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生态园林 \ 徐坚:如何通过设计让云南高原山村焕发新活力

徐坚:如何通过设计让云南高原山村焕发新活力

发布于:2023-05-05 10:29:05 来自:园林景观/生态园林 [复制转发]


3月30日, 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三届园冶高峰论坛 在杭州成功举办。在聚焦乡村振兴的主题论坛上,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坚教授分享了通过统筹保护利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保护村落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让以农业为主、具有地理隔离性特点、资源禀赋丰厚的云南高原山地传统村落焕发出新活力的经验。    

云南省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民族众多,拥有众多具有高原山地地域适应性的传统人居环境,兼具地理隔离性与保护开发的双重矛盾。高原山地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人居环境受多重因素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现出适应性特点。探索高原山地传统人居空间适应性,可以厘清传统人居环境的适应性内涵价值,精准指导传统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0 1      
【 高原山地及其人居环境的特殊性 】      

     

 

1.高原山地特性


高原山地的复杂性大于简单的山地与高原的叠加。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  


高原山地保护与建设的优势在于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相对丰富,后发优势明显;地域辽阔、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林业等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劣势在于地形地貌变化多端,地质灾害频发;高原山地土地开发比平原地区困难;高速发展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区域环境生态急需保护;高原山地生态脆弱。


 


 
2.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基本特征    

 
 

从自然系统看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受地理隔离性限制,呈现生态独特、多样、脆弱特点;从社会系统来看,地域文化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接触程度高,历史气氛浓厚;从人群系统来看,人群身份单一,民族多样;从居住系统来看,建筑空间形态丰富,聚居形态分散、隔绝,被动式适应性;从支撑系统来看,可发展空间小、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为主,产业结构脆弱。  


 

 
02      
【 传统人居环境适应性特征 】      

     

 

传统人居环境在特殊地形适应条件下,形成村落特有平面形态;传统人居环境以农业为主,交通不便,旅游业发展困难;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相对封闭,传统文化保留完整的特点。    


1.形态适应


 

 

(1)平面类型及适应性特点


·块状——平坝型

平坦地区的团块状人居环境多出现于高原山地平坝区域,由于地形因素限制较少,人居环境能够较大规模聚集发展,因此,此类城镇或聚落往往是区域发展的极核,在区域起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块状——层叠状

在高原山地中,由于所处地形陡峭、用地条件紧张的原因,聚落在水平投影上呈现集中布局的形态,表现出层叠状特征。


 


·带状  
带状多出现于河谷、道路等廊道两侧或环湖泊区域,人居环境依托廊道优势,呈指向性狭长发展。  

 
 


·放射状  

放射状村落多分布在局部用地相对平坦、周围有陡峭山体区域,如河谷交汇处、山脊或山谷中,村落布局顺应地形地势向多个方向延伸。此类村落受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高原山地的限制,村落街巷多呈树枝状向外辐射。  




·散点状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随地形变化形成自由空间,形态及分布均较分散。周围环境多为“大山大水”,地形复杂,或聚落规模小,可建设用地较少且分布散乱,城镇被分为若干个功能组团、之间通过道路进行连接。



 

(2)垂直适应特点  


高海拔区域——规模较少且呈散点式分布的聚落;中海拔区域——规模最大、分布最多的聚落;中低海拔区域——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的聚落;海拔较低区域——规模较小的聚落,呈散点分布特征。  



垂直方向上山地垂直作用明显,人居环境从上而下形成“精神—人居—耕作—水系”对应“天——地——人”的空间格局。“天”层次多以山林形式或精神建筑形式出现,通过对山林的崇拜、保护,体现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尊敬;“人”层次为村庄建设用地,“地”层次通常是周边区域用地条件最好的区域,用作农田以保证居民的生活。



云南白族诺邓村的景观格局具有典型的山地立体印迹。所形成的垂直空间格局立体空间模式对应“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农” 的生活模式,是人居环境和自然长期适应的现实物化和精神体现。



维西县同乐村选址格局具有山环水抱、顺山就势、横向错落、纵向叠落的特点,反映出层叠状、垂直梯度明显、大分散、小聚合的风貌。



 

(3)道路体系的适应特点  


高原山地人居空间中的街巷体系,一般主要呈现(山地)方格网、放射状、鱼骨状、自由式几种形式,均为自然适应的结果,在建设中应注重其形成的原因,合理利用。


·方格网

(山地)方格网街巷体系多在平地聚落出现,街巷体系较为规整。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依山势而建,层叠相连,道路条条分明,方格网的道路把整个村域划分的规整。



苍台村海拔1350m,村落分布在哀牢山向阳山腰的一面坡地,每一户的土掌房都随地势坡度呈阶梯式分布,道路也顺应地势的环绕形成一个网格化的村落结构。



·放射状

放射状街巷体系道路沿主要山体或水体呈现放射状形态。

江坡村村落沿着外部空间界面内部平缓地区向外辐射,内部街巷呈变形的放射状,布局较为集中。  



·鱼骨状

鱼骨状 的街巷体系一般由一条或少数几条主要道路串起整个聚落,再在主要道路 上横向衍生次要道路,整个道路网络形似“鱼骨”。  




·自由式街巷

通常是由于所处高原山地的自然地形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的。这种类型的路网没有一定的格式,变化很多。 整个村落的分布没有固定的形式,且分布较为散乱。


 


2.传统人居环境特点  

 
高原山地影响下的村落以农业为主,交通不便,旅游业发展困难,同时高原山地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文化的空间分异相对清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普遍偏弱,甚至保留或延续有早期文化的特质。  


03      
【 内涵价值构建与设计引领 】      

     


1. 适应性内涵价值构建


即适应地理环境的景观格局与风貌、适应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保护、适应农耕条件的生产技术、适应地域环境的文化认同与传承。统筹保护利用传统人居环境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    


2.为当地居民创造高质量人居环境


迪姑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但旅游资源丰富,需要通过旅游扶贫带动村庄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村落环境改造为基础,注重提升村落的体验性和参与性,重点建设黑谷·普米民族文化展览馆、普米文化风情街、普米农家乐等项目,带动旅游发展,促进扶贫开发,带领整村脱贫致富。

   
   




3.为乡村振兴提供适应性规划设计导引


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保护发展规划:同乐村的规划目标是保护传统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利用同乐村村落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建筑艺术、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谐的邻里社区构建同乐村独特的小世界。并将同乐村打造为傈僳族聚落遗产地,让“同乐的世界”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生态园林

返回版块

1.46 万条内容 · 10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大妈在砖缝里种菜,一手掰出个大白菜,大写的牛!

中国人好像天生具备种菜这种神技能, 之前就有中国的老人, 在耶鲁大学荒废多年的几块地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