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固废处理 \ 慢读环保(一):企业卖什么?

慢读环保(一):企业卖什么?

发布于:2023-05-04 07:27:04 来自:环保工程/固废处理 [复制转发]

慢读环保(一):企业卖什么?

现时代的某些主流书店,满目花花绿绿,不知所云。大概真正的书店都藏到胡同里了,最喜浪费在那乱糟糟旧书堆里的时光,慢慢悠悠消磨,一番趣味难寻。
而又现时代的某些主流书籍,摆在橱窗明面上的、频见于朋友圈里的,多是企业家、名流们的创业感想人生体悟;倒不能斥之以成功学或功利现实,毕竟那故事于作者本人价值斐然,但对我等他人读者,总不免感为励志格言索然寡味。而又现时代的主流某些财经作家也好、产业研究者也罢、头条大V也然,或可称其没头脑,或可叫作不高兴。一方面只盯着成功人士或头部企业作文章,在“盈利”的驱使下不管不顾,黯然丢了观察者的独立思想;一方面造热点、搞演讲、带货直播,流量尽收,书却写的越来越缺斤短两、质量潦草,甚至直接就拿公众号文章放大合集,骗吃骗喝骗感情啊。所以,就也和对待现时代的音乐一样,且果断看都不想看一眼,回去经典中吧,漫起来、也慢下来,总有深浅品味怡然之得。

 

