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大、治理比例低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现状,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前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建成后设施运营管理等环节归纳总结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解决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正常运行率不高、支撑保障不够等困难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郭芳,陈永,王国田,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 给水排水,2022,48(S1):68-72.
从理论上来讲,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应根据农村供水水平、污水处理设施条件、排水管网建设程度等确定,因此,农村污水产生量很难进行精确计算。根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制定的《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农村污水总产生量可按照总用水量的60%~90%进行估算。因此,对2013年、2019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进行匡算(见表1)。
▼表1 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及其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不含西藏数据 )
从全国来看,2019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10.37亿~165.56亿m3。 全国农村生活污水低限产生量从2013年的74.69亿m3增加到2019年的110.37亿m3,增加了36.68亿m3;高限产生量从2013年的112.04亿m3增加到2019年的165.56亿m3,增加了53.52亿m3。2013年至2019年总增长率为47.78%,年均增长率为6.83%。
从各区域来看,2019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分别为43.03亿~64.56亿m3、34.18亿~51.27亿m3和33.16亿~49.73亿m3 ,分别占全国农村污水生活产生量的46.25%、25.82%和27.78%。由此可以看出, 不同地区农村污水产生量差别较大,东部地区的产生量约占全国产生量的一半 。同时,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的变化情况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变化分别为6.72亿~10.09亿m3、15.82亿~23.73亿m3和13.34亿~20.00亿m3,增长率分别达到18.51%、86.17%和67.31%。 对比污水产量增长率,可以看出污水产量增长情况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78% 。
1.2.1 全国层面分析
2019年末,我国城市和县城分别有污水处理厂2 471座和1 669座,年污水处理总量分别为536.9亿m3和95.7亿m3,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6.81%和93.55%,已经完成2020年底95%和90%的目标,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趋于饱和。根据近几年的治理趋势预测(《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比例数据只统计到2016年),农村地区2018年生活污水处理比例仅为30.53%,2019年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比例约为31.50%,与镇(59.67%)相比差距较大,与城市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总体来说, 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巨大,处理能力仍有待提升 。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图1 镇、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比例(2013-2019)
同时,对比2013年至2019年间乡镇地区生活污水治理变化情况,可以发现2013年至2016年间镇、乡、村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比例都有增长,但增幅不太明显,年增长率分别16.01%、25.75%和39.93%,农村地区增长相对较快;而2016年以来,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6年至2019年镇、乡、村对生活的污水的处理比例年增长率分别达37.65%、89.45%和19.17%,农村地区增长相对较慢。
1.2.2 区域层面分析
由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比例只统计到2016年,所以我们对2013年至2016年全国以及不同区域农村污水治理情况进行整理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比例及变化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不含西藏数据)。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比例差距较大。 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比例分别为34.09%、13.25%和12.36%。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污水处理比例差异不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遥遥领先,处理比例近乎中西部地区的3倍。从变化情况来看,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比例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49%、8.89%和8.25%,污水处理比例增长情况仍然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顶层设计不足,污水收集率较低。 农村地区房屋基本都属于自建房,在建设用地等方面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规划和管理,建筑物的地基建设不规范,很多建筑物间的距离不到1 m,对管道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通过厕所革命,很多农村已经改为了水冲厕所,但是由于没有统筹考虑供排水系统建设和农村厕所改造,基础设施衔接性不强,再加上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污水收集率较低,使大部分生活洗涤用水和餐厨废水以及部分散养禽畜的粪尿直接渗入地下或排入沟渠,造成严重污染。
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治理效率较低。 有些农村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规划滞后,雨污不分流,生活与工业污水不分,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治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污水收集困难,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容量远高于居民实际污水排放量,导致后续运行进水不足,污水处理厂运行起来成本过高而闲置。 据调查已投运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66%,其中因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而难以运行的约占36%。
从总体投资额度来看, 2013年至2019年间,我国农村排水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均逐年呈稳步增长趋势, 但是投资额度的绝对值却明显低于城市 。2019年,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分别为1562.4亿元和803.7亿元,而农村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分别为461.40亿元和275.69亿元,仅为城市投资额的29.53%和34.30%。
