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欧微优数字集成科创园项目设计阶段 BIM 应用
项目位于天津直辖市高新区,隶属京津冀板块,与北京直线距离为120公里。项目总投资为15亿元,占地面积约67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
项目以人才链、技术链、资本链、产业链、创新链赋能生态,聚焦数字内容、网络安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将醇熟的商务配套与畅达的创新枢纽相结合,打造150~2400㎡多维空间租售并举的智慧空间。以成为中国领先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为目标,助力企业发展、引育动能,推动园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单位。
基于本项目高要求定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难点:(1)项目前期规划较为复杂,方案设计阶段模型建立难度较大。(2)为达成一流智能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标准,在设计阶段必须做到体验性、昭示性、生态性、经济性四个维度极致均衡。(3)外立面幕墙造型节点复杂、形式多样化。(4)地下室附属用房、设备用房及配建人防、能源站、 锅炉房等功能性区域预留空间紧张。如何高标准、严要求完成项目实施成为重中之重。
为完成项目 BIM 技术全流程应用,团队制定了以下五大目标:(1)技术目标:坚持落实“一模到底”的 BIM 实施模式,从设计阶段 - 施工阶段 - 运维阶段共用同一套 BIM 模型。(2)管理目标:利用 BIM 技术缩短方案阶段设计时间;将 BIM 技术应用到公司BLM管理平台,力求在项目管理方面取得应用成效,体现 BIM 数字化价值。(3)深化目标:通过 BIM 三维可视化技术,发现设计图纸中的图纸问题,进行深化,达到优化施工图、减少图纸变更联系单的目的,进而提高施工图质量。(4)人才目标:通过本项目的 BIM 实践应用,培养一批掌握 BIM 正向设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健全公司 BIM 正向设计培养体系;完善正向设计师培养流程。(5)创新创优目标:通过本项目探索基于 BIM +数字集成的创新技术应用,丰富企业的科研技术成果,完善数字产业园区智慧运营管理系统。
根据我院项目特点,以集团内部标准化文件、产业链书刊等为依据,编制项目 BIM 技术实施各阶段标准文稿, 辅以完善的 BIM 技术实施流,结合BIM技术实施所需软硬件环境为 BIM 技术实施、落地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撑。在项目初期,团队利用设计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项目策划到协同设计、模型交付、现场使用等全流程应用。在进行专业间提资过程中,一键完成文件管理、提资记录可追溯等管理动作。设计师在过程中更可直接轻量化模型,进行在线查看和审批动作,达到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5.1 方案比选
在项目策划阶段,我院启动了建筑方案的国际化招标,团队与伍兹贝格、阿特金斯等国际性设计院协作,基于 BIM 正向设计进行方案比选。经过初步筛选后,最优方案落定于以下两个方案之中。
(1) 建筑特色为“船舶”的工作生活多元化社区,此方案表现为具有高效的功能布局,且平面扩展灵活性较高,是以四单元为一模板可进行统一性的增减。最大化展示功能空间,创造健康工作生活多元化平台,创造与周边产品的不同性地标建筑,实现可建性 + 经济性的技术整合。
(2) 建筑特色为“光谷绿洲”区域标志性绿色门户,此方案具有灵活高效、视野优越、划分灵活的特点,可划分为一层四单元、六单元或八单元。建筑平面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四角倒成圆角,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契合,立面强化了建筑的线条感,勾勒出挺拔的建筑轮廓,直接点亮整块区 域,实现了造型多样化与功能标准化的统一。
为了更方便对方案进行展示、审查以及数据分析等,团队通过 BIM +3D打印的集成应用,利用3D打印机将方案模型微缩打印,辅以绿化率、建筑密度等各经济技术指标数值作为依据,通过设计理念、组团分析、产品特色、细节控制、经济指标等多方面考量,最终选中“光谷绿洲”方案为本项目的中标方案。
5.2 方案优化
本项目的标志性建筑“光谷之心”俯瞰360度全景绿地、简约大气的未来办公全新形象、蕴含现代中式文化元素, 是本项目的区域标志性绿色门户。
团队对中标方案模型进行天际线模拟分析、无人机实景分析,发现将主楼“光谷之心”由140m调整为100m,与天津市整体城市风貌更为贴合,且更能保证在360°立体空间范围内最好的数字城市造型与功能标准完 整。
5.3 建筑性能分析
团队利用 BIM 技术,在任意阶段、任意时间,辅助设计师快速、准确的对项目进行建筑性能分析,满足项目绿建等要求。
5.3.1 风环境分析
