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河海大学简史

河海大学简史

发布于:2023-03-09 09:04:09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在中国,治水,是历朝历代都回避不了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嵌套着4.5万余条江河,日夜奔腾,川流不息,给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水资源。但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文献记载以来,1092次水灾、1056次旱灾,让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成为一部人与水旱灾害的抗争史。


     

但,从2242年前的那一天起,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意味着在之后的几千年间,我国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容易调动庞大的人力,来不断启动那些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包括动用数万到数十万人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先辈们积攒经验,后辈们传承薪火,不断拓展、连接、导引自然水系并开凿运河,交联四海, 促使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大型水利设施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

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江河泛滥,民生凋敝,到如今华夏安澜、河清海晏,近10万座拦蓄近9000亿立方米库容的水坝巍峨矗立,我们用了一百余年。

     

在这段征服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海峡海湾的叙事诗中,有一个闪光的名字,有一批实干的英才,有一群热血的青年,他们以 “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 为崇高追求,以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驰” 为卓绝使命,他们是专业领域内的绝对王者,在祖国的无数条江川湖海中,都留下了独有的足迹,在水利方面创造了无数第一。

他们,都与一所高校紧密相连—— 河海大学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 河海人

     




筑“基”: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

国土之上,每一条河流,都如毛细血管一般关乎着大国崛起的经脉。

正如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传世著作《读史方舆纪要》文首即开宗明义道:“ 天下之形势,视乎山川,山川之绝络,关乎都邑。 然不考古今,无以见因革之变;不综源委,无以识形势之全。”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首再看河海大学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更加意味深长。

     

1840年后,我国内忧外患,国贫民弱,尤其是原本富庶的黄淮海平原,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严重破坏了水系,几乎无年无地不遭水患,以导淮为中心的水利建设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民族的危亡,许多志士仁人力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纷纷兴学校,办教育,开民智,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实用教育也开始兴起。 两相碰撞之下,河海大学的诞生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公元1915年,农历乙卯,在风云动荡下暂时安宁的中国,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了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校在南京宣布建立,一簇微弱的星星之火就此点燃,并在之后的数百年间葳蕤蓬勃,长明不息;

     

公元1952年,农历壬辰,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 华东水利学院 ,这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独立的、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学府,掀开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公元1985年,农历乙丑, 河海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并沿用至今 ,正值其70周年校庆,邓小平亲笔题写校名“河海大学”,从此,河海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向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高歌猛进。

     

1998年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的高校之一;2017年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入围一流学科; 同年第四轮学科评估,水利工程学科斩获A+ ,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跻身全国前10%; 2022年再度坐稳“双一流”宝座……

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从风雨砥砺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含英吐华之华东水利学院,再到蓬勃兴盛之河海大学,历经岁月涤荡、更遇几度变迁,河海于天长水阔中激荡碧野,在斗转星移里结满殷实。

     

如今的河海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被誉为 “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一个多世纪的旅程中,河海大学奋楫笃行,揽获一身荣光,并转身汇入江河,风正扬帆,如今正在驶向新的航道。


蓄“水”:蓄能蕴势,连接四海



大工将施,蓄才为急。

要想在风大浪急的竞争中杀出重围,谁来掌舵?何人执桨?河海早已给出了答案。

20世纪初,为探索治水救国之路,以 黄炎培、许肇南、李仪祉 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才俊杰汇聚于河海,将西方现代水利科技和教育理念引入中国,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和水利科技事业兴盛奠定了基石。

李仪祉,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历史治水名人。 他参与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严恺,河海老校长,两院院士 ,一生治水,为筹办华东水利学院殚精竭虑,终身致力于中国江河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中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治水事业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果;

     

徐芝纶,河海大学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著名的力学家,更是杰出的教育家,其编著的《弹性力学》等十余部工程力学教材为中国工科院校广泛采用,为中国工科基础理论教育倾注毕生心血,一生都坚守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为中国力学与水利水电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昔大禹,后李冰,今仪祉 ,河海学子尊先贤为师,以前辈为范,用如椽巨笔,在河海交汇处施以浓墨重彩,描绘出一片充满希望的伶仃绿洲。

