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不说迷楼说影园—— 明郑元勋、计成与扬州影园

不说迷楼说影园—— 明郑元勋、计成与扬州影园

发布于:2023-02-23 09:50:23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建筑师 The Architec

    作者:

    岳岩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

    吴昕泽,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

    林源(通讯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本文摘自“不说迷楼说影园——明郑元勋、计成与扬州影园”,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19年6月刊,总第199期P76-82



影园,郑元勋(1603—1644)之园,位于扬州城外西南护城河中长屿上,在今扬州荷花池公园内。 郑氏家族为晚明时期盐商望族,郑氏四兄弟元嗣(字长吉)、元勋(字超宗)、元化(字赞可)、侠如(字士介)皆于扬州城建有园亭,“以园林相竞”——郑元嗣有嘉树园、郑元勋有影园、郑元化有休园、郑侠如有五亩园和王氏园,其中影园最负盛名,郑元勋邀其好友计成主持了影园的营建,当时恰值计成《园冶》书成之后。 计成一生,主持兴造及参与兴造的园子见诸文献记载者有常州吴玄东第园、銮江汪士衡寐园和扬州郑元勋影园三处,至今日尚可辨明园址所在的唯有影园了。 述及影园的传世文献中,最为详尽、可靠的当属郑元勋的《影园自记》(作于影园建成两年后),此外还有明人茅元仪的《影园记》和黎遂球的《影园赋》,二者意均不在记园,内容简略、概括。 清人李斗作《扬州画舫录》时曾寻访影园旧址,而书中内容多是据《影园自记》写就(见卷八“城西录”第一条影园)。


 
一、历史沿革
 

约在明天启七、八年(1627—1628年)时,郑元勋在扬州城外西南郊购得废圃一处,欲营园作为奉母读书闲居之所,遂开始准备木、石等工料且绘制了园图。 崇祯五年(1632年)冬,董其昌路过邗江(明隶属扬州府江都县,今扬州市邗江区),郑元勋持园图请董品鉴,董赞其画“得山水骨性”。 郑氏还详细描述了园址的自然环境,形胜处盖在柳影、水影与山影之间,董其昌因此题赠“影园”二字。 园未有而名先有,称得上造园史上一传奇故事了。 崇祯七年(1634年)夏,影园开始动工营建,“盖得地七八年,即庀材七八年,积久而备,又胸有成竹”,期间又有计成区划协助,故次年春天即告竣,历时仅八个月。 影园完工这一年,计成邀郑元勋为其《园冶》作题词。 崇祯十年(1637年),郑元勋作《影园自记》。


影园不仅未成时先有园名,更是先有园图。 郑元勋所绘“得山水骨性”之园图,实为影园的构思草图或曰概念设计图,计成的工作就是将其转译为设计图纸并指导施工,将园图的设计构思付诸实现。 二人心意契合,才有影园营建的一气呵成。 郑元勋在记中称赞计成“善解人意,意之所向,指挥匠石,百不失一,故无毁画之恨”。 可知郑氏在画中表达的种种造园意向和构想均得以体现。 虽然甚为遗憾的是记中没有详述计成所做的具体工作,但是,影园毫无疑义是郑、计二人合作完成的作品。 崇祯十三年(1640年),影园内黄牡丹盛开,郑元勋广邀江南名士游园、赋诗并评选“黄牡丹状元”。 郑元勋辑录“黄牡丹诗会”的诗词,收入《影园瑶华集》。 自此盛事之后,影园声名日隆。 入清后,郑家渐衰,影园亦随之荒败,康熙年间虽仅存旧址,但仍位列“扬州八大名园”。 清时有访游废园旧圃之风,影园旧址也屡有文士造访并留下诗文,如汪楫《寻影园旧址》、江昱《寻影园故址》等。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郑元勋玄孙郑沄(时任内阁中书)请王宸作《影园图》,施朝干为图赋诗,吟咏郑元勋忠义事迹、影园盛景及兴废历史。 但图已佚,诗见《淮海英灵集》丁集卷四“施朝干”条。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李斗所见影园,“遗址犹存……影园门额久已亡失”。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入扬州掠烧,影园尽毁。

