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一条
在城市工作、进取了数十年的陶冶,
▲
苎庐。 摄影:姜六六
▲
苎庐。 摄影:姜六六
▲
客厅通往茶室/书房 “观鱼千里之室”
让陶冶一家起居、待客、喝茶、写字。
▲
陶冶所书、所藏
▲
设计师包文山与陶冶、友人们
▲
夜幕低垂。摄影:姜六六
陶冶用了200多吨石头,
苎陈溪从房前缓缓流过,陶冶取了一个“苎”字,将自己位于浙江家乡的园子命名为“苎庐”。
初春,乘车去苎庐,经过了一小段盘山公路和成片的桃林。
▲
书房里,“藏”起来的榻榻米茶室
▲
榻榻米茶室的窗景与光影。摄影: 姜六六
我们初来乍到,陶冶招呼大家去二楼书房边的小榻榻米茶室,喝口茶、定定心。约1亩大小的苎庐,至少还有3个专门喝茶的地方:中堂旁边的石头巨案、俯瞰园子的见山楼、看得到池塘游鱼的“观鱼千里之室”,都舒舒朗朗的。
这间小榻榻米茶室最多供4人围坐,一扇长条窗面朝西山,关上移门后,自成小世界。“清静啊,好像这里才是园子的中心。”他说。
▲
设计师包文山每次重回苎庐,都有“雀然之意”
摄影:姜六六
数年前,陶冶和设计师包文山第一次聊起对苎庐的构想时,是在另一个小世界:他杭州家中的书房。
包文山回忆道:“一个普通的小区里,书房内的文房器物满满当当,几乎不能下脚。他把自己塞在一张书桌后面,写书法。那天晚上,我们一边喝茶看字,一边断断续续地闲聊:为什么造园子、怎么造。”
▲
苎陈溪边
陶冶在苎陈溪边长大,后来去杭州工作、定居,已逾二十年。
“小时候,家里有一组4条屏山水,我老望着发呆,‘坐穷丘壑’。还有一次,和我妈路过有山有水的村子,我就想以后隐居在那个地方。所以在山水里造园居住的梦想,从小就有了,这是一颗种子,”陶冶说,“人到中年,更加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迅速下定决心,在家乡造园。”
▲
苎庐,“观鱼千里之室”,架上有赏石
其实,过去十多年里,他一直在养护“审美的种子”。工作之余,习字,阅读,看古画里的建筑、园林,也钻研文房、家具、赏石、盆景。
家人的支持、审美的种子,都是帮助他建造苎庐的力量:“比方说,我杭州的家里只有露台,根本不具备造园的条件,但是最热闹的时候,有几百个盆景。怎么维护、布置?它们的本性如何?怎样同那个家‘对话’?我一点点学习、实践,格物致知。种下审美的种子,它会帮你选择器物,这些器物又带来新的种子,‘种子自生生’。”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美的著作,中英双语。《东南园墅》完整汇集中国东南地区的古典名园,从赏园之趣、造园之法到园林之史,深刻解析园林的美学内涵,与中国文人的关系,全面细述建筑与布局、装修与家具、叠石、植物配置等营造技法以及中国园林的历史变迁等,内容丰富,字字珠玑。概览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让读者在游览之余,真正读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景观周书店在售,长按或识别二维码订购!