从投资比例来看, 2013年至2019年间,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总投资的占比和市政投资的占比都在稳步增长, 但比例值仍相对较低 。2019年,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在农村建设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4.54%和2.71%,均未超过5%;而在农村市政投资中的占比分别为14.88%和8.89%,均未超过15%。 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巨大需求相比,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额度则显得严重不足 。
▼图2 农村排水设施建设投资及占比情况(2013-2019)
从投资强度来看 , 2019年全国范围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投资行政村投资强度分别为 9.03万元和5.40万元 ;2019年全国排水设施投资和污水处理设施人均投资强度分别为 63.20元和12.49元 。考虑到如今建材及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的大背景,如此低的投资强度很难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只能采取降低工程质量的方法来完成工作任务和指标要求。
▼表3 2019年农村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不含西藏数据)。
▼图3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及占比情况(2013-2019)
我国农村排水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而运营维护资金多以地方财政自筹为主。 许多地区在政府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后,由于农村难以承担运行维护费用,导致很多农村地区出现 “建得起、运行不起” 的尴尬局面,污水处理设施逐渐被停用 。考虑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队伍,管理水平总体偏低,再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管护机制,导致农村污水设施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效能。
同时,目前涉及农村污水治理的行政机构分散,且职能交叉现象严重,造成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难度增大。 如杭州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由农村农业部门牵头、“1250”工程由生态环境局牵头、“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则由能源办负责。
统筹规划,征集并协调各方意见。 规划前,要根据农村的人居环境条件,将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化整为零,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利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农村总体布局、供排水系统建设和农村厕所改造等,合理规划建设改造方案。同时,在制定农村污水治理规划时,要组织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政府、村民和企业共同协商,充分采集当地农村居民和各个主体的意见。
加强专家帮扶指导,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 通过专家的调研指导,摸清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与问题,科学确定收集和处理方式,以县为单位编制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实现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弥补各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布局、技术选取及治理衔接性等方面的不足。
完善修复现有污水收集系统。 以充分利用现有管网为原则,综合考虑排水体制和管网布局合理性、管网建设匹配度、运行管护规范化、经济可承受能力等,判断是否需要改造。对管网不足、错接、混接、漏接的,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对雨水混入管网造成进水浓度长期较低的,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对管网老旧、破损、堵塞的,开展管网修复。
完善政府资金投入机制。 在综合考虑各项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完善本级配套资金,制定具体的奖补办法,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例如,可以有效整合涉及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专项基金,完善 “中央补贴、地方筹资、有偿使用” 的政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多渠道筹集社会资本。 针对作为社会资本的企业能力不足以及面对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动力不强的问题,强化社会资本投入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农村“污水治理”的示范工程,给予相关企业资金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通过区域项目的捆绑,将农村建设中公路、厕改及后续管理等多个项目打包,形成有收益的复合项目,来吸引企业的进入。另外,通过部分环保组织捐建、公益基金投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主动回报家乡等形式,充分吸引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同时,可以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互促互进。
细化资金分配与管理。 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细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标和要求,对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各环节所需要的资金进行科学核算,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实现预期成效。在农村污水设施建设改造过程中可以积极尝试实践代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金,细化资金的分配与管理,后期管护部分投放市场,营造企业产品、运作和提高研发效率的良性产业链。
科学合理选择管理模式。 选择管理模式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采用以政府监管、社会参与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委托第三方公司来保障设施的专业化管理;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可采用村民自主管理为主,政府协助管理的逐级管理模式或者财政出资村管理模式。同时,为了既费时费力,又保证管理运维效果,可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尝试建立无人值守的污水处理运营体系和智能化监管平台。
建立完善相关机制。 完善多元化全过程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建设、施工验收和后期运维管理等的全过程监管,建立一种以政府执法为主,农村居民、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村污水治理监管机制,实现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在线评估、监管举报、问题咨询和即时反馈等功能;健全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政府从运营、管理、制度、监督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例如:设立管理奖项、村民适当付费机制、技术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修等;建立职责明确化的多部门合作机制,通过调整环保、财政、生态等配套政策和制定责任清单,确保政策衔接顺畅并明确各部门的任务与职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联。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34 万条内容 · 1443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非常好
回复 举报
现实就是这样,没办法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