 

二、基址及其周围环境  
 

2009年,江苏扬州唐城考古队在荷花池公园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根据发现的大量建筑瓦片、道路和古渡桥遗迹,判断此处即为影园旧址。 据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中《江都甘泉四境图》和清乾隆《平山堂图志》中《蜀岗保障河全景》,可知影园的四至范围为东至二道河、西至头道河、南至荷花池公园(古砚池)石桥、北至双虹桥。 此地在明崇祯年间正为扬州府城外西南郊的水中长屿。


▲  影园在清《江都甘泉四境图》的位 置  ?作者根据(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 [M]//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 苏州: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改绘


▲  影园在清《蜀冈保障河全图》 的位置 ?作者根据(明)茅元仪. 影园记 [M]// 媚幽阁文娱集. 卷二. 改绘


  ▲ 影园在今扬州城的   位置  ?作者根据卫星地图绘制    


影园的选址及周围环境,郑氏本人在《园冶》题词和《影园自记》中均有描述。


《影园自记》

“无之(山),但前后夹水,隔水蜀岗蜿蜒起伏,尽做山势,环四面,柳万屯,荷千余顷,萑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 ……升高处望之,迷楼、平山,皆在项臂,江南诸山,历历青来,地盖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无他胜,然亦吾邑之选矣。


《园冶》

“予卜筑城南,芦汀柳岸间,仅广十笏。


园子在水中洲屿之上,地平无山,周围荷柳、芦苇丛生,面积不过数亩。 《园冶》“相地”篇中言,“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 悠悠烟水,淡淡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 影园恰是择址在这样的“江湖地”。 在此地北望,是绵延不绝的蜀岗以及岗上的平山堂和众多楼阁,南望是长江以南的丘陵山岗,东临扬州南城墙,西望可见闫氏、冯氏、员氏诸家园景。 园子向北有一片空地,郑元勋用以蓄植花木,此处还有草亭一座、荷花池一处,住了四五家渔人。 《园冶》“借景”篇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柳影、水影、山影,皆被影园借入园中,可谓尽得借景之奥义。 因此有诗文曰“广陵绝胜知何处,不说迷楼说影园”,赞誉影园之美景。

 

▲  影园的历史城市空间格局 图  ?作者根据(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 [M]//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 苏州: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改绘



三、景致格局  
 

影园“外户东向临水,隔水南城”。 后人在园址南增建郑氏祠,经郑氏祠左廊房旁边的门向北可达影园虎皮墙下便门,即入园后的第二道门——古木门。 由此可知影园园门位于园址南端,临二道河。 园记详述各处景观要素的特征,用“入”“转”“穿”“折”等动作大致勾勒出其相对位置关系,其空间格局及诸景观要素的共时性关系尚需进一步考证分析。


入园要经过三道门,园门、树根盘结而成的古木门和有“影园”题额的门。 入园门后紧接数折山路。 园址本无山,此处的山地应是挖池土方堆叠而成。 山上密植高大的常绿植物松、杉,间隙中种植梅、杏、梨、栗,高低参差,密中有疏。 山路尽头,左侧有荼蘼架,架外是茂密的芦苇,这里与园外河道相通; 山路右侧引水入园成涧,隔涧对岸有古木枝干围砌的矮篱,篱内为竹林。 沿路两侧是乱石砌成的虎皮墙,向前行至古木门,是并置的两个小门。 入门是十余株高大梧桐覆盖的小径,绿荫浓密,直抵“影园”门。 山路曲折,植被茂密,木门拙朴,石墙粗犷,梧桐交柯夹径,宛若自然山林,营造曲径通幽的入园前导空间。 穿“影园”门,转入窄径,“隔垣梅枝横出,不知何处”,此处埋下伏笔。 此墙垣或为古木门前虎皮墙延伸而成,不仅连接了第二、三道门,导引流线,而且分隔空间、阻隔视线,增加景深。


