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城市规划十大法则

城市规划十大法则

发布于:2023-04-24 17:43:24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Barry Wilson、晋城市规划局


我们生活在一个 瞬息万变 的时代,如何让城市比现今 更宜居


科技、商业和社会结构在经历飞速变化,以适应新型挑战。但城市的反应却是迟缓的。城市的规划、融资和建设都极其耗时,而竣工后却已过时。


事实上,利用旧指标来规划未来发展态势,似乎已成为一种冗余模式,且极耗费成本。和商业领域相似,城市的不断规划需适应未知又截然不同的未来,不仅要为突如其来的变化提供缓冲空间,同时还要灵活调整发展思路,以应对未知未来。


城市规划之路上,极有必要由“让城市比现今更宜居”的新愿景来引领,也亟需抛弃那些造就目前状况的按部就班的规划途径。


 

图片:www.wsbe17hongkong.hk 


2017年,香港可持续建筑环境全球会议,这是该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大会,让全世界开发建设方面的专家得以聚集,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绿色建筑倡导者、决策者、学者以及专业人士互相知会交流。


当今世界正深受社会经济及政治衰退的影响,亟需紧迫且巨大的改变来重塑平衡。然而我必须承认,离会时,我惊讶地感觉到大家对于开发行业适应变革的能力都持乐观态度。


 

图片: Ernst & Young 


我们需要 改变


会议话题基本围绕唐纳德?特朗普效应及其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重大决定。不久前我还会认为,这意味着为子孙后代创造希望明天的道路通向了终点,不过话又说回来,也许这里面的寓意又完全相反。


变化的列车已经出站,哪怕美国总统也无法阻止其步伐。这种感受在会议上很是明显。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做出的这一决定似乎引发了全球恐慌,各国决策者和商业巨头(尤其美国)都纷纷因此意识到,为弥补损失,他们应加倍努力,以适应比《巴黎气候协定》还严格的目标。


如今的话题不再围绕能否达到减排目标,而在于:接下来更具挑战性的新目标是什么,如何通过生活方式、政策及科技领域的典型转变,来实现更快速更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规划方式似乎已经不中用了。如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变革、大创新及大融合的时期。


 

( 图片:世界经济论坛)


除陈布新


采取激进的新方法来改善城市生活,对于达到《新城市议程》的要求迫在眉睫。城市及都市区域正快速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转型速度更快、且质素更高的城市能吸引富有远见的企业,并能吸纳一批更聪明、但渴望最佳工作及生活环境的高质素劳动力。这些城市不仅将引领国家经济,还能引领世界经济。

那么,现在的城市应怎样做,才能有效应对自身飞速转型所带来的未知因素?同时如何让当代的投资项目惠及明天、经久不衰?如下便是10大简单、高效且低成本的途径,可帮助我们快速行动,让城市同时适应现今及未来需求。


 

 图片来源:www.financialexpress.com


1、居民健康当先


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人在健康快乐状况下的生产效率更高,医疗及社会服务的巨大成本由此降低。我们先前建设的城市乌烟瘴气,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只以经济发展而非以人为中心。


如今,在重塑城市空间时,是时候先考虑居民身心健康及社会繁荣,再考虑个人利益及经济发展了。我们的街道应更安全、空气应更清洁、社会模式应更公平、压力也应当更小。生活价值观的转变,必须突出长期安全健康的真正价值。


 

(图片来源:路透社)


2、因地制宜


尽管海平面不断上升、风暴洪涝日益频繁,但在争夺低价可开发用地、尤其住房用地的竞赛中,城市仍不断向高风险的沿海及内陆低洼洪涝地带扩张。自然灾害造成的潜在损失将远远超乎短期利益。


城市正着手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在选择适宜开发地时,也应形成更开明的思路。除外,“低冲击发展”模式必须成为规划开发的准则。该模式旨在将对环境质量的破坏度达到最小。


 

(图片来源:谷歌)


3、取消目前的分区规划


应当立即停止基于下列原则的开发活动:先建设耗资不菲的基础设施框架,如道路、下水道、排水系统等,再以分区开发的方式填补空隙。此规划方式已经落伍。政府应以退为进,反思怎样才能让城市良好运行,对于设施的放置地点应积极规划,然后找出连接这些设施的最佳方案。


居民生活、工作及娱乐的地方应靠在一起。工作地如果相距住所较远,会产生额外交通流量,而额外交通不仅低效,且会造成交通阻塞。打造  混合功能  社区可营造多元性,昼夜富有生机,且可营造独特的街区,一来联系邻里,二来鼓励稳定性的形成。


