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上海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草案发布

上海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草案发布

发布于:2022-12-29 09:08:29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国匠城

小编: 近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 《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草案 ,正在公示中,详情如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要求,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划资源局将《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主要内容详见所示图件。本次公示时间为公告之日起的30天,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在此公示期间内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反馈。

特此公示。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2年12月9日

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
草案公示稿

规划背景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化公园城市发展内涵,探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之城价值表达,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开展《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新时代外环绿带价值挖潜与能级提升,打造人民城市理念下市民共享的绿色活力空间。

外环绿带是上海市域重要的结构性生态空间,是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重要抓手。本次专项规划旨在全面推进外环绿带功能提升,立足上海高密度人居环境特征,践行“人民城市”“公园城市”“健康城市”发展理念,助力实现生态空间锚固、环境品质提升与生态价值转化。

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规划以外环线内外各5公里范围为基础,以道路、河流等自然物理边界为界限,基于虹桥、张江等重点功能区和大型开放空间的完整性,划定整体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05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


规划范围图

目标愿景

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体定位,建设超大城市人民共享的开放空间体系、全球城市旗舰型国际顶级运动赛事胜地、国际大都市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人文画卷、高密度人居环境下主城区生物多样性地标地带。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空间、健康生活方式、运动休闲体验需求,探索高密度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与人文之城典范。

通过慢行系统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融合,通过建设连续贯通的绿色生态廊道,激发产业经济发展引擎,促进地区更新迭代,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水平,引领市民一系列健康生活方式,打造活力之环、运动之环、文化之环、生命之环,凝聚城市创新资源,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目标愿景示意图

空间结构

围绕外环周边生态本底特色与功能组团,依托河道、林荫道、生态廊道等线性空间,构建  “一环、八片、多节点” 慢行空间网络结构。

空间分区

结合行政边界,遵循主导功能片区完整性、生态空间整体性原则,沿主要道路、河流,将规划范围划分为八个主题片区。


空间分区规划图

节点体系

结合外环线与沿线地区发展的空间关系,聚焦城市门户、核心功能以及特色景观区域。结合慢行空间选线,打造三级节点体系。


节点体系布局规划图

选线布局

选线原则

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选线主要依托现有步道、养护道路、防汛通道等通行空间为主,在尊重场地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

区域联系,强化体系: 构建层级丰富的绿道网络,联系区域外设施以及文化资源,加强区域间联系,强化绿道与周边区域的可达性。

便捷可达,串联资源: 串联周边住区,关联水绿空间、轨交站点、商业中心等节点空间。

衔接工程,一体设计: 有效协调规划、在建市政交通等重大工程。借助工程建设契机,统筹整合慢行选线实施。

选线方法

穿城: 串联各片区重要城市功能板块,将城市有价值的空间资源联系起来。

引线: 依托河道、林荫道、绿化带、街道、公共通道打造慢行网络。

串绿: 以生态资源“应进尽进、应联尽联”为原则,优先以河道为选线依据,串联各级绿地,织密生命绿网。

缀珠: 为城市发展植入文化体验、旅游观光、郊野休闲、乐园畅游、动感科技等多元场景,塑造绿中有文、有体、有艺、有商、有乐、有趣,引导丰富、健康、活力的生活方式。

慢行体系

围绕市域开放空间,构建生态联通、活力多元的 大环-中环-小环 三级慢行网络。

大环 强调生态涵养与森林漫步。串联环上公园,实现就近、便利、无障碍贯通。全线高标准建设,打通各类断点,满足多样化慢行需求,构建都市绿谷,提供森林漫步的生态体验。

中环 强调链接功能与都市乐活。通过片区中环与外环绿带相互联通,激活城市功能。

小环 强调织补网络与休闲可达,旨在提升外环绿带可达性。


外环绿带及沿线地区慢行空间分布图

建设标准

绿道标准

1、绿道宽度

大环绿道宽度宜控制在3-6米,中环、小环慢行选线强调因地制宜和空间复合利用,设计应满足步行需求,尽量兼顾骑行需求,宽度应不小于1.5米。

2、绿道坡度

绿道游径纵坡宜尽量与现状自然地形相结合,横坡宜坡向绿化带。有条件宜设置供无动力轮椅车、小孩推车等通行的无障碍设施。

3、材质色彩

路面材料宜采用暗红色、黑色与灰色彩色沥青,铺装材料应环保无害,新建道路应采用透水铺装。道路两侧宜设置排水井、排水沟等设施,避免道路积水。

4、断面设计

根据现状场地与慢行系统的关系,绿道将依托林带、滨水、桥下空间等多样建设方式,部分段因场地限制,协调园区、校区围墙后退的方式贯通绿道,其道路宽度按照宽度相关控制要求实行。

建设标准

驿站标准

建设有品质、 有活 力、 有特色并融合于绿色空间之中的服务驿站,发挥绿道管理、综合服务、安全保障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停留、游憩、补给等服务。


驿站服务功能指引表

1、驿站选址

一级驿站主要选择在公共交通可达性高且周边居民区聚集的“环上”公园范围的绿地内设置。

二级驿站主要结合“环上”公园的建筑和设施设置。

2、建设引导

一级驿站是整个绿道服务体系的核心节点,依托门户节点、景观地标打造综合型服务中心。

二级驿站是绿道服务体系的主要节点,服务功能较为综合。

生态引导

1、引入生态留野区

生态留野区是生态重要且人类活动密度较低的区域。服务于生态保护及留野区域,以生态措施解决生态问题,原则上保持植被现状,进行自然保育和封闭管理,将人类活动干扰降到最低。

2、考虑动物通道设计

根据不同类型的动物栖息习性,提供不同的生物通道。具体包括:小型下穿式生物涵洞、大型上跨式生态廊桥等。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1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昆山模式 | 口袋公园“昆小薇”——“新”欣向荣,乘势而来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是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美好期待。昆山从2020年启动了“昆小薇·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以来,充分挖掘了道路、建筑之间的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因地造园,打造城市居民后花园。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昆小薇”项目158个,预计2022年底将累计建成218个。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