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植物 \ 王安石、苏东坡、郑板桥,他们为何都爱竹?

王安石、苏东坡、郑板桥,他们为何都爱竹?

发布于:2023-04-27 17:25:27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植物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东方生活美学

   

摄影 |「影像视觉杨」      

     


咏竹

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竹子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心头好,对竹的赞颂不胜枚举,竹与石更是永恒的绘画主题。


     



竹分千种,但在文人墨客眼中却是一种品质。岁寒三友有它,不畏严寒而独立,不屈外力而独存。


四君子有它,梅、兰、菊各有特色,世人喜爱,但竹之骨气使其与高洁三者并立。


它心无杂念,甘于孤寂,不求闻达于人前,不愿卖弄于世间,纵使时光如梭,争奇斗艳者闪耀在巅峰,回首一望,却震撼于竹海怒涛的根基与磅礴。


竹有韧性,内里中空,虽坚毅,但柔情。狂风可摧楫断柱,不可奈何竹。大雨可腐根败叶,不可奈何竹。即便如此,竹仍是朴实无华,虚心劲节。


     


有叶无花,气根速生。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竹便立刻摄取养分,绝不做那生花斗艳,招蜂引蝶之事。


竹必生丛,相互依靠。于清风中萧瑟,于明月下舒朗。如知音般相互欣赏,如密友般彼此搀扶。


故郑板桥有诗《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好美食的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 宋沈辽评:“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


     



而从竹中,人们不但得到高洁的品质,甚至有人悟出了大智慧。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12岁便立志做圣贤,为了通晓世间真理,去实践了朱熹所提“格物致知”一说。 按照朱熹的理论: “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王阳明以竹子为物,七日七夜不眠不休,以寻圣人之理。


人们都说王阳明换来的是失败,因为七日七夜的不眠不休,他最终病倒在庭院中,也不再相信“格物致知”了。


     


但没有对“格物”的执着,没有对真理的笃信,没有对圣贤的追求,又怎么能铸成他日后的“心学”呢?


“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阳明提倡:认识自己的心灵,向内的自我体验,将自己体验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


但其实这本质上,便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与王阳明两位圣贤用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言语,阐述了同一件事。 见自己,及见众生。


     



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 所知者、所言者甚众,但履行者极少。


这也正是王阳明谈到朱熹时说的“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朱熹),何曾把他的说去用!”


人以天地灵气,可悟真言,可悟至理,可悟圣道。但,知而不行,同为无知。拥而不用,是为未得。


故,惰为空,习至善。仿为空,思至善。言为空,行至善。

  • 呱哥
    呱哥 沙发

      关于“格物”的理解,王阳明与朱熹的解释显然是不同的,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去甚远

    2023-04-28 23:47: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植物

返回版块

19.36 万条内容 · 2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樟花如米小,香气传空满

这几天樟树花开得正好,走到哪儿都是香味。樟花开的时候正好 旧 叶 换 新 ,一树都是新绿,樟花也是淡淡的青黄色,与新叶的青绿色一起,整棵树看上去干净清爽。 不过樟花太小了,樟树又都高大, 花 开 在 枝 干 末 端 , 根 本 看 不 到 花 。很多人只觉得现在走在路上能闻到清新的香味,不知道香味从何而来。要是下个雨,满地碎碎的小花,此时大概能觉察,是树上有花落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