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水处理 \ 微藻-菌颗粒污泥工艺:未来环境可持续污水处理的新曙光

微藻-菌颗粒污泥工艺:未来环境可持续污水处理的新曙光

发布于:2023-01-17 07:25:17 来自:环保工程/水处理 [复制转发]

传统市政污水处理工艺基于生物氧化原理,面临能耗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资源回收效率低等挑战。近年来,微藻-菌颗粒污泥(MBGS)工艺展现出低碳、低耗、高效等优势,有望同步实现污水净化及能源和资源回收,为未来市政污水处理面向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MBGS工艺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该工艺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1.当前污水处理工艺的挑战

传统活性污泥法(CAS)作为主流污水处理技术已应用百年。污水中有机物、氮和磷主要通过细菌的同化和异化作用去除。其与曝气相关能耗约占到该工艺总能耗需求的一半,同时还会带来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如CO2, N2O和CH4;污水中约50%的有机物会转化为剩余污泥;氨氮通过硝化-反硝化等转化为氮气。因此,CAS由于高能耗、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资源回收效率低等挑战,难以实现未来环境和经济可持续,亟需拓展污水处理技术新方向。

2.微藻-菌颗粒污泥工艺

相较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微藻-菌工艺可减少曝气,降低污水处理所需的能耗,然而其存在水力停留时间较长(6~10天)、固液分离困难(1~2天)等弊端,难以大规模应用。MBGS作为其升级版,其颗粒态使得微藻与细菌间可形成强共生关系,高效易分离。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表明,MBGS具有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少、资源回收潜力大等优势,且其具有较强的光和温度的适应性,并在处理含四环素、盐度的污水等方面展现了潜力。

MBGS污泥容积指数通常为17~57 mL/g,压缩沉降速度为14~22 m/h。研究表明,MBGS表观化学式可表示为C100H158O38N17P,尤其适用于碳氮比为5左右的污水处理。而对于低碳含量的污水,可通过补充二氧化碳来保证较高效率的碳、氮去除,且MBGS中的聚磷微生物可保证磷的高效去除。另外,MBGS系统可维持昼夜间的氧气-二氧化碳平衡,无需外界供氧便能实现自然光昼-夜循环中污染物的高效同化去除,避免了由曝气带来的能耗。同时,由于微藻可固定细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避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的生物质可进一步用作资源能源的回收。综上,MBGS工艺可被视为水-能源-资源-碳中和的“复合工厂”(图1)。

 

微藻-菌颗粒污泥的多重功能特质[1]

 

3.微藻-菌颗粒结构

目前报道的MBGS包括单层和双层结构,通常小于1 mm的MBGS可具有均匀的单层结构,大于1 mm的MBGS可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内层主要为细菌,外层主要为微藻(图2)。较小粒径的MBGS由于具有较大的可接受光照的比表面,微藻的含量相对较高,相应的产氧量也会更高;而较大粒径的MBGS外层较致密、内层具有疏松的蜂窝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微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因此双层MBGS较单层MBGS氧气利用效率高。

 

2 微藻-菌颗粒的两种典型结构[1]

另外,MBGS粒径也是影响MBGS中微藻与细菌比例的直接因素,关系到颗粒的特性和功能。一般而言,较大尺寸颗粒粒径的MBGS有利于形成营养物质和氧气浓度梯度,从而提高颗粒微生物的丰富度和沉降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粒径较大的MBGS由于其大尺寸,也会带来光衰减,降低其光接受率和产氧能力。初步研究表明,MBGS最优粒径在0.5~1.7 mm范围之内,实际上,很可能是介于单层和双层结构之间的粒径,即1mm左右最佳。因此,实际工程应用中,应采用合理的反应器构型、适当的水力剪切力,以维持颗粒最优粒径。

 

