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2022年度「建筑行业」8大影响力新闻与趋势 | 数智前瞻·2023展望

2022年度「建筑行业」8大影响力新闻与趋势 | 数智前瞻·2023展望

发布于:2023-01-04 11:00:04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回看今年建筑市场,业内大都提到“艰难”一词,一方面当传统“土地财政”的融资模式逐渐收紧,风险传递到地产、施工行业,近年建企利润率跌破3%,且在“僧多肉少”的时候,加之地方保护机制,部分地区出现非良性的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创投市场中,建筑科技项目融资比较冷清,专业机构出手较少,据资深从业者提到热度只有去年的1/5。

也看到一些方向,头部建企、大型设计院基本配备了各自的数科公司、研究院或数字化团队,面向数字化方向寻求突围;大量头部房企追求业务组织轻资产变革,代建业务快速发展。

为了充分反映2022年建筑行业的真实动态,经过专家调研与多方访谈,我们选择了以下 8 条具有未来影响力的新闻,结合市场观察,也尝试推断潜在的趋势变化,供业内参考讨论。

图片

牵一发而动“产业”全身,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

10月25日,住建部公布了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试点自公布之日开始,为期3年。其中,必选任务涉及鼓励政策的制定、配套企业的培育、六大赛道创新产业的发展、示范工程的建设、数字化监管等创新管理机制的搭建;推荐可选任务包括智能工厂的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标准体系技术应用要求的完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

过去以来,智能建造长期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在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缺乏核心技术能力。2022年,从政府侧资金监管趋严,传递到地产建筑业,形成资金困局,大量项目模式探索之后,囿于多方矛盾难以推进,垫资、回款难依然是成为大量企业常态。

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作为建筑产业转型的“加速器”,自上而下,牵一发而动“产业”全身,涉及行业中不同角色,尤其是业主、设计、总承包和专业分包等相关市场方的利益调整与出局入局变化。

面向2023,城市发展智能建造,强政策驱动下将给整个建筑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巨大的投资需求,势必不乏会出现大量头部建企既抓上层应用点,也抓底层原创技术的动作,比如并购重组。不过,短期可能依然比较缓慢,这取决于头部建筑企业的内部效率。

图片

大量国央企配备数字化组织,创新企业开始逐渐洗牌

一年以来,中建体系、地方头部建企、大型设计院等纷纷组建运营“数科类”公司或数字化组织,比如陕建数科2月开始正式运营;中国建筑10月组建科创集团、11月成立数科公司;包括几乎每家大型设计院都有招聘BIM或开发类等数字化方面的人才。

可以看到,2022年传统建筑企业均会针对内部场景做点状应用研发。伴随着研发能力的提升,传统企业自研平台形成风气,有人认为,这是对人力、市场资源的重复浪费。

不过,大量国央企配备数字化组织,或许将导致创新企业逐渐重新洗牌。在今年环境倒逼之下,活着才能发展,有不少创新企业出现了同质化竞争。

面向2023以及更远的几年,或许纯IT开发能力的建筑科技公司将会被淘汰,考量点在于战略定力,紧握原创技术和专业化场景解决方案的公司成为价值高地。

图片

斥资150亿成立中建科创集团,国央企或将成为“VC大买家”

10月24日,中建股份同意开展组建中建科创集团,拟定注册资本为150亿元,聚焦双碳和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培育专精特新、高精尖特企业,要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创建知名品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头部企业的关键性动作一般反映了行业的走向,也会对产业有强有力的影响,尤其对建筑行业来说,绝大多市场份额集中在头部企业。其次,包括强政府关系是建筑业本身的特点,不存在像部分行业新入局者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颠覆传统企业的情况,这就使得创新企业依存于头部企业主导的项目市场下存活。

或许对于创新企业,头部国央企可能将成为他们最后的“VC大买家”。创投圈从业者表示,如今一些头部国央企携资本开始布局,深入调研创新企业。

整体方向上对行业利好,不过相比于VC本身的特点是高效且不干涉;国央企在流程上低效缓慢,以及股份占比要求高,使得“效率”和“专权”成为这条路上的拦路虎。

图片

南通建筑铁军几乎“全军覆没”,转变运营模式成为关键

4月1日,南通三建组建金融机构债权委员会,拟进行债务重组;9月份,此前已申请过三次破产的南通六建,100%股权被成功拍卖;12月20日,南通二建公告称,截止目前企业到期未清偿债务累计1.16亿元;加上前两年苏中建设被申请破产重整、南通一建破产清算,南通建筑业急速坠入深渊。

