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修复 \ 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现状与思考

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现状与思考

发布于:2023-01-18 07:38:18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复制转发]

核心提示

本文梳理了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土地退化及其原因,概括了土地退化的现状和趋势,总结了国际与国内土地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并提出了推进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建议。

本文引用信息

王军,杨崇曜.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土地,2022(10):25-2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当前土地退化与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通过开展一系列土地生态保护修复行动,遏制和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对于维护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概述、土地退化及其原因

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生态系统。由于知识系统、规范和价值(文化)差异,不同的主体对土地的概念和认知有所差异。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将土地定义为:“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含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则将土地生态系统定义为:“生物圈的陆地部分,由自然资源(土壤、近地面的空气、植被及其他动植物、水)、生态过程、地貌、人类定居点和在其系统中运转的基础设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1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由原自然资源部组织修订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72个二级类。

1. 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至关重要。

土地为人类提供了粮食安全、水安全、身心健康、降低灾害风险、应对气候变化、文化价值、原材料等一系列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命系统基础,为一切人类活动提供土壤、能量、水和机会。土地在人类安全维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2. 当前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

土地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退化、竞争性用途等压力,而在当前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还叠加了气候危机、粮食系统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等。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强,土地由未退化状态到粗放利用状态,最终达到集约利用状态;其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食物、纤维等各项服务均衡的状态,发展到仅与食物相关的服务快速增加,其他服务趋于减弱乃至丧失。当土地利用程度过高,直到土地完全退化并被废弃,土地就丧失了所有的服务。当前,过度开发和竞争性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3. 土地退化及其驱动因素。

土地退化是由于土地利用或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过程或过程组合而导致的雨养农田、灌溉农田、牧场、草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的减少或丧失。土地退化包括了风蚀和水蚀导致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土地退化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壤有机碳损失、土壤盐碱化/酸化、土壤生物多样性损失、土壤污染、土壤压实、土壤密封和土地占用等形式。土地退化的类型主要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石漠化、土地污染、土地损毁等。

土地退化的直接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作物和牧地向本地植被的扩张、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方式、气候变化、在特定地区的城市扩张。土地用途改变是1970年以来对自然的相对负面影响最大的直接驱动因素。1900年,全球土地利用方式为70.1%的自然和次生林,27.2%的作物和放牧地,2.7%的城市和城郊土地;到2000年,演变为18.7%的自然和次生林,27.8%的山、沙漠、苔原、斜坡和不适合农业的土地,46.5%的作物和放牧地,6.9%的城市和城郊土地。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陆地表面的退化正在对至少32亿人的福祉产生负面影响,与土地退化过程紧密相连的是栖息地的破碎和丧失,也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键因素。总的来说,每年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而使全球生产总值的损失超过10%。

4.我国土地退化现状。总体来看,我国土地退化的情况不容乐观。《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9.3万平方公里,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0.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万平方公里,全国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草原总面积的1/3以上。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而耕地点位超标率为19.4%。

 

 

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行动

 

二、土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行动。

一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社会广泛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必须扭转生态系统破坏和土地退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中,第十五项明确设置了关于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其细化的子目标为“到2030年,减轻荒漠化,恢复退化土地和土壤,包括受荒漠化、干旱和洪水影响的土地,并力求达到一个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

二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与土地退化零增长。1994年6月在法国巴黎通过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出,要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尤其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缓解干旱影响,以期协助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UNCCD第十二次缔约方会议(COP12)通过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目标,也就是在一种状态下,支持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促进粮食安全所需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生态系统内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LDN主要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维护或改善自然资本存量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或提高生产力,以提高粮食、水和能源的安全;提高土地和依靠土地的人口的恢复力;寻求与其他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协同效应;加强对土地权属负责任和公平的治理。应用LDN的概念框架及其五大模块(愿景目标、参考基准、平衡机制、干预措施和监测指标),能有效推进可持续土地管理。目前,对LDN评价的三大基础指标为土地覆盖度、土地生产力和碳储量。

三是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倡议(2021—2030)。其宗旨是为保护和恢复世界各地生态系统,以造福人类和自然,目的是制止生态系统退化、恢复生态系统。该倡议设置了美好的愿景,即不断扩大健康的生态系统面积,终结生态系统丧失、破碎化和退化现象,恢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为创造就业岗位、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我国土地生态保护修复解决方案。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原则,贯彻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重度损毁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必要的环境因子重构及生态重建,对中度受损的土地生态系统消除威胁并适度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对轻度干扰与自然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是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利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楚、明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优化主体功能区,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制度上保障资源高效利用。

二是制定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确定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和相应的重大工程;在重大工程实施区域,针对主要生态问题,布置了相应的防沙固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相关修复工程。

三是开展国土绿化工程。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工程,大力推动国土绿化。有研究证明,中国占据了全球6.6%的植被面积,却贡献了全球25%的绿叶面积增加量,其中森林和农用地分别贡献42%和32%。这表明我国的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四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为代表,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等多种类型项目,推进土地生态保护修复。在过往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探索形成了以防沙治沙的“塞罕坝范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退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模式。

 

 

四、推进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建议

1.实施多功能/综合景观管理。

笔者认为,土地生态保护修复应在景观尺度上平衡不同的需求,同时将土地利用、需求和状况的场地特异性纳入考量。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小尺度的土地通常需要优先考虑粮食生产、生态系统服务、交通运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类特定用途,但在景观尺度上,这些区域用途间需要保持平衡,从而提供全方位的商品和服务。综合景观管理的实现,需要坚持系统性、协调性的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以及生物物理因子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其影响范围也是巨大的,应以跨部门的视角实现从当地到区域乃至全球层面相互联系的系统性。为了克服土地的竞争性利用,避免过度使用,须重点关注陆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这不是一个将利用和保护割裂开的过程,而是努力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从而协同解决土地管理问题。

2.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推进土地生态保护修复。

景观、流域或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规划是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有力手段。应通过空间规划,明确形成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明确提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应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全局性安排,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以统筹谋划生态系统受损、生态功能退化、空间布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和有效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3. 分类施策、协同推进土地生态保护修复。

要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总体安排,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对土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在实施尺度方面,国家层面要兼顾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单元,统筹布局,与地方协同推进土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保护修复措施方面,对于受破坏程度不同的土地,应采取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不同保护修复路径。对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应结合其主要利用目标,分类施策进行保护修复和利用。在土地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可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合技术、管理与经济手段,采用综合性措施,同时结合NbS自评估工具进行成效评估与适应性管理,实现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207)〕

(作者均供职于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资历详细总结突然污染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对土壤污染防治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2023-01-19 10:32:19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

9136 条内容 · 12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大西庄村棚户区改造二期项目地块一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1、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大西庄村棚户区改造二期项目地块一,规划用地面积5960m2。 2、本地块隶属于国有储备土地,(原土地使用权人为大西庄村集体所有),原土地性质一直为宅基地(小部分农用地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2016年闲置至今,未作其他建设用途,2017年12月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建设用地的批复,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 3、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进行,对该地块及周边地块进行了污染识别;地块的现状和历史利用情况不会对地块造成污染;周边地块现状及历史利用情况不会对调查地块造成污染。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