而这些希望,也如河流般静静流淌,散入四方。

江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张闻天 从这里走出,“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是他一生的坚持; 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刘光文 从这里踏出,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水文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许心武、汪胡桢、须恺等德高望重的治水先驱 均从这里出征,他们从此处奔赴治水一线,跟潮汐打游击战,潮来我退,潮退我进……

     

2005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在做学术报告时曾宣读过这样一组数据:“在水利部机关各司局河海大学毕业生占干部总数的 20% ,水利部各司局的干部在河海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占 25% ,全国水利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有 30% 毕业于河海大学,全国水利系统总工程师有 35% 毕业于河海大学,在河海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两院院士有 12位 、省部级领导有 20位 。”

这些数据并非夸大其词,相反有的放矢。

迄今为止,河海大学有3535名教职工,其中的1540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还有596名博士生导师、5位院士、近百位“国字号”人才,近20位省级教学名师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们曾在水利馆里凝神于坝工图纸的一笔一划,曾在闻天馆里沉醉在水力学知识的一点一滴,曾在北教楼里钻研着水文学原理的一字一句,并将这些原理一一传授, 为我国培养了25万余名优秀学子,乃至于“全国任何一个水利单位,都有河海大学的毕业生。

     

这些从河海大学走出的学子,虽一人如一颗水滴,但当他们凝聚链接,将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能量,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



发“力”:夙夜在公,绵绵用力



可以说,我国几乎每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背后,都有河海人的身影。

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黄河小浪底、葛洲坝、南水北调,到江苏沿海开发、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大亚湾核电站、再到港珠澳大桥建设、京沪高铁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建设等重大工程,甚至于全国海岸带滩涂资源、节水灌溉、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平原地区河网治理、南北极科考等重要研究,无不与它紧密相连。

江河湖海,碧野平川,河海人的足迹踏遍五湖四海,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奋斗的身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作出的贡献”。

     

从1990年起,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在此后的20年间依次登场,这其中就包括跨越上千千米,从长江流域向华北调水的 南水北调工程 ,和搬迁移民100多万人,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的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这一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项目的首任负责人陆佑楣院士正是河海人。 面对世界级技术难题,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联合攻关,在枢纽总体布置和枢纽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工程运行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有力带动了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2020年1月,河海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完成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南水北调,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中国河”建设运营过程中,同样活跃着一群河海人, 其首任负责人张基尧,就毕业于河海大学。 截至今年1月,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500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北方的缺水问题,因为有了“南水”,北京甚至可以直接安排之前的供水主力密云水库“休养生息”,打破了这片土地上原有资源限制,开启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生态行动。

     

家喻户晓的 小浪底大坝 ,是中国最高的斜墙堆石坝,就是这样一座大坝,让小浪底水库的蓄水量达到126.5亿立方米,超过2个太湖。正因如此,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得以提升至1000年一遇,让近1亿人口免于水患,而河海大学同样为此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18年10月,河海大学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双方合作。

     

从1937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落成,但为抵御日寇,不得不被大桥的设计者、曾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的茅以升先生亲手炸毁时,河海人就憋着一口气,攒着一股劲。到现在,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在中国,世界上最高的大坝在中国,世界上最强的水电“心脏”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也在中国。

这一切,不仅是人类经济史和建设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近百年屈辱史上足以告慰先祖的奇迹。

     

而这些工程建设的背后,河海大学的身影愈发清晰, 他们为我国境内无数条奔腾怒吼了数千年的“水龙”带上了牢不可破的辔头,一步步完成了这场蓝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标塑造,原本桀骜不驯的江河也不得不在此收敛它们的脚步,积攒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力。届时,这些电力将跨越西南的高山峡谷,通过各级高压输电线路,送往近两千公里外的华东地区,为“西电东送”这张壮丽的网络注入新的能量。

其实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河海大学将一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河海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实现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产出。 2010年以来,河海大学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00余项。

     

