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唐至明清木构建筑一些对比

唐至明清木构建筑一些对比

发布于:2023-04-27 14:36:27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唐至明清木构建筑一些对比

a.唐

此时期 大面积、大体量建筑的技术问题 得到解决

⑴汉代开始,单体建筑渐入成熟,斗栱已经普遍使用,抬梁式、穿斗式构架已经运用,但大体量建筑常借助高台来体现其宏伟性。
⑵唐代木构建筑开始真正单体木构发展方向
⑶经过宋元明清木构已发展为成熟的体系

1.构架

构架类型:唐代形成了抬梁式的殿堂型构架、厅堂型构架、亭榭构架

2.构件

(1)斗栱:

柱头铺作基本成熟,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仍不成熟,所以出檐的重量大部分还是靠柱头铺作,因此柱头铺作很硕大。

用材制度初步形成:斗栱的形式用料已经出现了规格化,已有"以材为祖"的用材制度。

(2)其他构件,如叉手托脚:

唐代叉手托脚均用(特例:佛光寺大殿用的为人字形叉手,没有用蜀柱)


b.宋:

1.木构架:

木构架除了殿堂型、厅堂型,还发展了殿阁型和堂阁型等构架,且此时期后,厅堂型构架、堂阁型构架逐渐流行起来,也就是构架呈现出逐渐简化的趋势,到了明清就更简化了。(殿堂型流行向厅堂型流行过渡)


2.斗栱:

宋代时候斗栱铺作基本已经成熟,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也已经完善(唐时还未完善),也因为三种铺作均已经完善,且三种铺作共同承担屋檐重量,斗栱也就没必要唐代那么大了,这也是原因之一。【唐代补间铺作干脆利落,如佛光寺大殿的补间铺作为柱头枋上立蜀柱再内外出两跳,唐南禅寺大殿干脆就没有补间铺作,只在当心间柱头枋上的驼峰上置散斗一枚】(铺作层硕大粗放向铺作层精致繁密过渡)


3.宋代开始,斗栱开始逐渐简化,直至明清时期,斗栱几乎沦为装饰意义的构件。(铺作层结构性向装饰性过渡)


4.昂开始出现假昂,如榆次县雨花宫和圣母殿的假昂,且上昂构件也开始出现


5.叉手托脚均用,用材有减小的趋势。


c.辽金元

1.构架:

宋代开始,厅堂型、厅堂二型构架、堂阁型构架开始逐渐成为主流(即殿堂型构架逐渐开始退出主流)。

辽金元,特别是元代,厅堂型构架相比宋代进一步发展,为明清时期的进一步简化奠定了基础。

2.斗栱(铺作):

⑴斗栱尺度减小、斜栱斜昂:

宋代的铺作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已经普遍出现,辽金时期的铺作沿袭了唐宋,但尺度上比唐宋有进一步减小的趋势,并且补间使用了斜栱、斜昂(宋代摩尼殿已经使用了补间45度斜栱),辽金时期的善化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采用了45度和60度两种斜栱。


⑵补间铺作(或称补间斗栱,清称平身科)朵数与宋相当、装饰性进一步加强:

1.元代,斗栱进一步减小,装饰性加强,结构性机能减弱。

2.宋圣母殿补间铺作一朵,元代三清殿补间铺作两朵(宋辽金元的补间铺作一般一至两朵)。

3.假昂愈加流行:

辽金元直至明清,假昂也越来越应用广泛,明清无论补间铺作还是柱头铺作如用昂都用假昂,且多用华栱端头砍削成的假昂,完全沦为纯装饰构件。


元代建筑普遍采用减柱及移柱造,这种结构得以实现得益于大跨度内额的使用,一根完整的树干就可以做成大内额横跨房屋几个开间,殿内大内额下的内柱因此减去很多,或是为了空间的需要采用移柱或加必要的小柱,这样扩大了殿内空间,一根大内额直接充当了普拍方及阑额,上面置斗栱架梁架,这样的减柱造及移柱造的殿内梁架往往是不规则的,美观程度不及唐宋及其他时期,结构上也给人不完全,大额也显得很笨重,但也不能否认元代在简化构架上的进步与创新。


⑶叉手托脚:

唐宋时期,叉手托脚基本都用,到辽代时期建筑叉手用材已经变小,托脚少用或不用,不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大叉手大托脚,如善化寺大雄宝殿已不用托脚,且叉手变细。


d.明清

1.木构架

元代的木构架和宋代相比做了进一步简化,到了明清的木构架相比于宋元而言,其简化已经成熟了,定型了下来。

木构架类型还是使用抬梁式中的厅堂型构架(更简化),室内不用斗栱而用蜀柱、檩子与梁之间直接开凹槽相接、梁栿向外伸出充当斗栱承挑屋檐等等,这些做法在元代时期已经出现,但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定制,且这些做法特点和传统的厅堂型构架相比是更简化的,所以明清木构架是简化的厅堂型构架。

注:

明清时期,大的殿宇如祾恩殿、太和殿,虽然是厅堂型构架,但却有宋金元时期厅堂型没有的特点,

体现在:内外柱等高、室内用天花(元代几乎不用),且天花上下的梁架都用"明栿造"、殿内的空间效果等等,都是一般厅堂构架(特别是元代时的构架)所不具备的,但其本质还是厅堂型构架。


2.斗栱

明清时期,斗栱已经几乎沦为装饰性构件,加上明清砖石的应用普遍,很多殿宇宗庙都借助了砖石墙承重,斗栱的结构机能就更退化了,但同时其装饰性机能放大了:补间斗栱朵数增多(且斗栱很小)、多用假昂(一般为华工端头砍削成昂形。)

3."生起"、"侧脚"(唐宋辽金元用)

明清时期,"生起"、"侧脚"已经不用,因为明清时期更强调建筑规整,并且简化施工,因此"生起"、"侧脚"这样的施工相对复杂的形制到明清时期基本不用了,加上明清时期的木构架其本身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相比于宋元都有很大的提高,加上砖石的应用,也是一部分原因。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元代建筑普遍采用减柱及移柱造,这种结构得以实现得益于大跨度内额的使用,一根完整的树干就可以做成大内额横跨房屋几个开间,殿内大内额下的内柱因此减去很多,或是为了空间的需要采用移柱或加必要的小柱,这样扩大了殿内空间,一根大内额直接充当了普拍方及阑额,上面置斗栱架梁架,这样的减柱造及移柱造的殿内梁架往往是不规则的,美观程度不及唐宋及其他时期,结构上也给人不完全,大额也显得很笨重,但也不能否认元代在简化构架上的进步与创新。

    2023-04-28 14:17: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建筑中台阶的种类和名称

建筑台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交通联系构件,在建筑设计中一直被广泛使用。 台阶具有“台”和“阶”的性质和特征,不仅是供人们上下行走的建筑物,也有助于衬托建筑形象和丰富建筑空间层次。 中国古代民居中台阶的种类和名称很多,阶梯式的称为“踏道”或者“踏步”,斜道式的称为“斜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