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小镇的低耗能自建房
让家实现自主降温……
▲
▲
▲
▲
大年初六,一起回顾10个年度住宅。
36°C不靠空调,房子自然降温
2017年,留法建筑师夫妻吴林寿和赵向莹,回到老家吴阳——湛江一座海边小镇,为父母改造祖宅,满足一家3代、10口人共居的要求。
设计一稿被父母以“跟我们这里风水不符”打回后,夫妻俩开始研究当地的传统民宅格局——“三间两廊”。
历经5年,在2022年造出了一个既符合当地日常的生活习惯,但又有别于传统自建房阴暗、狭小的空间,开放、流动而自由的家。
2022年“史上最热的夏天”,两位老人完全没开空调,全靠天井、院落、屋面等实现自然降温。
屋顶下一个半户外空间,是日常祭拜、红白喜事、聚会活动的主要场地。
两侧分布着吴林寿父母的卧室、书房和厨房。
村里是熟人社会,吴妈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两边门,代表家里有人,也欢迎邻居们过来做客
吴家爸妈现在就全年不开空调,都是靠自然通风、降温。
唯一的问题,“我们住在楼上会更晒一些,酷暑天还是需要开一下。这也是因为之前都是春节冬天的时候回来,没考虑到这一点,我现在就在想能如何调整改进。”
上海一家五口的可持续生活:
室内的木地板、木家具都由二手老木头加工而成,一举三得:购买价格低;美观;全部可以经过拆卸后重复使用,很环保。
▲
2022年夏季酷暑,Sherry一家在家时打开客厅的空调后,全家基本在这个区域活动;临睡前关掉客厅的空调,再开顶楼卧室的。总之,只开一个空调。
▲
天窗
▲
用了十余年的桌凳,凳子的皮质覆面更换过
Raefer夫妇俩,从工作到生活,都和环保、循环、可持续有关。
▲
▲
蓝色牛仔布包是二女儿做的
2018年,Sherry开始举办二手衣交换市集(swap),最初来的主要是外国人。
吕晓辉在浙江丽水的乡间长大,十多年前已经到杭州,专注于中式家具的修复和改造。大约2005年,萌生了出城、回到乡村的念头:
房子改好十年了,基本没有更新过,还是很好用。他改造的一大出发点是:尽量用本土的东西来完成新建造。
▲
能使用回收材料的地方,就不用新的材料。莫干山多竹子,但竹梢细长,他将这些很难被用于别处的部分铺在屋顶,变成天然的装饰。
▲
冬天取暖靠壁炉,山里倒掉的老树、废弃的木头,加工成采暖燃料,堆在壁炉旁。
▲
吕晓辉设计的“裸心小馆”,夯土建筑、竹屋顶
这几年,他越来越关注环保、可持续的建造:“建造过程中,通过减少远距离的材料购买、雇佣更多当地人等等措施,就能减少能源消耗。”
中国首个垂直森林住宅:
迎来第一批住户
2022年春,湖北黄冈,中国首座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迎来第一批住户,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垂直森林之父”斯塔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设计。
▲
黄冈垂直森林
▲
2014年,博埃里设计的世界首个垂直森林住宅,在他的家乡米兰落成
“城市层面来说,目前城市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已经占到了地球总量的75%。”
黄冈垂直森林大楼一共覆盖着404棵树木、4620株灌木,和2408m2的花卉和攀缘植物,植栽首选当地植物物种,适应性高、易于养护。
▲
垂直森林的风洞实验
▲
维护由物业来管理,每年预计有4次常规检测和养护。针对很多人关心的蚊虫滋生的问题,设计则从提高水质、及时排水、配置一定比例的驱蚊植物来解决
90后小伙独居成都郊外:
他把家打通,只给自己留20m2的卧室,剩下70m2都是花的空间。“整个家就像一个大的花器,随着四季的流转而自然变化。”
一间卧室用四扇纸门,围出一方茶室。平时敞开,与其他的功能区相通,关起来就成了临时客房。
疫情居家,每天就在这里吃饭、看书、喝茶、画图,像是坐到了树下,别有一番风味。
北京夫妻在家造植物园:
200㎡四合院,留给600多种植物
80后北漂夫妻小武和欣琦,在北京闹市的胡同内,改造了一个200m2的四合院,有小院、露台、流水,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种植物。
600种植物的小院,四时不同
小武的收藏:孔雀翎丝苇
阳光从天窗照入
首先要考虑的是光线,每个房间至少有一个天窗,引入自然光。
露台上,主要养喜欢强光、耐旱的植物。在屋脊上做了阶梯,增大使用面积。
儿童房的外面是一片小竹林,做了大开窗,起风时,竹影摇曳。
很多人第一次见小武家都很震惊:北京还能出这样的“桃花源”,大家下意识觉得北京的气候难养植物。
上海夫妻在39楼:
2016年,建筑师潘凌飞一家三口,住进上海一栋高层住宅的39楼。
因为向往传统中式院落中家人相互感知、却不打搅的“声息相闻”, 90 m2 的商品房,他化平庸为神奇, 在2间卧室间“掏”出圆洞门。
▲
拆掉厨房原有隔墙,布置3米长、面向客餐厅的岛台
▲
在厨房忙碌时不再“面壁”,眼前有“景”
把厨房“敞开”,边煮饭,还能和家人边谈笑。
在2间卧室掏出圆洞,圆洞的移门打开时,两个房间里的人能看到彼此,也能一眼瞟到厨、客餐厅的情形,可以及时关照家人。
▲
儿童房的圆洞门
▲
卧室的圆洞门
▲
植物、光影、房屋、院落、圆洞,一家人在就像生活在有屋檐的“院子”里。
“别墅是极其贫乏的住法”:
知名建筑师、造园家董豫赣一直心心念念,要在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别墅之间一较高下。
2018年开始,他一偿所愿,在江苏徐州做了居住试验:造“一亩园”溪山庭。
北看溪山庭
最南侧远离山和水,设计了一系列小庭院。保证每个房间基本都有2-3面比较不错的风景。
斜水阁是客厅,与西山斜交,可以直接从客厅跨入山中。
主卧竹里
山上的三间卧房,朝西的次卧,西向临溪,名溪舍;中间的儿卧,北对山巅,名山间;东南角的主卧,远离山水,自带竹石幽庭,名竹里。
地下室框景 摄|钱亮
从地下室看山
山的深远不尽
南侧的高窗外,建筑师堆了一个小小的石壁,形成穿过这个房子还是山的意向。结合角落里的滴滴答答的水声,“特别像在山洞里待着”。
武汉夫妻用20种百年老木造房:
中国人自己的味道
2016年,在城市打拼多年、搬家数次的70后夫妇朱俊亿和肖亦,来到武汉郊外一个岛上,花费5年为自己造一处退休养老的居所。
历经波折,前后购入将近40次,收回的老木种类超过20种,楠木21立方米,铁力木7吨,栎木45立方米,绝大多数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
▲
结合不同木头的特性,家里承重结构的梁柱基本采用楠木,铁力木用来制作固定家具,活动家具都是楠木和栎木做的。
设计图纸
供桌,对清代样式进行了极简处理
改良后的罗汉塌
花器,以前农村用来储存粮食的米桶
漂泊10年,
2019年,女儿两岁,先生老何经常出差,她常独自带宝宝。又做少儿培训画室,一时间精力不济。
“能不能有个空间解决所有问题”?——先生老何有工作室,她有画室,小朋友有玩耍的空间。
第二年,她卖掉商品房,贷款50万,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改建祖宅。
自成天地的家
设计师何钢荣是老何的朋友,考虑到街道拥挤、隐私性较差,就将空间打造得更为封闭和向内,“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乐园”。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小户型阳台,这样装实用又美观。小户型通常只有一个阳台,为了满足我们洗衣晾晒的需求,大部分的屋主都会选择把洗衣机、洗手台和吊柜、晾衣杆放在小户型的阳台之上。今天也分享一些适合小户型的阳台设计案例给大家,希望这些设计当中,有你们喜欢的。 一、砖砌拖把池 如果阳台的宽度充足,可以考虑砖砌拖把池+洗衣机柜,这样阳台的整体性比较强,视觉上看起来会比较漂亮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