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拆除的建筑通过改造得以保留,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并成为村子吸引外来人群的唯一场所,可以说,这是一场讨论乡村活化再造的实践,使得村民对建筑有了全新认知:一个场所能带活一个村。瑶理田园驿站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从接到设计任务至施工完成仅3个月,于是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改造模式。
减少干预直接套建
原建筑为一层平房,砖混结构,被村里弃置在村口,仅作为仓库,堆砌杂物之用。由于基础薄弱,在原始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决定采用低干预、重新构建结构体系的手法进行改造。设计介入后,最低程度干预原建筑,再套建第二层,如此一来看似为两层的建筑,其实是由两个独立的建筑结构体系构成。为了确保结构安全性,一层墙段全部保留,仅做门窗更新。二层的加建作为一种新构筑,选择了极为轻盈的小型钢结构与板材墙、屋面进行建构。
场地阅读延续肌理
建构的前提一定是阅读场地与判断建筑走向。场地贴临国道福兰线一侧,而原主体建筑基本平行道路走势,因此设计在二者之间进行了景观手法干预。在保留周围所有乔木的前提下增加水塘面积,并设置木构平台,提供休憩玩耍的活动可能,建立一个相对热闹的场所,以接纳路面传来的噪音。与之相对的是在建筑背面,面对乡村、稻田及山峦,尽可能的选择融合,无任何的隔离与排斥,将驿站作为村落内部的外延,自然的衔接村落肌理。
在地性的材质选用
建筑呈现极其轻盈甚至略显“脆弱”的体积质感,但这种建构倾向也是设计的刻意而为,在功能上它不仅有利于对原建筑的保留,在语言上更是来自闽北乡村的众多自发搭建的屋顶雨棚。这类雨棚的主要特征就是轻薄、扁平以及清晰的建构逻辑。村民原本就是将其作为建筑改造、扩建、活用的一种最廉价最普通以及最易于操作的材料。设计将这种轻盈的建构转化为驿站的改造逻辑,选择扁平屋面,隐藏大部分的屋面底部结构,营造薄却深远的挑檐,使得整个建筑加建犹如一个大型凉棚,通过几根极细的立杆,支棱在村口的田野间。
驿站与村对视
这种被田野包围,紧挨村落,又交通便利的环境条件,使得改造后的小小瑶理驿站成为了周边市民走走出城镇,走进乡村,摆脱纷繁,体验宁静的最佳去处。设计在二层加强了建筑的横向走势,通过两个楼梯率先链接的灰空间,再进入室内,使得空间流线异常亲和,呈现开放有趣的结构。同时,建筑的横向长窗,以及刻意拉伸压低的屋檐,让建筑的对外视线始终保持一种宽幅扁平状,这使得村落的风景犹如中国山水画横轴一般,充满了叙事与流动性。
驿站与路对话
因贴临国道,来往车辆川流不息,沿路面设计为可向外悬坐的长排美人靠座椅,实现动与静的碰撞:“你在驿站看车流,车流中的人在旅途中看你”。由建筑形态的存在来引导人的行为,让村民或游客都能自发的产生悬挂而坐并与道路互动的场景,体现了瑶理田园驿站作为乡村活化再造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成效性。原本冷清寂静的瑶理村组如今成为不少市民的郊游首选,改造后的瑶理田园驿站产生巨大的内生动力,这份独特的吸引力,使得驿站的场所精神油然而生,这是为瑶理以及更广泛的福建南平邵武带来的乡村礼物,也是让更多人认识乡村,进入乡村的窗口,并且极具温度。
项目图纸
△基地位置示意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
△分析图
△分析图
△轴测图
△局部剖透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看到了瑶理田园驿站设计理念,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