▲  入口前导空间(左为结构分析图; 右为平面复原想象图)  ?作者绘制


穿“影园”门过虎皮墙后,穿过一道柳堤,过一座小石桥,到达池中小岛上,影园的主厅堂、会友待客之所——玉勾草堂——位于此。 计成《园冶》卷一“立基”中载,“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 厅堂是园内最主要的“地标性”建筑,以南向为宜。 堂所在的小岛偏于池一侧,堂四面是池,池中植满莲花。 此处原有“蜀府海棠”一对,郑元勋颇为得意地称之为“江北仅有”。 厅堂前多有二树对植,玉勾草堂或就是依此二棵古木来选址、定基的。 堂周水边植莲,土地植梅花、玉兰、海棠、白桃,石隙植兰花、蕙花、虞美人、良姜等。 花木种类、四时季相皆为丰富。 离开小岛先穿过一座曲板桥,再经过一道柳堤。 小岛一入一出,两座桥两道柳堤,路径不同。 柳堤,即用土石等修筑、两侧植柳、与岸相连之堤(通道)。 自古诸多文人墨客吟诗赋画时常以柳堤为题借以抒情。


 玉勾草堂与周围环境(左为结构分析图; 右为复原想象平面图)   ? 者绘


玉勾草堂西北方向,临城市河道的岸边“临流别为小阁”,因支撑台基的柱子立于水中,远看小阁似半浮于水上,故名半浮阁。 半浮阁是影园与城市水道相连之处,园主或宾客可舟行至此入园,亦可放舟出游,沿河道向南通渡口,向北可达蜀岗、平山堂等诸多胜景,畅通无阻。 明代诸多园林绘画作品中可见舟行入园,如沈周《东庄图册》、张宏《止园图》等。 站在出玉勾草堂的曲板桥上,参差可见“半阁、小亭、水阁”。 “即桥上蔽窥处,亦曰亭,拟名‘湄荣’”,小亭即湄荣亭。 “半阁在湄荣后”,半阁即媚幽阁。 水阁即半浮阁。 曲板桥上,三处景观仅仅是视线上的联系,可望但不可达,景致深奥旷远。


穿过曲板桥后可至“淡烟疏雨”门,入门左右两道曲廊,分别通向读书处和湄荣亭。 湄荣亭临水,是二层开敞的亭状楼阁,两面有窗。 读书处是一小庭院,正房面阔三间,是主人的书房。 南侧两间主人避客读书,北侧一间藏书。 读书处原为二层楼阁,能远望江南诸峰,后将二楼改为与北侧藏书楼同宽的一间小阁,楼梯亦改入阁内,便于主人读书时登高远眺。 主人将门与窗合一,门做窗形,似栀子花,以密竹编织的帘子遮蔽,故有“觅其门不得”“人得见窗,不得门也”。 如此机巧,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保证了隐蔽私密。 记中有读书处“西向”,“室分二,一南向,予避客其中……左一室东向,藏书,室上阁……别为一廊,在入门之右”。 由此推测读书处是坐西向东。 原通往藏书楼二层阁楼的室外楼梯在庭院入门的右侧,亦恰符合屋在西、庭院在东的位置关系。 屋西侧种植梧桐和柳树,夏天遮蔽西晒。 庭院内窗下有方形台阶,旁叠置数块大石,间铺鹅卵石,种植三四棵芭蕉、一株来自西域的莎罗树和众多海棠。 屋外一角叠置两块岩石,夹出小谷引溪水穿过,岩上种植桂花,岩下植牡丹、海棠、玉兰等,四季皆有花赏。 旁有一块大石做屏障,石下一棵古桧柏,转过石屏开小门,可见临水的漷翠亭。 水边长有菰和芦苇。 亭内,凉风习习,可西望岗上落日。


  读书处与周围环境(左为结构分析图; 右为平面复原想象图)    ? 者绘


穿过湄荣亭,左右有两条小路。 右侧经六边形门洞达一字斋,左侧经过廊庑和石阶到达媚幽阁所在的高台。


一字斋,是家中晚辈们的读书处。 屋面阔三间,庭院围以紫栏,与屋同宽。 屋前对植古松和海榴。 墙一隅筑有数层半圆形台地,种植牡丹、芍药。 院内隔墙可见石壁和两棵高大的松树。 正对着进入一字斋的六边形门洞有一个圆洞门,穿过洞门进入时而疏朗、时而密致的曲廊,两侧密植竹林,路线曲折变化,景致深远,尽头正对一圆洞门,门外桂花掩映,此处即出园的小径。 媚幽阁,取李白“浩然媚幽独”之意,下为石砌高台,三面临水,一面倚着高耸的石壁和两棵松。 石壁下利用地形高差引池水形成小涧,涧旁叠置大石以增加气势。 临水的三面台基石缝里种有枝叶繁茂的五色梅。 水面开阔处立一块大石,一株梅树依附大石顽强生长。 这里应是全园的制高点,绕阁一周可尽收全园景色。