最实际的理由均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业内人士提到,包括垫资可以说是建筑行业内的普遍现象,现在几乎找不到不需要垫资的项目,施工企业的风险加大,回款难成为今年的常态。中国建筑看江苏,江苏建筑看南通。若干年后,回首看2022,南通建筑业的变化将代表了建筑行业调整走向新阶段的“鲸落”。

困则思变,出路在何处?有人表示,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说倒就倒,躯壳也没有人要;也有人反映,人才缺乏是阻碍除了南通,也是整个建筑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天控股作为一家建筑民营企业,逆周期成长。或许,对于大量建筑企业而言,从传统运营模式和盈利领域的“舒适区”走出来成为首选任务。

图片

建筑行业迎来首个碳排放强制指标,一场财富流动与再分配机会

4月1日,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开始实施,其中对建筑碳排放计算作出强制性要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

建筑碳排放强度计算从一推出,便上升为一种战略手段,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应严格执行,更多的是如何去细化与落实。

2022年,基于不同场景的工艺、项目的方法学研究成为重点,衍生出知识产权的版权费;驱动不同甲方企业主的力量包括实际利润、政府补贴、低息贷款等;绿色建材、可持续材料引起关注;碳检测、碳量化等赛道涌现了较多企业。

不过,入局者更多还是在进行赛道机会的布局,未来如何还在等待,包括也需要更成熟的市场体系与分配机制的探索。

图片

国家数字建造创新技术中心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专业团队

6月25日,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丁烈云院士任首席科学家。该中心以突破数字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核心使命。

国家数字建造创新技术中心等类似中心的出现,连接了从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紧密协同,将进一步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等加大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建筑行业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存在于“高校实验室”,很多技术完成了从0到1的原始积累,卡在难以规模化与商业化落地的环节。今年也出现不少创业公司,其技术源于高校成果转化。当然,从原创技术的诞生到市场化的产品,可能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的应用爆发点。

面向2023,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科学家关注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也特别需要职业经理加入,组建从技术、产品到经营的专业团队。

图片

从创新企业到10家建筑央企,发展BIM成为战略方向

11月5日,由中国电建牵头,联合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等10家央企建立中央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平台,将研究完善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标准、市场、生态、共享等体系……

虽然一些业内人士对该平台未来发挥的价值存疑,但信号是明显的,包括该平台首先将启动BIM重大项目协同创新攻关。BIM在中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市场化发展,可以说,过去十年是中国市场建立BIM认知、推广与单点应用的十年。如今,自主可控BIM正成为建筑国央企数字化转型的主流名片。

包括在36氪推出的年度数字化实践热词中(统计的是市值在全球500强、A股500强的中国建筑业公司的内容报道词频),BIM在2020年Q2出现过小高峰,在今年Q4的热度最高,是2020年小高峰的近5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头部建筑企业对BIM的拥抱。

图片

卡塔尔与沙特的中国建造,中国建筑企业出海或将成为研究热点

卡塔尔世界杯中,一座由974个集装箱构成的可容纳4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建造这座建筑的正是来自中国企业,还有包括住宿、新港口、机场扩建、水库都有中国的身影;沙特政府宣布修建未来新城,中建公司也中标签约先导项目,项目金额78.6亿元。

从国外重点项目看中国建筑企业,业内专家表示,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断探索海外发展,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建造”,这张名片已经在海外市场打下了深刻印记。

可以想象,中国建筑企业出海之后也会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建筑企业要创世界一流,有专家提到,行业内外基于信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是趋势,包括世界建筑业标准的制定都非常关键。未来,除了中建、中铁、中交这几家,也会有更多头部的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共同组成好的行业生态与环境。

内容源于秦明 数字时氪,仅做分享交流!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66 条内容 · 6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BIM这十年 2022分水岭

2012年,上海BIM沙龙开始大院巡回,在上海多家大设计院、大单位之间巡回举办。第一场是位于汉口路的最大的民用设计院华东院(今为华建集团)。当时市场上对于BIM的质疑声音远远大过支持的,能够举办巡回活动的单位也不过只有几十家而已,此时沙龙活动已经开设了两年。 此时BIM的上半场还没有开始,连外资云集的上海滩都是一片质疑声音。直至2017年国办文件宣布BIM术语普及成功(国办发〔2017〕19号,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