本项目夏季工况的入口边界风速为2.4m/s,风向为S。《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要求在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场地内活动区域不得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在模型中对风速进行分析模拟,优化项目建筑布局,利用等值线标示出人行区内风速小于0.2m/s 超限区域,方便后期景观调整布局时进 一步优化区域内风速分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要求夏季需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获得良好的室内风环境,且需配备50% 以上可开启 的外窗,保证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利用 BIM 技术模拟夏季风况,形成建筑迎风、背风面外窗表面风压云图以及风压差判定表等,清晰表达外窗表面风压小于 0.5Pa的区域,满足绿建要求。
5.3.2 声环境分析
在模型中对不同高度处声压级分布和昼间 / 夜间沿立 面噪声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在每个计算立面上用圆圈标识出该面噪声最大值,形成如下昼间 / 夜间计算情况,验证绿建要求是否满足。
5.4 基于 BIM 正向设计 - 幕墙选型
利用 BIM 技术,参数化设计快速生成不同形体的幕墙造型,形成多种方案进行方案比选,并针对同类型幕墙不同材质进行快速替换,提取材料面积。在不影响外立面整体样式情况下,通过经济技术指标比对等,提高幕墙选型效率, 缩短设计团队决策时间。
5.5 交通仿真模拟
基于 BIM 模型对园区交通与周边交通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交通仿真模拟规划园区人流出入口,供设计团队直观检查所设计道路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设计方案的缺陷和局限性,及时进行修改、优化。
通过后勤交通仿真模拟确定园区后勤通道路线,减少因后勤交通路线变更对园区的影响,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便 利。
5.6 模型创建
在施工图阶段,团队对初步设计阶段输出的BIM模型进行细化和完善,搭建建筑、结构、幕墙、机电模型。由施工图阶段将模型细化后直接传递至施工单位进行后续深化,保证了项目图模一致,初步实现一模到底的技术路线。
5.7 BIM 技术在配电房设计中的应用结合
天津市地方规范要求与项目实际情况,利用 BIM 技术分析配电房建筑、结构净高。根据以往项目经验,团队发现配电房的结构标高,以及配电房位置不满足地方标准要求,且原设计中地下二层范围未覆盖到 2# 配电房。经与设计团队沟通,内部出具修改提资单。将原2个配电房改为3个,并对其进行空间深化,避免了验收不合格等情况的出现。通过搭建电气信息化模型并对其进行深化,以三维的形式表现电气设计效果,与设计者的理念进行对照,为修改设计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达到项目落地提前做出最优规划 的目的。
5.8 各专业碰撞协同设计 - 辅助图审
基于 BIM 协同设计机制在施工图绘制阶段对设计图纸进行多次三维图纸会审,总计发现有效问题338处,且都在蓝图输出前解决。提前识别设计存在的冲突,提高了图纸质量,减少设计变更。
5.9 管线综合排布与净空优化
团队为实现“一模到底”的技术路线,应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要求,对模型进行深化设计,综合考虑班组安装 施工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满足施工阶段现场需求。在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协调后出具管线排布方案分析报告,贴近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保证BIM技术落地性,为后续现场综合 支吊架设计、安装提供技术条件。
在施工图阶段,检查各个空间的净高是否满足强条要求,保证最大净高,形成净高分析图。 在管线综合排布时,综合考虑对风管高度、面层厚度、 管线路由调整、梁高变截面等情况,提高设备管线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空间成本,提升项目空间品质,并将调整之后的模型输出二维和三维图纸,指导项目施工。优化前:土建风道板顶高低与结构梁之间仅100mm的高 度,不满足通风需求经复核将原风道底板标高由4.200m降至3.650m保证有效通风面积。优化后:土建风道小梁上翻,抬升土建风道底板,板底和梁底净高为2.6米,保证机电管线安装空间。优化前:管线综合优化前,多处红色区域无法达到2.2米的净高要求。优化后:管线综合优化后,均可达到2.4m及以上净高。
5.10 综合支吊架设计
