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都城的卜选者

都城的卜选者

发布于:2023-01-03 19:51:03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自古以来,地理风水学说,是大智慧、大道理。常常被民间智者、乡绅、文人所掌握。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皇陵卜选,多是进士出身的司天监、钦天监等官员所卜选。

  民间职业地理先生,常常为了生存,故意神神叨叨,搞得神神秘秘,远离风水正道。反而是乡间的明白人、或者文人、乡绅等,善于观察,常常掌握了一些地理风水门道。


  自古以来,风水实践学说的主要核心就是:形峦、气色和征兆。最终还是要寻找兴旺的气色、兴旺的生气、兴旺的地气、兴旺的灵气。这就意味着,最好的风水,可能形峦不完善,甚至没有形峦。


  明朝初年的风水名家,刘伯温,就是乡间文人出身,元代进士,深通地理之道。刘伯温的主要风水技术,是寻龙点穴和民间的看地技术。

  正史所记载的风水国师,是非常少见的,刘伯温就是其中一个。其他所谓的国师,多数都是自吹自擂的,正史没有记载。


10.webp.jpg

刘伯温编著的《披肝露胆》,为寻龙点穴的经典著作。民间部分发家的家庭,其祖坟和阳宅,确实符合寻龙点穴的理论。


  1、刘伯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375年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地理名家。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精通天文、地理、兵法,为一代地理大家。刘伯温的家族,世代研究地理,常常参与皇陵的卜选活动。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刘基的风水著作很多。


  清朝初年,皇家编撰的《明史·艺文志》著录刘基之术数类书籍,有很多种:

  (1)、天文历算类有《天文秘略》;

  (2)、卜筮阴阳类有《土洞金书》、《注灵棋经》、《解皇极经世稽览图》;

  (3)、星相类有《命奇谈滴天髓》;

  (4)、堪舆类有《金弹子》、《披肝露胆》、《一粒粟》、《地理漫兴》,(地理漫兴也叫堪舆漫兴)。

  笔者下一步,将会把刘伯温的风水名著,逐一注解。


  这些书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有《天文秘略》、《披肝露胆经》二种。

  自古以来,乡间的明白人、文人、乡绅家庭,世代都有研究地理之人。这些人是地理学说的中坚阶层,民间的地理活动和皇家的地理活动,主要依赖的还是精通地理的乡绅和文人。

  而民间大量的职业地理先生,更加类似于江湖杂耍一类的人物,吹神话、讲故事,神神叨叨,研究的都是喝形、理气、日课等等忽悠学说,欺骗忽悠人世人为主,自古以来,没有进入皇家地理的核心决策。


faf2b2119313b07eca80c745a79f862397dda144266f.jpg

  明南京城,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府治所在地,亦是明朝前期首都,后期留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其规模之大,史上诸城均难望其项背,面积逾230平方千米,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

9825bc315c6034a8c63478d8c413495408237691.jpg

  南京城的外郭平面位置图,外郭城,又称外城,是南京四重城垣有里向外的第四道城垣,是为加强南京京城的防卫而营建,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开始建造。南京的风水选址,为诚意伯刘伯温。

4.jpeg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朝代,或政权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01.jpg

  但是其地地势相对低洼,钟山龙势过于单薄,其龙气被秦始皇破坏过。

  秦始皇东巡经过南京,望气者(风水先生)言:江东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凿方山,以断金陵长陇,以泄王气。淮水入城,后称秦淮。

  南京城东南巽位也有一座方山,山顶平坦,状如官印,又称天印山,是风水吉祥命运山。据说秦始皇灭六国后,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出巡,浮江而上至南京,为了破南京的“气”,凿断方山地脉,又引淮河污水人城,即现在的秦淮河,以破金陵的王气。

58ee3d6d55fbb2fb71f1984b404a20a44723dc95.jpg  京城,又称内城、城隍,是南京四重城垣有里向外的第三道城垣,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南京城墙。南京城修建,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而是按照星象布局,根据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势, 从防御的需要因形随势而建。


  2、刘伯温卜选南京都城

  

  张瀚(1510—1593),字子文,号元洲 [1] ,谥恭懿。明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任庐州、大名知府、陕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兵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

  张瀚把平生所见所闻著录成《松窗梦语》。

  《松窗梦语》之《堪舆纪》记载另外刘伯温卜选南京都城和朱元璋孝陵的事情。原文如下:

  

  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将筑宫室于钟山之阳,召刘诚意定址。诚意度地置鷧()。

  白话注解: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打算将皇宫修筑在钟山的南面。决定召诚意伯刘伯温确定位置。

  刘伯温相度地形,确定了桩位。


  太祖归语太后,太后曰:

  天下由汝自定,营建殿廷何取决于刘也?

