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为什么BIM一模到底很难实现?因为这两点,BIM举步维艰!

为什么BIM一模到底很难实现?因为这两点,BIM举步维艰!

发布于:2023-05-08 09:15:08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最近,湖北住建部发布《关于全省施工图BIM审查功能上线试运行的通知》,通知除了提出4月1日起,湖北省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系统BIM审查子系统在全省范围上线试运行外,还提出要鼓励企业以BIM为数据载体,通过“一模到底”推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数据交换和数字化交付,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该通知使“一模到底”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过去,建筑行业流传一句话,说“一模不可能到底”。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我国项目建设模式的原因,也有数据和创新成果归属权的原因。


Part  1

我国建设模式的制约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设计、施工和运维模型,可能是由不同的团队创建的,这使得模型数据对接变得十分困难,再者由于不同阶段的模型深度不一致,比如在深化工作中,难免会进行设计和模型改动,导致重建模型反而需要的工作量更少。  

 
其实,本质原因是 设计和施工阶段要考虑的重点和维度不同   在设计阶段,设计工作更关注的是规范性,然后才是可行性和成本。   在施工阶段,项目实施更关注的是成本问题,在不超出项目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施工验收规范。  

 
这是我国项目建设模式造成的,设计、施工团队不一样,意味着工作模式不一样,工作的重点不一样,自然的模型就无法承袭沿用。   施工要考虑施工段,和许多实际问题,这些在设计阶段,都很难考虑到,或者无法深入考虑。  

 
 

 

Part 2

数据和创新成果的制约


   
下面,我们再说下数据和创新成果归属权的问题。现阶段,BIM应用点出现了同质化,每个工程的BIM应用点都大同小异,很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    

   
这里,并非说每个工程项目都需要在BIM层面上创新,而是BIM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深度仍然非常浅,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BIM创新不仅能为BIM应用找到更多的可能,还能在其他BIM工程项目中起到示范作用。    

   
   


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设计的《自贡市富荣产城融合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C、D段工程BIM技术设计应用》项目荣获2021“金标杯”BIM设计成果组一等奖。


BIM创新成果的成功应用,背后牵扯到出了归属权的问题。一般来说,履行合同过程中,设计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发明、创造的设计新技术、新方法、如果不是履行合同所必需的,则不属于合同管辖范围,相应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设计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


如设计单位在进行管网设计时,开发了一个管网族库管理软件,这个软件不是管网设计所必须的,设计单位可以使用其他软件代替,那么这个软件开发的知识产权属于设计单位。


目前, 我国在相应的BIM应用和实施规范中,并没有对BIM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进行相关规定,只能参考相应的著作权法、专利法等


除了BIM软件开发外,BIM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成果,还包括BIM新工法或新技术产生的著作、或专利技术权,和BIM智力成果,如BIM模型、BIM模型中包含的建筑信息、BIM分析数据等。这些应用成果的归属问题,同样需要划定是否为履行合同所必需的。



BIM数据和创新成果归属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需要国家针对BIM技术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样不仅能保护BIM技术成果,推动BIM一模到底,还对BIM创新起到良好的发展作用。


Part 3

BIM全过程应用


自贡市富荣产城融合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C、D段工程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起于成佳航空产业园区,终于东环线交叉口,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路线全长24.6公里,总投资约85.55亿元。



本项目属于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提升改造后道路性质由通过性交通为主的公路转变为服务城市 功能地块和连接产业走廊的城市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97米,主要建设内容包含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生态修复、综合管廊等,其中道路 100万㎡ 、跨线桥梁5座、人行地下通道30座、排水管网100km、分离式立体交叉11座、全互通立体交叉2座、综合管廊11km、公交车站60 座、驿站厕所30座、骑游绿道50km、生态修复220万㎡。


项目BIM应用由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君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参与。


   

   
-设计阶段    

   
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拍手段,利用 ContextCapture软件对工程范围内规划道路(隧道、桥梁等)沿线地表进行特定宽 幅的高精度倾斜摄影,建立全线的倾斜实景模型,完成设计环境的搭建,在方案阶段开始提供了数据支撑。    

   
   

   
利用OpenRoads Designer进行路线设计,对道路、综合管廊、隧道以及地下管网进行参数化建模。     

   
   

   
利用OpenBridge Modeler和OpenBuildings Designer对桥梁,管廊入廊管线和机电设备等进行参数化建模。     

   
   

   
利用LumenRT+VR,基于设计模型生成多种VR场景,为各相关方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方便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 丰富了设计成果。     

   
   

   
-施工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在桥梁施工前利用 ProStructures软件对桥梁及桥梁钢筋,预应力钢束及钢筋复杂的结构进行钢筋建模。     

   
   

   
利用Navigator 软件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碰撞的构件,提升了设计和施工质量,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通过i-model进行BIM模型发布,利用LumenRT制作复杂施工断面深化及交底,方便各方随时随地查看模型,提高施工的进度和沟通效率。



-运维管理阶段

宏观总控——指挥中心  

利用BIM、物联网、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将生产数据实时推送至项目生产指挥中心,后台数据分析、处理后,通过指挥大屏集中展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各项生产数据,指挥中心人员以此综合研判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数字指挥调度系统反馈至相关负责人,督促其整改完善,有效提高了项目后台管控水平。


宏观总控——BIM+GIS  

设计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导入指挥中心,并与卫星地图相结合,呈现GIS效果,为后续项目管理沟通提供场景支撑,针对BIM模型和地形数据,可以根据相对位置关系和坐标定位进行整合,实现基于BIM+GIS的场景还原。实现基于GIS的进度、安全等方面的可视化。


智慧物联——视频监控  

将视频监控系统集成至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并标记在三维场景相应位置,通过模型直观了解监控点空间位置,并对重要监控点进行实时视频预览、云台控制、视频抓录、定时抓图与事件抓图等,确保施工生产情况了如指掌。

 

智慧物联——环境监测

将扬尘监控终端、视频采集终端集成至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可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风速、风向、温湿度、PM2.5、PM10等环境数据实时查看监控,在环境数据超限时,自动联动雾炮降尘设备,保证现场施工环境绿色环保。


智慧物联——劳务实名制及人员定位

通过系统接入现场门禁系统、实名制系统、定位系统等硬件设备数据,可在平台中实时了解现场人员工种与进出场等情况,携带配有人员识别卡安全帽的人员进入施工范围内,在工地电子围栏范围内的任何地图都可以被无线基站自动定位,且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该人员的具体位置,方便查找各类人员。系统自动记录人员轨迹,方便管理者查找并可按照需要回放。


智慧物联——车辆定位  

通过大屏展示页面,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各入网车辆的定位和相关即时数据,便于项目部管理。同时可以通过设定任意时间段查询车辆实时轨迹,在地图显示车辆走过的轨迹,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锁定车辆行驶的时间段。


现场管理——构件信息化  

每个构件集成设计信息、施工过程信息(交底记录、施工时间、施工影像、商混供应商、混凝土标号、施工负责人、监理人、质检报告等。


现场管理——整改闭环  

在现场可通过手机端即时发起问题整改,信息将即时自动推送到对应施工单位责任人,责任人何时收到整改信息、何时整改完成,监理何时完成整改复核,整改是否符合要求,形成快速、完整的管理闭环。通过BIM平台实现现场问题整改全流程可追溯,事情处理结果有完整闭环。同时,项目公司管理人员可以快速通过分类分析统计功能了解到问题数量、问题类型、整改速度、整改效果。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22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大力推广BIM技术,关于印发《武汉市2023年发展装配式建筑工作要点》的通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