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城市设计联盟
? 行知影像
项目背景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园以南,又名新安故城,始建于东晋年间,距今将近1700年历史,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也是 粤港澳大湾区 的历史文化源头。
? 张超
? 张超
古城在其历史沿革中经历了“迁海”、“日军占领”、“城中村抢建”三次较大风貌变迁,现有建筑约1100栋,按保护等级及建成年代大致可分为历史文物建筑、清末,民国风格建筑、50年代风格建筑、80年代水刷石材料建筑和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比重最大。目前古城内现状建筑风貌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相互交织,共生融合的状态。
? 行知影像
? 行知影像
改造策略
结合政府和市民对于古城的期待和前期城市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改造策略:从尊重历史原真性出发,对建筑风貌重新梳理,有机保留各个年代的文化层积和历史记忆。
北街改造前后对比
南街改造前后对比
? 张超
我们针对所有楼栋进行现场踏勘,根据楼栋层数、现状风貌、结构状况和所处街区位置综合评判,分别给出适合的立面改造策略。建筑表达强调新旧材料,新旧元素的对话,通过控制现代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比例,营造历史街区氛围,在近人尺度以传统材料和传统元素为主,使得街区整体风貌不仅营造了历史文化风韵,适度保留了城中村鲜活多样的历史记忆,同时带来面向未来的独特体验。
? 行知影像
? 行知影像
? 张超
NT129 采用轻改造策略加入琉璃花格砖,还原建筑原始风貌; NT130、124 采用水刷石材料和传统设计手法,与周边楼栋一起形成南起城门跨度50米的传统历史街区。
NT129改造前
NT129改造后 ?行知影像
书院广场南侧和西侧为小体量传统建筑, NT134、132AB 位于北侧,高度4~9层,用简洁的体块和干挂墙板对比传统建筑语言,希望在书院广场的方形节点中通过大与小、简与繁、新与旧的对比中碰撞出古今建筑的发展延续,浅灰色主墙和青砖竹木协调广场氛围。
NT134改造前
NT134改造后 ?行知影像
NT137 玻璃砖的空灵剔透与青砖的古朴醇厚
NT137改造前
NT137改造后 ?行知影像
NT116、118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
10层的建筑高度在平均宽度只有2~3米的狭窄街区中对街道的压迫感特别强烈。 改造设计弱化上部建筑存在,干挂墙板规整轮廓,浅灰色主墙消隐建筑体量,铝合金窗框、花池、栏杆等细节使建筑简约而不单调。
NT116、118改造前
NT116、118改造后 ?行知影像
NT98、NT112
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建筑能与原有古建(文士华故居)产生对话,NT98、NT112采用浅色红砖片与之呼应。门头及阳台的浅色红砖贴面,加上现代凸窗点缀丰富了建筑表皮。
NT98改造后 ?行知影像
NT112 ?张超
NT111 主体采用水刷石材质,现代大玻璃窗带来了良好的采光和时代感。在细节处,用古建栏河装饰阳台,白色铝格栅装饰顶板,传统的纸筋灰装饰线脚点缀立面,使得改造后的建筑,既承载了历史文脉,又融入了现代精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NT111 ?张超
NT8、9、10、23、29 游客服务中心
将游客服务中心选在古街与现代街道交汇处,给予传统意识,并予延续新的思想,唤起对过去的记忆,又不失当代性。 以此作为从历史街区进入现代城市的连结性的过渡节点。以小体量建筑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特点,并在空间及结构形式上继续延续这一记忆。
游客中心构思图
游客中心改造前
游客中心改造后 ?张超
游客中心改造后 ?行知影像
立面设计上把传统和现代材料结合,首层把钛锌板、玻璃砖整合为基座,使之在近人尺度减少建筑体量带来的压迫感,两者有力度的连续性墙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二层为展示空间,外墙搭配青砖与红砖,能在识别度上与周边历史建筑协调,红砖与青砖的体量悬浮于精致的现代材料上,仿佛将建筑置于时间的长轴之上。
游客中心改造后 ?张超
? 张超
图片 ? MVRDV
图片 ? 高钰
施工过程中的帆布立面
图片 ? 高钰
施工过程中的帆布立面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自然资源部:国家不再下达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学习 一、业务指导 (一)建议省厅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未正式审批前,有关经济开发区设立的国土空间规划审核方式。 答复意见: 目前,我省“ 三区三线 ”划定成果已经国家批准并纳入省级“一张图”系统正式启用,按照自然资源部最新要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