▲
摄影:姜六六
▲
西边进门、南侧入院,“这就是《诗经》里的‘西南其户’。”陶冶说
▲
经月亮门进入院子后,左侧路径
然后,脚下有左、右两条路线。左边,穿过太湖石和鹅卵石铺成的露天小径,再过一座石桥,走近主楼生活区。
▲
右侧路径,游廊
▲
右侧路径,辅楼
▲
右侧路径,辅楼—主楼
右边,一道环廊连接着辅楼待客区的中堂,又继续延伸向主楼的客厅与餐厅。整个园子的一层,通透而连贯。
▲
摄影:姜六六
陶冶与包文山为苎庐定布局章法时,模习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比如留白。苎庐西面不远处,有一座小山。陶冶希望,园内的房子,有推窗可见西山的意境。包文山做设计时,就把两座房子比拟成呼应西山的“小山”。他说:“像作山水画一样,我们想着,‘山’立在哪里?‘水’铺在哪里、流向何方?人待在哪里?我们在‘小山’和西山之间挖池塘,留出一汪映照天光云影的水面,也留出了一片开阔深远的天地。”
▲
西墙,富有肌理
▲
摄影:姜六六
西面的院墙,不是清水混凝土的,而是有肌理的白墙,这是包文山的有意安排。天气晴朗的上午,阳光打在树木花草上,植物的影子又投射到白墙,白墙就成了一幅水墨长卷。“墙壁有肌理,才能像宣纸那样晕染墨痕。”
陶冶和包文山走在池塘边,看花草、石头、水岸、游鱼,用包文山的话来讲,他们站在“西山、长卷、园子”的层层景致里。
提到山水画,陶冶说:
“我们常常在宋、明的山水画里看到,一个老头带着童子,涉水、过桥地往山里去拜访友人。这体现了宋代画家郭熙很有名的山水画理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那山水,是供画中人走走停停、近看远观、悠游居住的山水。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的审美,同样取自这种山水画。地上没有水和山,就用房屋、树木、石头、池塘来模拟。家,成了可居游的山水,住在里面的人,借着模山范水来表白心迹和向往。”
▲
进入见山楼
▲
能斜倚着观赏池鱼。摄影:姜六六
▲
摄影:姜六六
苎庐里,还有模拟苏州园林的片段。东南角的游廊处,有一段小小的转折门廊,可以躲雨,还能半倚着门洞观鱼;门廊的正上方,是一间看山、看园子的茶室。这一截片段被包文山叫作“见山楼”,致敬了苏州沧浪亭的看山楼。
包文山说:“沧浪亭里有个看山楼,把楼建在山上,所谓的山,是用石头叠出来的假山。假山里面有空腔,可以喝茶。一束光透过石头缝隙打进来的样子,特别美。”
▲
游园的意味,也契合书法的顿笔、飞白……
陶冶练习书法二三十年,称自己为“书法票友”。包文山与他商量苎庐的设计意趣时,还常借用书法的道理。在他们看来,写字和造园是相通的,园子的布局就像书法字的间架结构,路径的节奏变化如同运笔的起承转合。
▲
曲曲折折进院,弯弯绕绕上楼
“我的园子方方正正,但走进去的路弯弯曲曲,不可能一脚踏进院子里、客厅旁。再比如,植物这里密一点,那里疏一点,人活动的地方大片留白;石头水岸,有紧有松,”陶冶说,“这不就是写字的道理吗?书法里的长短、曲直、浓淡、向背、疾徐、方圆,将这一组一组的关系处理好,字就到位了。”
▲
陶冶的字。 摄影:姜六六
陶冶的小楷尤其受朋友称赞。写得满意的,装裱起来,正对西山的书桌上,就摆着他临写的、已装裱为折页的《赤壁赋》。“苏东坡是我的偶像。”他一边说着,一边整理透明纸袋中还来不及被归类的小作,拿出一幅“倔强犹昔,沉吟至今”:“写完很惊喜。这八个字,不也在说我吗?”
▲
陶冶太太的字
屋里的书法作品,部分是陶冶太太近年的笔墨,尺幅不小,放在显眼的位置。
|推荐书籍|
本书详细介绍了陈从周先生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补豫园:对于豫园东部,在保留全部建成建筑的同时,首先针对已被改为防空洞的水系进行恢复和整治。同时,重新梳理山水池岸、游赏线路、立峰栽植等园林要素,使之能够与其他既存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部分建筑的再造。构楠园等。景观周书店在售,长按或识别二维码订购!