  一字斋、媚幽阁与周围环境   ?作者绘制



四、造园意匠  
 

影园园址面积不过数亩,空间结构主要节点由玉勾草堂、媚幽阁和读书处三处主要建筑组织而成。 过“影园”门,有“隔垣梅枝横出,不知何处”。 媚幽阁处“一孤石而立,梅亦就之,即初入园隔垣所见处”,两处前后呼应,入门隔墙所见梅枝生长在媚幽阁旁水面所立孤石上,由此可知媚幽阁在“影园”门旁不远处。 一字斋庭院内“隔垣见石壁,二松亭亭天半”,此石壁和两棵松树即在媚幽阁一侧,是媚幽阁与一字斋之间的视线和景观联系。 “阁后窗对草堂,人在草堂中,彼此望望,可呼而语,第不知径从何达”,媚幽阁与玉勾草堂有视觉与听觉上的密切联系,但相互之间并没有直达的路径。 “后窗”又说明媚幽阁与玉勾草堂的相对位置。 综上可知,媚幽阁是玉勾草堂外全园的另一个基点,主要建筑和景观围绕其布置; 按拓扑同构关系,影园的游览路线是首尾相联的环线而非单向曲线,其空间格局及其各景观要素的共时性关系清晰可见。


  媚幽阁与一字斋、影园门窄径、玉勾草堂的空间关系图   ? 者绘



  影园空间结构复原示意图    ? 者绘


  主要构成要素叠加图    ? 者绘


按照《影园自记》以游览路线组织记述景观的方式,入口处堆叠土山,山上广植松衫,间植梅杏梨栗,高低参差,密中有疏,宛若自然山林。 而后玉勾草堂立于岛上,堂前开敞,四面环池。 前后空间对比强烈,欲扬先抑,豁然开朗; 玉勾草堂是经过连续三道门营造的前导空间后到达的第一处“坐标”建筑,而媚幽阁是游线末尾的另一处“坐标”。 两处“坐标”首尾呼应,恰体现了影园布局小巧、紧凑。

 

五、结语  
 

影园实为园主郑元勋与计成的共同作品,郑不仅是影园的主人,更是“能主之人”,即主设计师,园子的选址、总体构思与设计意向均出自郑氏,计成据郑氏之“意”进行深化设计,用地形改造、路径安排、空间构成、视线呼应、建筑设计、花木配置及诸如桥头、窗外、岸边、小径精微之处的设计等造景、理景、障景及借景之法将园图化为园景。 概言之,郑元勋是第一建筑师,计成完成了影园方案的深化和实施。 作为晚明时期山水园之典范,影园“于尺幅之间,变化错综,出人意外”。 园址是典型的“江湖地”,在两河相夹、荷柳遍植的长岛上,四面为水,消隐了园之边界,使园与远处近处的城、河、楼、山还有荷柳蒹葭融为一体。 再引水入园为大池小涧,以水勾连起全园景物,园中建筑物寥寥,玉勾草堂为全园中心、媚幽阁为全园制高点,各建筑物均面水,水将它们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全园意在表达自然天成之趣和简约内敛之旨,呈四季之色,备四时之景,得日来月往之乐。


  总平面复原想象图    ? 者绘


  影园剖面复原想象图(上: Ⅰ-Ⅰ剖面图; 下: Ⅱ-Ⅱ剖面图)    ? 者绘



(本文节选自     不说迷楼说影园——明郑元勋、计成与扬州影园     ,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19年6月刊,总第199期P76-82,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2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景观融合建筑,完美的过渡

花园匠心  成就美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