基于项目实际情况,在管线综合排布时提前考虑综合支吊架布管方式,配合施工单位对项目管线综合支吊架进行设计,出具综合支吊架三维图纸,方便现场施工,达到管线美观、整齐排布,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团队对项目中的支吊架进行分类 整理,将项目中出现的特殊支吊架收编入标准库,方便日后其它项目沿用,为拓宽我院BIM技术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5.11 管井深化设计
结合设计图纸和施工顺序对管井进行深化,在满足设计、施工、检修同时尽量使管井管道布置美观,最大限度预 留管道安装间距。在模型中预先提供立管安装定位、输出管 井预留洞图,给现场安装提供技术支持。
5.12 模型物料提取
基于 BIM 型对各专业进行主要材料提取(混凝土、 二次砌体、机电主材),快速生成相关工程量数据统计表, 提供给预算部门,辅助工程量核算。
5.13 BIM 出图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基于深化后 BIM 模型,创建管综、 预留洞以及单专业平立剖、三维图,直接输出深化后二、三 维图纸,组织各专业设计师对图纸进行审核校对,解决各类遗留问题,将图纸提供给甲方和施工总包,指导现场施工。
6.1 BIM 正向设计在海绵城市的应用
结合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地形模型,搭建项目 绿化建设三维模型,对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模拟,分析雨水处 理机房、蓄水池等的面积、大小、位置,确认本项目中透水砖车位面积、下沉式绿地面积,透水绿地面积等各项技术指 标。
通过对各个数据的检测收集,将数据整合,通过对数据的二次还原,将数据导入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计算,编制方案,同时构建相应的模型。采用 BIM 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设计合理的海绵技术方 案,确保最优海绵设计方案的落地实施。
6.2 基于 BIM 能源站(DHC)设计
区域供冷供热(Disrtict Heating and Cooling ,简称 DHC)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建筑群,由一个或多个区域 供冷供热中心集中制取冷媒或热媒,通过区域管网输配到各单体建筑,实现用户制冷或制热需求的系统。
建筑节能是新时代中国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欧微优科创园项目采用区域能源的思维进行能源规划,力求达到能源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集成的应用。
方案初期,调取族库中的设备根据设备选型,修改族 参数,为后设备与运营数据联动提供支撑,将设备参数信息 录入,以便后期运营进行数据联动。
能源站管线复杂,设备尺寸巨大,空间十分狭小。具体包含3台离心机组,4台冷冻水泵、4台冷却水泵、3台采暖水泵、3台冷凝真空热水机组、1台水板换机组、1套大型定压补水装置、1套定压补水装置(水板换二次侧定压补水)、1套全自动软水器、2台补水泵、2台补水箱。利用 BIM 三维技术对能源站设备进行布置,使大量设备在狭 小的空间内能够合理布局、管道走向设计最优。
本项目能源站空间狭小、管线复杂、各大型能源设备如何进场也是项目的首要问题。利用 BIM 技术优化能源站 设备尺寸、调整冷冻水泵接管方向、将离心机由单侧接改为两侧接,拓宽了设备运输、检修通道,为后期检修维护工作提供便利。
6.3 BLM数字化平台
BLM项目管理系统是我院自主研发的项目管理平台, 作为数字化平台应用底层建筑,为我院数字化平台项企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天津项目中,团队秉承中电光谷“一城一法”理念, 从数字化转型出发,结合以数字园区系统为基础的“一平台 两方法”产业集群解决方案,形成了独特的运营体系。在运营过程中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从数字园区、数字产业、 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致力于让天津欧微优科创园项目成为天津零碳数字产业园代表项目。
本项目配备 BIM 项目经理为项目整体把控,设计方BIM经理和施工方项目总工为项目 BIM 技术实施兜底,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 BIM 实施组织架构,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自2016年开始,为响应国家号召,公司开始着手培养在设计、工程领域的各类人才,通过不断累积,公司培养出工程领域 BIM 工程师30余人,正向设计领域 50 余人, 已形成具有规模的正向设计团队,并且已在实际项目中成熟应用。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施工BIM应用
返回版块4910 条内容 · 28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天津欧微优数字集成科创园项目设计阶段BIM应用,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