▲
园林的石头与赏石有所不同。陶冶过去研究赏石,常看《素园石谱》等。 摄影:姜六六
陶冶说,石头是苎庐的灵魂。他粗略估计,这次造园大概用了200多吨石头,以太湖石为主。
▲
石头巨案。摄影:姜六六
辅楼的中堂里,有一块石头巨案,作茶桌用。桌面不平整,起伏出高原、山川、平原般的地势。这块太湖石在苎庐刚起地基的时候,就被吊放于现在的位置,也就是说,先有茶桌,再一层层地建房子。
陶冶敬仰画家陈老莲,陈老莲的画里,不时出现石桌,他决定效仿。他指着石桌表面微微泛起暗光的部分,说:“熟皮壳很快能养出来了。”熟皮壳,是抚摸石头后的那层包浆;石头从泥土里出来,自然风化而形成的表面,是生皮壳。
▲
包文山的造园效果图
包文山先规划好了水岸、路径,给出图纸。
陶冶再以此为基础,开始堆石。
▲
陶冶说, 这块太湖石 的气质,像《溪山行旅图》
他为园子挑选重要的石头时,有几个标准。
一看皮壳是否完整;
二看造型是否契合场地;
三看内在。“常说太湖石以瘦、皱、漏、透为美,但我觉得,石头的精神,在于憨、拙、丑。‘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
池水中央的立峰
为苎庐堆石,陶冶花了整整10天,他不加工石头,只为它们寻找最合适的位置。
▲
苎庐附近的“秘境”
为了四季有花可赏,陶冶在选取、搭配花木时,下了很大功夫。现在,园子里的植物,能开花的就超过35种,有些是与陶冶要好的朋友赠送的。
他说:“我主张多用本地的东西,园子里的植物多样性和本地的多样性要统一起来,不必刻意花大价钱从哪个地方买造型很到位的。我还时不时到周围的山上找花木,山上有野趣。”
▲
紫藤。 摄影:姜六六
他崇拜的文征明,曾在苏州种下紫藤,树龄已四百多岁。陶冶最初和包文山天马行空地设想苎庐时,就有“一架紫藤”的场景。现在,主楼与辅楼之间,正站着两株百年老紫藤,从不远的山上移栽而来。
▲
双杆松。摄影: 姜六六
绿萼梅,由一位朋友转赠,主干爬满青苔,充满苍劲的生机,呼应园子里的太湖石。
双杆松,一株神似《双松平远图》的文人松,是陶冶的朋友帮忙挑选的。
▲
南天竹
▲
卫矛
▲
花开时节,绿萼梅、喷雪花、杜鹃
卫矛,本地独有的植物,秋天挂满红果。他与太太在回杭州的路上偶遇它,买下了……
▲
陶冶的春草书屋
“修草木心,观自然道”出 自苏轼的《表忠观碑》, 拓片悬于墙右
在看得见整个园子的辅楼二层书房“春草书屋”里,挂着一幅朋友送的拓片:“修草木心,观自然道。”陶冶很喜欢,因为这八个字点出了整个园子的主题,也说出了他的心之所向:“该生发的时候生发,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枯就枯,荣就荣。”
《故园惊梦:园林里的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搭配大量园林摄影、建筑平面图、古画等,纸上游园,力求重现古代名园的景观,讲述那些掩藏在园林背后的精彩故事。景观周书店在售,长按或识别二维码订购!