  乃夜往置桩所,皆更置之。明旦复召刘观,刘已知非故处,乃云:

  如此固好,但后世不免迁都耳。

  白话注解:

  朱元璋,回来给马皇后说起这个事情。马皇后说:

  天下由你朱元璋亲自平定,皇宫殿宇的选址,为什么取决于刘伯温呢?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乘夜黑把刘基划好的桩基,全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更换了位置。第二天又召刘基去看现场,刘基发现基桩被人动过。刘基马上明白,除了朱元璋,谁敢动皇宫基桩?

  说到:如此选址,虽然好,但后世南面要迁都。

  果然,刘基一语成谶。朱元璋死后不久,燕王朱棣发动靖难, 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于宫中自焚,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


  3、《明太祖实录》记载刘伯温卜选南京城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命刘基等,在应天占卜宫址,开始进行明故宫的选址规划。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中记载:

  丙午(1366年)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庳隘。

  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之胜焉。


6.jpeg

  明太祖朱元璋的坟墓,位于钟山的南麓,为非常有灵气的地方。 

3.jpeg

  明孝陵的原址,自古都是风水宝地,为南朝名僧朱宝志的墓塔,天监十三年(514年),朱宝志圆寂,葬南京紫金山独龙阜,明迁灵谷寺。传说宝志和尚,无疾而终,死时遗体香软,形貌如常,寿高97岁。

  朱宝志,生于418,卒于514,僧人,俗姓朱氏,南朝梁代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人。7岁随法俭和尚出家,到南京道林寺虔诚禅业,苦守古佛青灯50多年,为释门名僧。


  4、刘伯温卜选朱元璋孝陵,故地为南朝名僧朱宝志的墓塔

  《松窗梦语》之《堪舆纪》记载:

  后往钟山卜葬地,登览久之。太祖少憩僧人冢上,询刘曰:汝观穴在何所?

  刘曰:龙蟠处即龙穴也。

  白话注解:刘基帮助朱元璋卜定了皇宫位置,后来又与朱元璋一道,往东郊的钟山一带,寻找将来朱元璋死后的葬地。

  爬到山上,在四周卜地很久,朱元璋便随意地坐到一个和尚的墓塔上休息。此墓塔,为南朝名僧朱宝志的墓冢。朱元璋问刘基:

  你看看正穴在什么地方?

  刘基说:您现在坐的地方就是正穴所在。

  太祖惊起曰:曾奈此何!

  刘曰:以礼遣之。

  太祖谓:普天吾土,何以礼为!

  白话注解:朱元璋听了一惊,问刘基:现在的和尚墓塔,怎么处理?

  刘基说:用大礼将其迁移走就行了。

  朱元璋回答说:整个天下都是我朱元璋家的,还用什么大礼。

  

  即命开僧人冢,中以两瓮上下覆之,启上一瓮,见僧人面如生,鼻柱下垂至膝,指爪旋绕周身,结跏趺坐于中。

  白话注解:于是,朱元璋当即命令随从将和尚墓塔挖了开来。只见和尚墓里有两口瓦缸,上下对口覆蓋。揭开上面一口缸,发现下面那口缸里里有一个和尚的遗体,虽然过去八九百年,遗体和活着一样,最神奇的地方是鼻梁骨一直下垂到膝盖,手指甲长得很长,缠绕在身上,姿势与平常念经打坐一样,盘腿坐于缸中。


  众皆惊愕,不敢前发。太祖始拜告,遂轻举移葬于五里外。

  向冢前有八功德水,以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也。后徙僧冢,水亦移绕其前,亦异甚矣。

  今之孝陵,即其故处。数之前定如此。

  白话注解:

  现场的人看了都十分惊讶,谁也不敢上前捣毁。朱元璋知道后,非常惊讶。于是现场祭拜,才轻轻地移动瓦缸,将和尚移葬于离原址五里外的地方。

  和尚的旧墓前,原来一条溪水,时人称之为八公德水。因此泉水清、冷、香、柔、干、净、甘、爽,喝了不只不会被呛着,还能袪病强身,因为有这八种特性,功德无量,故有此名。和尚的墓移到这里后,八公德水也改变了流向,绕着新的墓前流淌。

  今天的孝陵,就是刘伯温为朱元璋卜选的那个陵墓,这是古代形成的定数。



11.jpeg

  独龙阜非常有灵气。朱元璋,为了修建孝陵,不得已将原址的名僧朱宝志的墓塔迁移。挖掘墓塔的时候,见到宝志和尚的遗体,八九百年,遗体和活着一样,最神奇的地方是鼻梁骨一直下垂到膝盖,手指甲长得很长,缠绕在身上,姿势与平常念经打坐一样,盘腿坐于缸中。类似这样的灵气,其作用远远大于形峦的力量。

19副本.jpg

  这是贵州的某家庭祖坟,其地形在丘陵地带属于常规形峦。但是其地下葬三十多年,后人满门富贵,品级都很高。

  最近为了合葬,重新开启墓穴,打开墓穴的时刻,有数十只四脚蛇从墓穴串出,络绎不绝,非常壮观。神奇的风水,常常有神奇的征兆。

14.jpeg

  为了修建孝陵,朱元璋命令拆掉宝志和尚的墓塔。拆塔的士兵想把大缸抬起来挪走,缸却一动不动。

  朱元璋听说后感到惊讶,当即起来。在现场,朱元璋烧香占筮,求得一签,签上有四句话:

  世界万物各有主,一厘一毫君莫取。

  英雄豪杰白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

  朱元璋大惊,承诺以金棺银椁重新厚葬宝志,还答应另建一座更大的寺庙,赐田三百六十顷,以奉香火,让寺僧时时祭祀他。

  祭祀完毕之后,宝志和尚的莲花缸动才被搬动。

13.jpeg

  传说,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曾经与宝志,一同步行登钟山上的定林寺。途中,宝志用锡杖指了指独龙阜说,“地为阴宅,则永其后。”意思就是,这里是块建坟的好地方,如果死后葬在这里,子孙兴旺发达,香火不断。

  萧衍当时便问,那这块风水宝地到底应该是谁的?宝志说谁先死就是谁的。宝志先死,埋于独龙阜。宝志下葬后,独龙阜便成了香火旺地。

2副本.jpg

  真正的大地,常常有神奇的征兆。历代很多皇陵,尤其是初代皇陵,明显的有神奇的征兆出现。朱元璋的孝陵,选址非常成功,开启了明朝276年的国运。

  孝陵选址,从峦头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宝地。但是内在生气兴旺,开启大明盛世。

39.jpeg

  方城内,宝城南边石壁上,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真正的地理宝地,需要东家具备非凡的眼光,也需要地理师傅,不以俗论,不唯书本,具备非凡的慧眼。

7.jpeg

  明孝陵所在的钟山,龙势单薄,缠护不多,帐幕不大,没有重重关锁的水口,水口散漫无收,与寻龙点穴的王侯形峦理论,差距很大。但是一代明师,刘伯温,不以俗论,坚持己见,以独特的慧眼,发现巨大的宝地——独龙阜。后来的事实证明,独龙阜选址,非常成功。

12.jpeg

  传统的寻龙点穴风水,多是在深山老林,卜选穴位,选择在山高水长,帐幕宏大,气势非凡,铺天盖地,诸龙汇聚,众水交汇的大龙尽结之地。这些地形,气势很大,美学角度很漂亮,但是发家的很少见。明朝的十三陵,是这种地形的典型代表之一,但是明十三陵选址,还是相对少见的比较成功案例。

100t0c0000006ok8s4942_D_750_420.jpg

  现在的宝公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梁代古塔为五级石塔,原本建在南京钟山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

14.jpeg

  自古以来,风水实践学说的主要核心就是形峦、气色和征兆。钟山虽然形峦单薄,但是山上有红紫之气,为王后之气,这是朱元璋孝陵定址钟山的主要原因之一。


  5、刘伯温卜选的孝陵,钟山有红紫之气


  孝陵为明朝初年的国师、太史令刘伯温等人卜选。

  明代末历史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钟山》,叙述了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明孝陵的选址过程,原话如下: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白话注解:

  钟山上时常有云气,缓慢的升起,气色红中带紫,智者说其上有王侯之气,有龙脱皮之后,藏在其中。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想卜选自己的陵墓,命令诚意伯刘伯温,以及徐达、东瓯王汤和等三个开国朝臣,到南京东郊钟山一带寻龙点穴。众人各自把看准的风水宝地,分别写于纸条藏在袖内,一同亮出来时,竟然都是独龙阜。最后朱元璋的孝陵选址在独龙阜。

  大门的左侧有三国吴主孙权墓地,大臣们准确将其搬迁,朱元璋说:孙权在历史上也是一条好汉,留他的墓地,在前面守门。


  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

  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

  白话注解:独龙阜穴位,原址为南朝名僧朱宝志的墓冢。

  在孝陵正式破土动工之前,首先就要把独龙阜上的志公塔,还有塔附近的蒋山寺移走。

  拆除宝公塔的时候,却出了意外,连朱元璋也没有想到。原来,宝志的真身便葬在塔下,当时从塔下挖出了两口对合的莲花缸。打开一面一口缸,宝志真身虽然过了八九百年,指甲缠身数圈。

  拆塔的士兵想把大缸抬起来挪走,缸却一动不动。朱元璋承诺以金棺银椁重新厚葬宝志,还答应另建一座更大的寺庙,赐田三百六十顷,以奉香火,让寺僧时时祭祀他。经过这么一番祭拜,莲花缸方才动了,朱宝志的墓冢被搬迁。

  全文完。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6 万条内容 · 25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辨别吉凶不和

  文/陈益峰   很多读者,一直在问:如何辨别风水的气色的?   这是一个专业的问题,其核心技术,主要依赖眼力和智慧的辨别,没有诀窍。需要那些长期在山里查看墓碑,了解和对比后人吉凶的情况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