今年学习思考环保创新理论,一路追溯到了源头: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现时代的商业书籍,大抵或多或少都会聊到一个话题:做企业,就要卖不同。
这大概是90年代以来,《定位》及其理论大行其道、并大获成功而带来的思维陷阱吧,用它的话讲叫“心智植入”。诚然,你跟一个营销者讲“卖不同”是没什么不对的,至少这是一个多次出色证明过自己、写了22本书絮絮叨叨讲完整了的理论,可以提供思考问题的之一视角。可这《定位》22本书我甚至一本都不推荐读,它并不过时,但最大贡献仅就在于命名“定位Positioning”这个词而已,除了第一本质量尚可外,实在不如直接去找到国内的案例自己作思考。此是题外话。如果你跟一个致力于基业长青的老板讲“定位,卖不同即可”,大概多半会立马被请出去。用一堆成功实践去硬推一个理论可行但不可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讨论“营销大师”时,排在前位的都是真正的企业操盘手,或者,你可以观察下自己的公司,是否有发现,最厉害的营销者就是老板本人?他们根本无暇到处去讲学卖视频,一是没兴趣,二是实践来的科学,往往不容易讲明白。定位理论是术,并非道。那么,企业是什么?企业到底卖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对此,各家大师有不同的理解,降低交易成本论、解决社会问题论......经济学家熊比特这本著作的主题并不在此,但我却意外读到些许回答,也许不对、但值得一笔。有两种回答。第一种,在他的“循环之流”中,那是用来解释后边“发展”现象的前论,是个长篇引子,我读的最细致。简言之,绝大多数企业的角色,都是保证整个经济社会能够平稳完成一个周而复始首尾相连的循环,任务失败即被淘汰。这和德鲁克的社会责任理论颇有相似。即,客户之所以选择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与众不同的大事,仅仅是他当时恰好需要你的基本能力,而你的基本能力恰好于当时让他很放心;反之如果你贸然表现出什么令人窒息的所谓颠覆,他大概率会毅然放弃不再买你。这里通常有一个博弈在实时演绎:当技术和经济部门发生冲突时,在那个静态瞬间做出让位的通常都是技术,因为“新”在成本上不成立、不划算。所以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的业务战略中,卖的都是基本能力——更可靠。
中国的环保行业内,这大概占到80%的份额,我瞎猜的数字。什么是更可靠?别人不达标我达标,别人不稳定我稳定,别人成本高我成本低,别人响应慢、我很快。但可靠没什么值得拿出去讲的。所谓“更”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比较对象。但凡你是家标榜以客户为本并孜孜以求的企业,那么唯一入你法眼的永远应该是客户。所以于客户而言,这些所谓的“更可靠”,其实是基本要求而已,实在没什么值得拿过来讲的。但在中国的环保行业,似乎做到“基本要求”本身就是一个不低的要求,又鉴于不可能不考虑竞争,又鉴于这个词比较达意,所以我暂且还是用“可靠”来表述。那么如何更可靠?则当然因企业基因而各异,这篇笔记讨论不了。由此我又复读了之前写过的迈克尔·波特《什么是战略》。
《什么是战略》宜家家居模型华杉著《华与华方法》模型应用其中关于战略配称(Strategic Fit)的探讨我反复琢磨:几个熟悉的优秀企业案例确乎都拥有一套配称(Fit),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经营主题是孤立存在的。
是配称支撑着企业战略的落地。
反之,战略即是研究如何做配称,也即如何把资源高效组合起来,完成能力建设、开展业务活动;而战术,则是研究如何把各个主题做扎实、精益求精。二者共同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可靠”度。个人观察现实中的环保企业,战术型占为绝大多数。他们强悍的商务能力和学习能力确保了总能出奇兵、打胜仗。但《孙子兵法》明确告诉我们,“常胜将军”其实是“常败将军”,真正的战略家致力于不战、不败。在“可靠”上的剧烈波动现象,其实,反映了大多数环保企业战略上的弱势,常常由“战术胜利”掩盖。
第二种,便体现在由熊彼特所开创的创新理论之中。这个大词Innovation,在企业家经济发展到一个很成熟的现状下,却依然面临着误解,以至于竟被解读到“卖不同”营销语言,也是颇有趣的一款营销现象。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那股中坚力量,中国环保所有企业中大概20%在做这件事,我瞎猜的。在这些企业或企业家的推动下,上述那个稳固的循环之流没可能永远不变,而呈逐渐、螺旋上升之势,直到形成高一级的新的稳固循环之流,客户适应并接受“新”的供给,经济社会发生“发展”。想想可真尤领风骚、小众而与众不同。但和“卖不同”完全两码事。“卖不同”是营销层面,“卖可靠”是经营层面,“卖创新”是增长层面,三码事。现实中的“创新研发会”,却常常上演三码演义大戏,一部分跑偏为“营销层”,一部分跳跃为“畅想未来”,只剩一部分才终于可能是正经八百“研发”,又因缺理论支撑、或缺实践能力而进退维谷。环保技术变革的周期很长,是常态现状。但创新和研发不完全对应。创新并不总需要多么的“变革”,它实施新的生产资料或要素组合,可以大、也可以很小,只要这种新组合为客户解决了新问题,或者更好、更可靠的解决其老问题,就是创新了。无疑,创新司管着一间公司的“增长”之矛。在熊彼特的经济理论里,循环之流中的企业本质上根本不曾有过利润,利润只在“创新”的那一刻瞬间产生、并瞬间消失。太有深度。上述20%当然不能与上上述的80%割裂开,不顾8而贸然加2,叫做舍本逐末;只顾8而忘乎所之之2,市场在下一个路口必然淘汰你。相伴相生。此二者即企业所卖的东西,是基本盘。企业是什么的涵义,应该也在其中。

 

在大千商业世界,几乎很少有“不同”存在。你以为的不同只是你以为而已,除了少量一些领域如芯片外,模仿复制理论上都不难,且具有相当一定的价值意义;即便如芯片,也从不曾确定为不可模仿。
所谓“不同”,是深耕以上企业基本盘,挖掘产品和品牌的独特卖点,将购买理由翻译为品牌语言的过程,根本目的是降低客户的选择成本和学习成本。这是纯粹的营销学问题。不同,不是凭空捏造,更不是造词画符,它翻译自对企业所“卖”之物的深刻洞察。

 

这部1912年首版的书着实是太~难啃了,却实在是香喷喷。
“熊彼特凭借《经济发展理论》将经济学从古典时代带到了现代,并且几乎是凭一己之力”这是译者的评价,我赞同不了,因为读不了那么深刻。但好书的好就在于此,浅薄者浅尝亦有益。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固废处理

返回版块

7505 条内容 · 16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废旧电池的污染及处理技术

                    (末完、待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