这其中的一个核心便是确保城中心保障性住房系统的落实。在地区快速城市化发展、城市密度逐渐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公共交通与办公楼附近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严重不平衡。市中心保障性住房的短缺很可能导致重要劳动力的缺失,如警察、消防员、教师及护士等,因为他们无法在工作地附近找到可负担的住房。


 

(图片来源:mauricio.carvalho)


4、与“青山绿水”相连


任何新开发区的框架都应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而非道路设施。绿色空间应位于城市中心,而非等到规划完毕后才添加,而且还应相互连通,使得动植物能在其间繁衍生息,同时给行人带来愉悦感受。这些连贯的城市绿色空间不能被道路或建筑所阻断。现存的绿色空间及水域应和新建的环境廊道(廊道越大越好)连在一起。这,将成为城市更新升级工程的起点。


 

(图片来源:DroneFlit)


5、限制改造城市道路


这一条比较容易做到。共享经济的崛起给城市私家机动车敲响了丧钟。汽车制动及轮胎磨损产生的微粒会带来极大的健康负担,遑论汽车尾气了。此外,城市空间也容不下这么多私家车。


可以明显预见的是,自动化、多功能的交通工具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世。城市将需为安全舒适的步行及骑行体验营造空间,同时也要为小型电动商业交通工具的陆空交通创造可能性。


自动驾驶可提高交通效率与安全度,也可促进一系列交通新规则的产生。这种情境下,在城市内及周边修建新路只是浪费钱而已,加大了土地的低效利用率不说,又需投入重金来改造交通设施。


停止增建公路、开发公路新用途,并着手消除公路,将促进城市朝更宜居的方向发展、促进对关乎城市如何良好运行的反思。


 

(图片来源:dezeen.com)


6、取消停车场


停放汽车这一过程不仅会产生额外的行驶里程,还需专门的道路设施。而路外停车场通常来说是典型的城市晦暗空间,对行人不够友好,并且以牺牲其他更具回报的投资为代价。


在建筑密度低的地方,停车耗费的是土地,而在建筑密度高的地方,停车所耗费的是资本。两种情况下的成本都非常高。由于汽车大部分时候都停在停车场,停车场的存在无异于为购买私家车提供津贴。


如若私家车的停车成本低、且停车服务安全可靠,人们就更容易买车了。交通堵塞固然引人注目,但停放的车辆实际却给我们日常城市生活带来了更意想不到的影响。


 

(图片来源:Hexun.com)


7、鼓励居家养老


随着人口步入老龄化阶段,年轻一代如何供养老年人成为了一道令人焦心的难题。据可靠调查显示,全球各地的人都倾向于  居家养老  。譬如,90%的65岁以上美国人都表示,更希望年老时在当前的家中养老[1] 。


变化对于老年人而言具有挑战性。政府必须在不取代社区的前提下,找出合理开展城市再生的方法。房地产公司也必须开始考虑老龄人口的需求及其希望留在原社区、靠近家庭成员和护工的心愿。他们投入市场的产品结构应更具创新性,且更灵活。


 

(图片来源:reddit))


8、接纳城市密度


越来越多人迁入城市,城市扩张失控的风险随之产生。低密度城市郊区的扩张会引发一定问题,因其土地利用率低,会导致基础设施成本增加,无法促进高效交通解决方案的形成,且缺少社会联系。


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城市结构必须更加  紧凑  ,营造高人口密度的社区来增加社会及社区活跃度,提供低价公共交通服务,并向设施共享的使用及维护迈进。未来的城市将更高,同时更环保,也将非常宜居。


 

(图片来源:Asla.org)


9、综合利用水资源


必须尽快让公众深刻意识到: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城市河流现经地下进入混凝土管道及暴雨排水管道,但这些河流完全可以“重见天日”,融入到城市绿化及便利设施廊道之中。


应减缓雨水流速、收集雨水,并令其回归土壤储存,而非给目前快便但低效的工程排水系统施压。新代城市必须像超级海绵,在防治山洪暴发的同时,还能让包含池塘与河流的街道空间用于降温、灌溉、清洁以及娱乐功能。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10、监管标准


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已成常态,且成本低廉,应标准化管理。应创设并不断提高建筑、社区开发及室内装修的门槛,使之达到越来越环保的标准。这应为基本要求。极有必要将热增量、能耗、耗水量、空气质量、使用状况及居民健康作为监管指标,对建筑性能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管控,以了解如何持续改善城市生活空间。


(文章内容转载自: Barry Wilson



  • qq_1564129934747

    学习学习学习。

    2023-04-24 18:07: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4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世界地球日,众生的地球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 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Earth4All)。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