站在2022,回望1949,70余年弹指一挥间,水电资源的分布重组,使得我国终于终结了衰落,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进程,灿若群星的城市崛起,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让我们逐渐接近一个梦想, 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1840年起,就没有停止过强盛梦想。 而中国今天之所以能成为所谓基建狂魔,成为全球大型水利设施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是因为我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更因为我们有一群伟大的人民,有一群可爱可敬的“水之子”。

是这些伟大的基石,是这一颗颗穿石的水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帮助中国渡过内卷,又低下头,完成了大基建。

我们看得到洪流不可逆,但也看到,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偱“新”:厚植优势,创新引领



但,必须明晰的是,现代水利的发展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迭代的契机,一个升级的抓手。

这个契机和抓手与乡村振兴的新“武器”有着惊人的耦合,那就是——数字化。近年来,水利部明确要求加快水务现代化建设步伐,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做到 监测手段自动化、信息采集立体化、数据处理智能化、服务产品多样化 ,建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水务业务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提出建设 “数字水利” 的目标,可以肯定的是,水利可视化监测系统的建设是现代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化也已被纳入中央视野,成为推进中国前行及水务升级的利器。

对此早有准备的河海大学,在时代的大转型下显得格外从容。面对未来大势,河海大学着力在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突破,迅速调整优化了现有学科专业布局,重构水利工程学科专业结构,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专业。

在近日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河海大学申报的 智慧水利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运动训练6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这其中, 智慧水利为审批类专业,系全国首创的交叉复合型专业 ,至此,河海大学本科专业总数达71个,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

     

其实早在2018年,河海大学就面向“智慧水利”应用,基于“天-空-地-网”水利大数据成立了 水利大数据研究中心 ,旨在研究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培养水利与信息学科交叉人才,服务水利智能化发展。不到五年时间,该研究中心已斩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奖多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研究成果在水利部、国家防总等20余家省级以上水行政管理部门推广应用。

在此期间,河海大学又与中国电信跨界合作,挂牌成立了 “智慧水管理联合实验室” ,用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聚集行业顶尖人才,聚焦“智慧水管理”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及验证。同时,该实验室将基于水利工程智慧建设运营、水旱灾害智慧防御、城市智慧水务、智慧灌区等多场景智慧应用,依托中国电信覆盖全国“2+4+31+X”的云网基础设施,共同打造智慧水管理的产业生态。

     

日前,水利部出台19项具体工作举措,推动水利项目加快建设,在未来,智慧水利将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表示, 2022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79亿元,到2026年,将达到370亿元。

作为世界上开建大型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并非因为中国人偏爱大型工程,而是巨大规模的市场可以从大型工程获得足够的溢出效应,从而形成正反馈,也许这就是中国成为“基建狂魔”的根源。

而可以预见的是,河海大学,或将成为这场“数字基建”的重要推手和关键引擎,促使我国率先完成从现代水利向智慧水利的过渡。

至于结果如何,且待十年之后,诸君再看。

     



   


一百零七年星燧贸迁,赓续传承,河海大学盘踞中华文脉,改写了中国几千年充满血泪的治水史;

一百零七年光阴变换,风起云涌,河海大学立足十朝都会,浓墨书写了大半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

一百零七年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河海大学矢志于华夏安澜,终于描绘出了“潮平岸阔,风正悬帆”的时代画卷;

     

从开创中国水利高等教育肇始骏业,到引领全球水利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河海大学孜孜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勇担使命,步履不息,屹立江河之上,坐镇群山之间,秉上善若水之意,御洪流浩劫之害,引华夏水利之先。

从1915至2022,河海大学校如其名,恰似一条河流,从上游的激荡与澎湃,到下游的沉稳与平静,最大限度泽福更广阔的平原与众生,正如当下被频频提及的“流深”一词。

静水流深,表面安静,水底,却在酝酿更大的希望。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5 万条内容 · 3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跨河管道防洪评价采用什么公式计算雍水

跨河管道防洪评价采用什么公式计算雍水?管道基础支礅位于河道两侧岸坡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