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管桩因其适用范围较广、综合单价较低、工期较快等优点,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使用。管桩的施工工法常用锤击或静压等,因为要通过桩身才能将施工机械的作用力传到岩土层,所以管桩的钻进能力较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是偏弱的,通常只能进入强风化岩一小段距离。
实际工程项目中,常会遇到上覆土层较软弱、中微风化岩面埋深又较浅的地层分布,浅基础不适用;如选用管桩则会出现桩长偏短的问题,虽然短期承载力较高,但侧向约束弱、稳定性欠佳会导致长期承载力的可靠性变差。对此常采取的对策措施为:降低承载力、引孔、植桩(不扩底或扩底)、改用灌注桩等。
降低承载力会导致桩的利用率不高,桩数、承台尺寸等的也相应增加,经济性较差,暂不纳入本次分析对比。
采用预钻孔,可以降低上覆土层的挤土阻力、保证管桩能满足足够的有效桩长。预钻孔可以分为2类:
1、钻孔直径略小于管桩直径的引孔工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取值基本同常规工艺的管桩。
2、钻孔直径略大于管桩直径的植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原则基本参照管桩、但端阻力需考虑折减,具体算法可参照TCECS 738-2020《静钻根植桩基础技术规程》等标准。
也可以钻孔后直接插放钢筋笼+浇捣砼,即改成灌注桩。
以上的方法对策都是可行的,也不乏实际案例。但在安全的前提下哪种会更经济合理,则需要进行细化分析对比。
比选案例的主要资料如下:
设地基土从上到下依次为:软塑~可塑粘土3m、粉细砂层3m、全风化岩3m、强风化岩厚层(土层及厚度均为假定,主要是想纳入各类土的影响,使对比结果更全面)。基础形式拟采用PHC500管桩。
具体计算之前,先看看各类桩的承载力计算的标准及规则。
一、规范依据。主要依据为行标JGJ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基桩承载力计算公式及岩土层承载力取值建议如下: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淤泥、粘土、粉砂~粗砂等较软土层,预制桩和灌注桩的侧阻值是相当的;砾砂、全~强风化岩等较硬土层,灌注桩侧阻值约为预制桩的70~80%。端阻值则不同,预制桩大幅高于灌注桩、最大可达4~5倍。
二、不同桩型的计算规则。
1、(引孔)管桩
引孔为施工工艺,是为了能达到足够的有效桩长以避免(超)短桩,其承载力计算规则跟常规管桩相同、不再展开细述了。
2、植桩
植桩的工艺图如下:
植桩的构造要求、计算规则等,主要参考TCECS 738-2020《静钻根植桩基础技术规程》。具体如下:
初步分析可知:
1)侧阻计算时,取管桩外径的周长*预制桩的岩土承载力值,所以侧阻承载力=(引孔)管桩。
2)端阻计算时,取孔底截面积*预制桩的岩土承载力*0.45~0.6。钻孔直径=管桩桩径+50~150mm,即孔径550~650mm,孔截面积/桩截面积=1.21~1.69,不扩底的端阻承载力=(引孔)管桩*0.726~1.014(不扩底时)。最大扩底直径=1.6*650=1040mm,扩底截面积/桩截面积=4.33,端阻承载力=(引孔)管桩*1.95~2.6(扩底时)
3)侧阻+端阻的基桩承载力,不扩底时略低于(引孔)管桩,扩底时提高幅度较大。
4)采用专用钻机嵌入软岩时,嵌岩部分可按综合系数法计算,承载力提高幅度更大。
后续会进行具体的数据比选。
3、灌注桩
钻孔后不植入管桩,直接插放钢筋笼+浇捣砼,即改成灌注桩。
初步分析可知:
1)侧阻计算时,取孔外径(550~650mm)的周长*灌注桩的岩土承载力值。孔外径/桩外径=1.1~1.3,预制桩侧阻/灌注桩侧阻=1.1~1.2,所以侧阻承载力等于或略大于(引孔)管桩。
2)端阻计算时,取孔底截面积*灌注桩的岩土承载力。孔径550~650mm,孔截面积/桩截面积=1.21~1.69,预制桩端阻/灌注桩端阻=2~4(泥浆护壁),端阻承载力=(引孔)管桩*0.4~0.6。
3)侧阻+端阻的基桩承载力,低于(引孔)管桩,具体幅度视侧阻:端阻的比例而定。桩长越短,差值越大,桩长越长,差值越小。