4.MBGS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

MBGS除污方程式可表达为:100CH2O+17NH4++H2PO4-+16OH-=C100H158O38N17P+9O2+64H2O。根据上述方程式,MBGS理论污泥产率系数为0.74 g VSS/g COD,理论的氧气产率系数为0.10gO2/g COD。图3为光环境下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一般而言,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如,HRT=24 h)和外源曝气会加强异养代谢;较短水力停留时间(如,HRT = 6~12 h)和无外源曝气会使得污染物主要通过同化代谢作用去除。研究发现,在暗反应环境下,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等也能得到较好去除,主要可能机制如下:一是光周期产生的氧气可供暗周期细菌和藻类的有氧呼吸代谢;二是藻类可利用小分子有机物进行异养代谢;三是兼养细菌可将复杂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供藻类同化吸收。

 

3光环境下微藻-菌颗粒污泥中污染物去除的过程[1]

5. 能量-资源回收及碳减排

鉴于MBGS无需外界曝气、具有优沉降性能和高生物质产率,其能量-资源回收效益显著,且能同时实现碳减排。表1评估了传统活性污泥法(CAS)和MBGS用于污水处理过程的能量消耗、生物质产率、厌氧消化甲烷产率、能量回收和净能量消耗。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AS的净能量消耗约为0.32kWh/m3,而MBGS的净能量消耗为0,表明其有望实现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量中和。相较CAS工艺,MBGS工艺可实现大约63%的碳减排。进一步,如果MBGS系统可利用外源二氧化碳,有可能实现碳中和甚至负碳排放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厌氧消化用于MBGS很可能并不是MBGS回用的最优选择。MBGS用于能量和资源回收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将其回收为高附加值资源,然后再考虑将MBGS进行能量回收,以实现MBGS的价值最大化。活性污泥法(CAS)和微藻-菌颗粒污泥(MBGS)的能耗和碳排对比[1]

 

6. 结论和展望

MBGS工艺在实现环境可持续型污水处理方面拥有巨大潜能,有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水-能量-资源-碳中和工厂。藻-菌共生关系决定了MBGS颗粒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昼夜交替条件下,MBGS可依靠微生物同化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转化为MBGS生物质,同时避免温室气体的产生。在MBGS工艺最终实现污水处理能量中和与碳中和之路上,依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构建利于MBGS混合和高效光利用的反应器;(2)如何控制MBGS工艺在昼夜交替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3)是否有必要采用夜晚外源曝气;(4)二氧化碳的吸收潜能评价及策略控制;(5)利用MBGS产生的高附加值产品、如单细胞蛋白、生物燃料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Bin Ji, Yu Liu. Assessment of Microalgal-Bacterial Granular Sludge Process for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CS EST Water, 2021 1, 12, 2459–2469

作者简介

季斌,博士,现为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楚天学子。2010年获武汉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获武汉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8~2019年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污水资源化技术,主要围绕环境可持续性水循环目标开展科研工作,如,藻-菌颗粒污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近10项,在Water Research、科学通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3篇,长期担任10余个国际主流SCI期刊审稿人,Springer Nature Applied Science期刊编辑部成员。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资料详细介绍了污水处理新技术,对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2023-01-18 07:16: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处理

返回版块

42.42 万条内容 · 144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零曝气自耦合的微藻-菌颗粒污泥工艺:一种环境可持续的生物除磷技术

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由聚磷菌主导,包括厌氧释磷和好氧过度吸磷两步,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但EBPR工艺尚存在工艺复杂、污泥膨胀、曝气能耗高等现实问题。微藻-菌颗粒污泥法是一种新兴技术,具有低能耗、碳减排、固液易分离等优点,为污水生物除磷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该工艺的应用推广也受到反应时间长、除磷效率低、需外加曝气强化等问题限制。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自耦合微藻-细菌颗粒污泥工艺,其可在零曝气、暗-光交替条件下,实现污水中磷酸盐的高效去除,有望实现简单、高效、经济、环境可持续的生物除磷目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