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输入端采用的单级EMI抗干扰电路由C1和L1组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小电源内的高频信号对电网的辐射干扰。
市电经过整流桥BD1和C2滤波后得到一个大约300V的直流电压,这个电压一路经过变压器的一次绕组后加到开关管VT1的漏极,另一路经过VD6后加到芯片的第8脚HV脚,芯片通过内部高压电流源给VCC的外接电容C6进行充电操作,当C6两端的电压达到开启电压(大约13V左右)时,芯片开始工作,第5脚DRV输出PWM方波。
当PWM方波处于高电位时,MOS管导通,能量存储在变压器的绕组内,二次侧C22对负载进行放电操作。
当PWM方波处于低电位时,MOS截至,存储在变压器里的能量经过VD22、C22整流滤波后输出直流电压,输出电压经R25、VR21和R26采样后,经过431和光耦后反馈到控制器芯片的反馈2脚上,从而对输出的占空比进行调节作用;图中的C21主要起到的是软化整流二极管的
开关特性,ZD21并联在电源输出端起到过压保护作用,产品正常工作时,输出电压为:
Uo=2.5*(1+(R25+R21+R26)/R26);
我们可以根据需求电压对R21进行调节。
这个线路不仅有过压保护功能,还设有短路保护功能;当负载短路时,芯片2脚电压超过4.2V,芯片会强制输出低占空比PWM,VCC外接电容上的电压将会线性下降。当电压降低到10.6V时,芯片会进入保护重启状态,此后控制器因为极低的电流消耗,VCC外接电容上的电压逐渐下降,当电压下降到5.8V时,芯片会再次启动对VCC的外接电容进行充电,当电压达到13V左右时,芯片又会输出一个PWM波形,从而周而复始,出现打嗝模式。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继电保护
返回版块7.33 万条内容 · 46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非隔离电源和隔离电源那个更好通常我们使用隔离与非隔离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浪涌这个问题,而浪涌问题和用电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很多时候使用隔离电源和非隔离电源不能一刀切,非隔离电源在节能,成本上都是很有优势的,所以要科学的选用非隔离还是隔离作为LED驱动电源,首先阐述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非隔离电源不如隔离电源好,因为隔离电源贵,所以肯定贵的就好。 为什么现在大家的印象当中用隔离电源比用非隔离的要好,其实不然,这种想法都是停留在几年前的想法当中。因为前几年非隔离的稳定性确实没有隔离稳定,但随着研发技术的更新,现如今非隔离已经非常成熟,日渐稳定。说到安全性,其实现在非隔离电源也是很安全的,只要在结构稍微做下改动,对人体还是很安全的,同样的道理,非隔离电源也是可以过很多安规标准,例如:ULTUVSAACE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