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建筑师竟是重度患者?
——不对称?不存在的!
仔细回想,学习古代建筑史的时候,是不是鲜少见到非对称的建筑?
站在美学角度分析,对称即均衡的天然格局,运用在建筑中就表现为庄严与规整,甚至表现出神圣的意味。因此 无论是 东方的 皇城 、庙宇、合院 ,还是 西方的宫殿、 教堂、园林 ,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仿佛约好了一样 痴迷 于对称手法 。
▲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清真寺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 北京 故宫 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重量级选手。 贯通南北的轴线两侧建筑排布几乎完全一致,自高空俯视犹如乐高玩具般“拼装”得井然有序,人视角也令观者惊叹于其过分严谨的装潢。
▲俯瞰故宫
▲太和殿
▲华丽严整的藻井
在西方,同样是宫殿建筑的 法国卢浮宫 因其东立面的完美比例而令人叫绝。卢浮宫整体不比故宫规模宏大,形体也较为简单,但在尺度和装饰上毫不含糊,令“比例爱好者”和“细节控”们狂喜。
▲卢浮宫东立面
最著名的 东立面 是典型的 古典主义 作品, 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的成熟;其 横三段纵五段 的划分结合不同建筑元素的运用表现出建筑师对形式与秩序的推敲,最终既使构图赏心悦目,又达到了突出 绝对君权 的目的。
▲卢浮宫东立面手绘图
除了自身对称的建筑之外,如果多了 水面镜像 效果的加持,可能会给各位“强迫症患者”带来双重舒适——这就必须提到印度 泰姬陵 了。
▲鸟瞰泰姬陵
这座纪念性陵墓主要以白色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由 殿堂、钟楼、尖塔 组成了仿佛童话中才有的纯净建筑群,井然有序的同时也不会令人感到压抑。
泰姬陵以一条清澈的水带作为轴线,因此远眺建筑时会在水中看到建筑的倒影,在肃穆的秩序中感受到一丝虚幻的柔美。
比之当代建筑,人们或许更愿意到这些古老的建筑遗产中感受其历久弥新的美,来一场放松的治愈之旅—— 在 建筑技术 并不 发达 的 古代 , 建筑师或者匠人 对于“美” 的追求 是 直观 的 ,因此无需多加思考,目之所及皆可引起审美的共鸣。
02
现代主义的旧灵魂
——领先的设计,古典的氛围
时间来到建筑的现代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大师层出不穷,人人都在发表关于建筑的前卫见解,但毕竟在 建筑的演进中无法将曾经的知识全然抛诸脑后 ,许多大师的作品中仍然留存着属于古建筑的蛛丝马迹;也正因如此,那些富有古典气质的作品给人以神圣的观感,甚至达到了洗涤心灵的高度。
▲奥斯卡·尼迈耶与蒙达多利总部大楼
位于意大利的 蒙达多利总部大楼 是奥斯卡·尼迈耶的代表作之一,人们看到这座大楼时,第一时间便会产生有关神庙与宫殿的联想。
是人工的铸造,但又太无瑕;是巨大的 连续拱廊,但又 太轻盈;每个洞口并不完全等宽,但又令人体会到神秘的韵律。不同于扎哈带有侵略性的设计,奥 斯卡·尼迈耶作品中的曲线 自由又温和 。
这座办公大楼的魅力一定程度上因水的介入而放大。与泰姬陵异曲同工,水面的虚像为建筑的存在提供了逻辑闭环, 倒影也成为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合圆润的拱表现出奇妙的 流动感 。
▲鸟瞰 蒙达多利总部大楼
纯净 , 极 简 , 空旷 —— 蒙达多利总部大楼 仅凭这些关键词,就足够 拿捏每位 “强迫症 ”人士了 。
▲萨克生物研究所
同样带有以上属性的建筑中, 萨克生物研究所 必须榜上有名。作为 路易斯·康备受赞誉的作品之一,它已经火出建筑圈,成为各种设计领域的灵感发源地。
▲2022年5月LV将此作为秀场
▲没有植物的开阔广场
研究所的建筑具有明确的轴线构图,在空间组合上和建筑形体上展现出许多西方古典传统的特征,康也依靠该作品成功 实现古典秩序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达到了个人的设计巅峰。
▲充满“力量”的办公楼
有时候面对 空间的“力量” 也是一种治愈。这种力量不靠元素堆积灌输,而是通过氛围营造令人沉浸其中,颇有“渺沧海之一粟”的通感。萨克生物研究所就是充满力量的建筑,它的力量源于 厚重的混凝土、利落的广场,以及直指海洋的中轴线 ——它们 构成了一座 近乎完美的圣殿。
然而,不同于以上精神殿堂,早先的“ 精神殿堂 ”——宗教建筑始终具有特殊性。信徒们在教堂中祷告、集会、忏悔,借神明平复内心的伤痛,而高耸昏暗的内部空间则是教会权势的象征,反而不曾关注人的感受。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 德国科隆大教堂内部
但现代主义建筑显然改变了这一现状,新式教堂将空间使用者的感受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从追求威严神圣转向实现内心安宁。坐落于丹麦哥本哈根的 格鲁特威教堂 (Grundtvigs Kirke)就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性建筑。