▲
摄影: 姜六六
在院子里看两幢三层小楼,就能发现,苎庐是现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的结合。包文山说:“用最先进、省钱、方便的办法来建造舒服的宅子,这就很好。苎庐致敬古人,求的是古人的意,而不流于形。”
▲
辅楼一层。 摄影:姜六六
▲
辅楼二层,春草书屋
辅楼的一层,是聚会的场所。石桌附近,有张罗汉榻。顺着白色的旋转楼梯往上,二层主要是书房、茶室。再往上,就到了三层的客房。
▲
墙上木匾是邓石如的“寒松孤高遗响白云”
摄影:姜六六
▲
将来,罗汉床背后的挑空区域可以挂摩崖拓片
“陶冶骨子里是文人,如果他写字倦了,可以闲倚茶室、罗汉榻,逍逍遥遥地休息,或自在放松地等朋友到来,”包文山解释道,“我们想着他的性情喜好、来往友人、如何在房子里度过一天、抱着怎样的心情、累积何种记忆等等,从一开始做设计时,就规划好了他在屋内、屋外的动线,看种种布局是否舒适、美观。就像汪曾祺讲的:造屋为人。”
▲
主楼一层客厅。 摄影:姜六六
▲
原木色的天花吊顶,平衡硬朗的清水混凝土
▲
“观鱼千里之室”
▲
“观鱼千里之室”,通过窗户能看鱼池、月亮门
另一幢主楼,是陶冶与家人的生活区,二、三层是卧室。一层照例是客厅、餐厅,还有个茶室并书房的区域,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池塘,叫“观鱼千里之室”。
▲
摄影:包文山
两栋楼的一层,都留了大面积的玻璃门窗,玻璃能反光,显得园子更大了。“我们这一亩地,建了两栋房子后,还要垒石、理水、种树,面积不算太大。园子倒映在玻璃上,好像绵延不绝。”包文山说。
▲
窗
苎庐也开了一些条窗,长条窗、横条窗,它们是长卷和挂轴,把窗外的景致引为室内的一幅画。
▲
开了天窗的楼梯间。摄影:包文山
陶冶想象园子的时候,给包文山看了电影《东邪西毒》的一个场景:竹灯笼旋转着,影子在人的脸上缓缓划过。陶冶很喜欢这种光影氛围,“有种黯然销魂之美”。恰好,光影也是包文山所热衷的设计手法。他在房子的关键地方开了一些特别的窗,营造明亮却不刺眼的自然光效,一种“弥漫的光线”。
▲
玻璃窗
把房子做得现代一点,也有“以新衬老”的用意。
园子造好后,包文山来过几次,见了不同季节的苎庐,看着陶冶慢慢将过去积累的家具、挂画、赏石等搬过来、安置好,同时不断地调整树木、养护院子,倾注了大量精力。
▲
摄影:姜六六
这次,陶冶又从杭州家中打包了不少文房收藏,带到园子里,一件件摆出来,同我们赏玩、分享。
他看重砚台的石质、工艺。收藏的数百个砚台中,多是端砚里的上三岩。赏玩之余,也书写铭文,请人刻在砚侧。“文人喜欢砚台,就像武将爱宝剑。端砚和歙砚两大体系,我偏爱端砚。”
笔、墨、纸都有学问。陶冶说:“写字这件事,笔要新,纸墨要老。用的什么墨?墨色用什么纸来呈现?笔是羊毫或狼毫?羊毫来自冬天的羊,亦或夏天的羊?它们都有特性,都和写出的字息息相关,是习练书法的字外之功。”
▲
陶冶的器物。摄影:包文山
我们围在书桌边端详砚台,又将卷轴放在正对西山的窗前,彻底展开。下午三四点的阳光洒进来,春风裹着草木勃发的气味飘进来。包文山感慨:回苎庐这么多次,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是看着陶冶将他的生活、趣味深深地融进园子。”
▲
今年2月,包文山到苎庐,阴雨天。 摄影:姜六六
园子造好后的第一个春节,陶冶和家人到苎庐过年。孩子学业太繁重,一家人还不能长住。多数时候,陶冶在闲暇时同三五好友来园子小聚,吃饭、喝茶、聊天、欣赏器物。
▲
辅楼里的灯亮起,好像“把月亮揽入怀中”,“园子的妙处,就在这些会心的时刻。”
摄影:陶冶
“过去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我非常乐意进取,”他说,“但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造园的梦想越来越强烈,进取之余,希望也能追求自在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上,把过去十多年的审美积累落成为一个园子,做些实践。我的想法,实现了十之七八。回到山水之间,的确激发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
摄影:包文山
“疫情期间,我为一个90后朋友设计了他在杭州老小区里的小小院子,虽然它完全不中式,但主人也爱喝茶、看书、收藏,也把个人的情趣融在了宅子里。所以年轻人和传统、和我们这些年纪相对大的人之间,可能没有那么本质的代沟。至于山水,我和陶冶,还有身边的朋友,并没有把出世/入世、山林/城市分得那么清楚。如果将内心照顾得足够沉静,即使在城市,也在山林,如果在山林里,还是焦灼、充满欲求的,那么在山林或在城市,又有什么区别呢?”
部分图片由非非想营造学社提供,摄影:姜六六、包文山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6 万条内容 · 274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