使事实真相真假难辨,也使三门峡大坝的出路变得扑朔迷离。



[陕西之痛]

“三门峡大坝早该炸掉了。”记者一到西安,该市出租车司机李庆有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关三门峡大坝的,“三门峡大坝把黄河的泥沙都淤在陕西了,河床高了,渭河的水流不到黄河里,就只能往老百姓家里流了。”

在陕西,自从渭河特大水灾过后,一提起三门峡大坝,很多老百姓都会咬牙切齿。普遍的说法是,渭河三五年一遇的洪水,造成了五十年一遇的洪灾。而其中的原因,被归咎于其下游一百公里处的三门峡大坝。

10月31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发了名为《张光斗抨击设计错 渭河灾起三门峡》的专题,把2003年渭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原因的矛头直指三门峡水电站。在此之前,陕西媒体及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也指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

而据资料显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关河床就抬高了4.5米,渭河成了地上悬河,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是有真知灼见的。”陕西省政府前副秘书长黄广文说,“事实上,三门峡大坝从开建之前,陕西人民就开始遭难,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1955年,为了配合三门峡大坝的兴建,陕西开始启动移民工程。30万人从被称作是“陕西省‘白菜心’”的关中平原迁至宁夏、渭北等偏远地区,饱受迁徙之苦。就在去年,黄广文还曾代表陕西省政协向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汇报过移民问题,但这一历史移留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三门峡大坝蓄水一年之后,由于调整运行方式而不再蓄水,致使原来的淹没区重新变成耕地。于是已经搬迁的移民又纷纷返回库区。在多次与当地政府交涉下,终于得以重新落户。而在2003年的渭水水灾中,有数万灾民恰恰是当年的返回库区的移民。

事实上,这座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建立之前就因为淹没问题遭到陕西省内的强烈反对。按照原来规划,三门峡蓄水之后,将淹没二百万亩良田,移民90万。

尽管如此,为了避免黄河下游“迫在眉睫”的水灾,大坝还是在1957年匆匆上马。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为了下游8000万人民的利益,牺牲陕西100万人的利益是值得的。据了解,在移民时,有关方面还喊出了“迁一家,保千家”的口号。

然而,建成之后蓄水仅一年,严重的泥沙淤积就已经威胁到上游西安的安全。与此同时,在勉强完成30万移民之后,陕西的移民工作也面临困境。为减轻泥沙淤积、减少淹没损失,三门峡大坝被迫两次改建。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

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1962年,陕西人再也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议案,拟请国务院从速制订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和管理的具体方案,以减少库区淤积,并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渭河大灾之后,有媒体认为“三门峡大坝命悬一线”。

事实上,废弃三门峡大坝的说法,早在2003年渭河水灾之前就已存在。有专家认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三门峡在防洪、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变小,并有加速上游泥沙淤积的嫌疑,从而引起陕西方面的强烈不满,因此废弃是最为可行的做法。

“炸坝”,这是记者从陕西方面听到的最强有力呼声。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多年前。据文献记载,周恩来总理曾经讲,“可以设想万一没有办法,只好把三门峡大坝炸掉”,但后来他很快对此作出纠正,表示之所以这样讲,是鼓励大家大胆设想。

“这(炸坝)是不可能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除了三门峡还有一定作用之外,还要考虑面子问题。”

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在三门峡大坝上采取每一步措施,都会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因此,水利部在进行充分的权衡利弊之前,不会轻举妄动。

有专家认为,从目前情势来看,最为激烈的做法,也不过是实现三门峡的全年敞泄,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尽管敞泄被认为是降低潼关高程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却在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

据悉,在敞泄问题上,水利部曾委托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黄委会、西安理工大学四家制作冲刷模型,以测算如果实现敞泄,将会对降低潼关高程起多大作用。

但四家单位的模拟结果差异很大:西安理工大学数据最高,5年降低3.5米,黄委会最低,仅降1米。枢纽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真的实现敞泄的话,发电将无从谈起,这样首要面临的就是三门峡枢纽职工安置问题。

对于安置问题,一度有这样一种说法:陕西省省长贾治邦曾声称,如果废弃三门峡大坝,陕西甘愿负责安置三门峡水利枢纽局的三千职工。

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中国水利规划总院陈清濂教授认为,经过四十多年的运行,围绕着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库区已经形成了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平衡。如果废弃大坝,又将造成巨大损失。

由于上游压力,几年来三门峡水库调低水位运行的呼声一直很高。事实上,就三门峡水库而言,即便是降低水位运行,也面临很大压力。

在大坝脚下,原来的一个小镇今天已经发展成市区有二十余万人口的三门峡市。2003年4月份,水利部专家组到三门峡库区考察。结果,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向来访专家大诉其苦,认为“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运行将给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致命打击。”

该市领导以一份精心准备的报告向专家组反映三门峡降低水位运行将给该市带来的危害。现简要列举这样几条:

一、 由于三门峡水库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位与水库运行水位联系密切,降低水位将导致库区沿岸93万人用水困难,市区30万人将无水吃。

二、 水位降低后,库区15.3万亩滩地将变成耕地,因此易导致外迁的15万移民返回库区,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 三门峡全市由三门峡水库直接供水的企业有21家,占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63%,如果水位降低,这些企业将因缺水而无法正常生产。

事实上,在郑州会议上,专家之间也存在很大分歧。据参加这次会议的曹如轩介绍,会上多数专家并不认为降低三门峡水库运行会对潼关高程有大的影响。“我看气氛不对,会没开完我就离开了。”曹如轩说。据悉,在为数不多的支持废弃三门峡大坝的人当中,大都是退休专家。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 万条内容 · 1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RTK和全站仪施工测量优势比较,水保人要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