▲丹麦 格鲁特威教堂
格鲁特威教堂由丹麦本土建筑大师 詹森·克林特 设计,因其造型酷似管风琴,且内部拥有北欧地区最大的管风琴,又被称作 管风琴教堂 。
▲ 教堂内的管风琴
教堂以黄砖为主要材料,外立面 抛弃了繁杂的宗教装饰 ,以朴素的重复竖向线条增加建筑的张力,极富韵律美。教堂内部延续了外部材质, 突出 极简 且流畅的砖砌线条 , 经过抛光黄砖漫反射而形成的柔光将人笼罩在朦胧的氛围中,纯净到令人屏息。
这里不仅是信徒的精神圣殿,也像一座洁白的北欧童话世界——不只是“建筑强迫症候群”,所有踏入这座教堂的人大概都会被治愈吧。
03
一种很新的less is more
——打破常规的尝试
如果说上文提及的建筑还属于“常见”的范畴,下面几座建筑则有着建筑人跃跃欲试却又不敢轻易下手的形态—— 这些建筑与花哨一词毫无干系,甚至有些过于简洁;但如密斯名句Less is more, 人们需要的只是“空间”,过多的附加反而会徒增焦虑 。
▲俯视 博物馆
很少有人会直接把方盒子堆成博物馆,但建成不久的墨西哥的 Progreso地质博物馆 就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这座积木般的建筑在 平面构成上极度舒适 ,体块排列 简单有序 ,但实际上相邻“积木块”的高度又是次第变化的。
▲ 博物馆平面图
▲ 博物馆立面
博物馆内部是相互联系的开放空间, 既有开阔的 大厅,也有 隐蔽的角落, 通道节点处可以看到 循环的建筑符号 ,体块间的缝隙则为内部带来丰富的光影。
▲ 博物馆内部的符号
博物馆的设计受到当地玛雅文明的影响,因此选用方形与三角的 几何符号 来唤起人们对于远古文化的联想,公共空间仅用热带植物和水面进行点缀,在不经意间制造出一座 热带地区的精神庇护所 。
不同于多个小方体的规律排列,阿尔多·罗西通过一整个巨大的方体来诠释极简与理性。 圣卡塔尔多公墓 是一座关于死亡的建筑,但它所表达的又不止死亡的肃穆与凝重,反而透出伫立原地的永恒感。
▲ 圣卡塔尔多公墓
受欧洲古老城市的启发,罗西始终追求 纪念碑式的设计 。红色的方体是 圣卡塔尔多公墓的核心,也是一座 精神地标 ;建筑立面上只有洞口没有门窗,周围白色建筑的冷清感在红色出现后又戛然而止,奇妙的对立统一引起观者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见到这样过于朴素的建筑,因此它就像所有建筑无装饰的内核,向人们展示出“最少”应该是什么模样,与人们进行平静又真诚的对话。
▲ LESS展亭
比圣卡塔尔多公墓更奇妙的是位于堪培拉的 LESS展亭 ——这更像是一件当代的公共艺术作品,仅 由 36根混凝土柱子, 圆环坡道,以及观景平台构成 。
LESS展亭的名字就很直白,直接选取了 少即是多 的核心 。乍看之下,人们会产生“我不理解,但大受震撼”的观感,但这或许是很多建筑师都幻想过的非常规形态:巨大的立柱,简单的排列,无需考虑细节。
▲ 展亭手绘设计图
重复的矩形在展亭中架构起所有功能,也令空间无法被定义, 单调却也纯粹到极致 。可以想象,整齐的立柱仿佛撑起头顶的天空,没有边界的空间使人能够自由穿梭,这是否也是LESS所给予的自在?
04
结语
——被治愈了吗?
看完这些建筑,是不是感到整个人都“展开了”?
倒不是各位“强迫症”们品味刁钻,只是在 建筑风格日渐趋同的当下,我们 目之所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这无疑是焦躁与 抑郁 的源头之一;而 无论是宏伟的古代建筑遗产,典雅的现代主义建筑,还是清奇的当代创作,只要有着令人舒适的秩序和独特的美感,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治愈“建筑强迫症”的特效药。
我们在 杂乱又单调的 环境 里 生活 了太久, 也许我们需要一场与治愈系建筑的“交谈”,哪怕只是 短短几分钟安静的驻足 。
▲面朝大海的萨克生物研究所广场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建筑之词:特征(Character )当我们说一个建筑有“特色”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或者肯定一个建筑本身有可以清晰辨别的“特征”,就总免不了去讨论形成“特征”背后的“含义”问题。这是我们用这个词评价建筑时首先要想到的。 一个建筑如果存在某种“特征”,那么很大程度上同时就具有某种“含义”,我们今天在解读一个建筑的特征时往往心照不宣,因为自现代建筑以来,建筑的含义只存在于其感知里,并且建筑无法再现其自身存在之外的任何东西——这是现代主义与历史及其中关于传统的象征彻底断裂的结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一切艺术都会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而革新,建筑也不例外; 所谓“建筑强迫症”也并非是无法接受所有新生事物,只是 对清晰明了的秩序感多有偏爱 罢了——就像观看《布达佩斯大饭店》时,我们无一例外地被韦斯·安德森 近乎偏执的对称式构图 所打动那样。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