三、短桩的定量数据对比
取桩侧土层分别为:软塑~可塑粘土3m、稍密~中密粉细砂层3m、全风化岩3m,桩端入强风化岩1m。基础形式分别为PHC500管桩、600mm孔植桩、600mm灌注桩。
1、管桩 承载力计算值=侧阻604+端阻589=1193kN。
2、植桩
(不扩底)承载力计算值=侧阻604+端阻509=1113kN。
扩底至900mm的承载力计算值=侧阻604+端阻1050=1654kN。
3、灌注桩
承载力计算值=侧阻638+端阻198=836kN。
附注:钻孔桩的入强风化岩深度不像管桩那样受限、可通过加大入岩深度来提高承载力,经估算,灌注桩入强风化岩深度从1m加大到3.7m后,承载力计算值1192kN、跟PHC500管桩的基本一致。另外,采用复式注浆可提高承载力约40~60%,跟引孔管桩的持平。
小结:
对于上覆土层较薄、桩长较短的条件,
1、引孔管桩和不扩底植桩的承载力相当,较相同桩长灌注桩的可提高约30~40%。
2、灌注桩加大入岩深度(桩长增加约30%后),承载力提高约30%;或采用复式注浆,承载力提高40%以上;跟引孔管桩和不扩底植桩的持平。
3、扩底植桩承载力增加较明显,较引孔管桩和不扩底植桩的提高约44%,较灌注桩的提高约98%。
四、中长桩的定量数据对比
为了更全面的分析对比,供大家参考。特增加中长桩的条件,按桩侧土层分别取为:软塑~可塑粘土6m、稍密~中密粉细砂层6m、全风化岩6m,桩端入强风化岩1m作补充分析。
1、管桩
承载力计算值=侧阻1082+端阻589=1671kN。
2、植桩
(不扩底)承载力计算值=侧阻1082+端阻509=1591kN。
扩底至900mm的承载力计算值=侧阻1082+端阻1050=2132kN。
3、灌注桩
承载力计算值=侧阻1144+端阻198=1342kN。
附注:增加桩长或复式注浆的效果详上短桩篇。
小结:
对于上覆土层较厚、桩长较长的条件,
1、引孔管桩和不扩底植桩的承载力基本相当,较相同桩长灌注桩的可提高约20~25%。
2、灌注桩加大入岩深度(桩长增加约10%后),承载力提高约23%;或采用复式注浆,承载力提高40%以上;跟引孔管桩和不扩底植桩的相当。
3、扩底植桩承载力增加较明显,较引孔管桩和不扩底植桩的提高约30%,较灌注桩的提高约60%。
四、汇总及建议
综上分析对比的结果,可知:
1、引孔管桩或者不扩底植桩,相较于灌注桩的提升幅度不算太大、特别是中长桩的情况(灌注桩适当加大桩长、或者采用后注浆等亦可弥补差值)。但多了下管桩的工序,引孔还存在可能吊脚的风险隐患,综合性价比不算太优。
2、灌注桩复式后注浆可提高承载力40%以上,基本跟引孔管桩或者不扩底植桩的持平,有条件时宜考虑采用。
3、扩底植桩,承载力提升幅度大;虽然还增加了扩底的工序,综合性价比相对更优。
据此提出以下设计建议:
1、上覆土层较薄、有效桩长偏短时,优先采用扩底植桩。
2、上覆土层较厚、有效桩长适中时,优先采用扩底植桩,亦可直接采用后注浆灌注桩。
3、如采用引孔管桩,需要注意吊脚的风险隐患,应辅以开口桩尖等预防措施。
知识点:管桩设计桩长偏短的对策的分析对比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地基基础
返回版块12.09 万条内容 · 67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引孔管桩吊脚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预应力管桩的优缺点,优点是:适用范围较广、综合单价较低、工期较快等,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使用;缺点是:施工工法常用锤击或静压等,因为要通过桩身才能将施工机械的作用力传到岩土层,所以管桩的钻进能力较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是偏弱的,通常只能进入强风化岩一小段距离。 当实际工程遇到上覆土层较软弱、中微风化岩面埋深又较浅的地层分布时,;如选用管桩则会出现桩长偏短的问题,虽然短期承载力较高,但侧向约束弱、稳定性欠佳会导致长期承载力的可靠性变差。目前最常用的措施是引孔(降低承载力、植桩、改用灌注桩等其它方式,在上一篇文章已进行分析对比,此处就不重复展开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