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大禹时期为何多发大洪水

大禹时期为何多发大洪水

发布于:2022-12-22 10:03:22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说起尧舜时期,人们谈论最多的无非就是“禅让”,这让厌倦争斗的后人对此产生某种好感。但4000多年前,并非什么岁月静好,华夏先民们要不停地面对各种灾乱。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原始、艰苦,人类生存对自然环境依赖极大。那时华夏大地的气候已相对温暖湿润,与国外其他很多地区一样,进入洪水频发的时期。据《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这很形象地说明,当时的洪水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威胁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年表推算,大禹生活的年代距今约4100年。研究表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根据夏鼐先生等研究,关中平原地区的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阴西关堡,山西西南部汾涑流域的夏县东下冯,河南伊洛河流域的洛阳王湾、矬李和偃师二里头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皆发现遗存的木炭,临潼姜寨的遗址中发现有木柱和木椽,经过放射性 C 14 测定,可以确认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当时交通不便,而木材笨重,不宜从远处运至,只可能取自附近地区,这表明当地人类活动频繁,也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存,有暴发洪水的气候基础。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控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竺可桢先生通过物候等方法研究古气候的变化,如研究水稻的种植、竹类分布北线的变迁以及竹鼠、野猪、水牛等的分布地变化,得到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化趋势,其研究结果,与丹麦的W.Dansgaard通过测定放射性同位素的比例得出格陵兰岛1700多年来气温的变化情况,以及与挪威冰川学家绘制的挪威雪线高度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温度高,雪线高度就高)。由此得出的认识是:距今4000年前后(区间为5000年前到3000年前),华夏大地的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平均气温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出约2度,其中正月高出3-5度。

根据现代水文气象学研究,对于中国这样的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空气对流必然加快,蒸发能力增强,降水量也随之增加,特别是短时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出现频次增多。如同一地区夏季温度高,降水多;冬季温度低,降水少。在5000年前-3000年前,全球的温暖气候,导致积雪消融加剧,雨季的降水更加丰沛,洪水出现频率增加,以致江河暴涨,洪水肆虐。

国外与大洪水有关的传说,以《圣经》关于诺亚方舟的记载最著名。根据《圣经.创世纪》,上帝想用洪水毁灭人类,诺亚在神面前蒙恩,于是神就吩咐诺亚连夜制造方舟,把地上的飞鸟走兽带上方舟。这虽是神话传说,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可能爆发了大洪水。《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公元前2150年-前2000年的苏美尔人(生活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楔形文字写成。根据记载该诗的一块泥版,一人受神的感召在大洪水前建造大船,最终成功解救了其家人及生灵,这与《圣经.创世纪》的故事如出一辙。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在苏美尔古国遗址墓穴下发现了两米多厚的黏土沉积层,印证了泥版上大洪水的记载并非虚构。

古玛雅印第安人和墨西哥古托尔特克印第安人也有大洪水的传说和证据。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海洋考察船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钻探考察,从海底钻出了沉积泥芯。在沉积泥芯上,地质学家意外发现在沉积层中有大量孔虫甲壳。专家通过对孔虫甲壳的分析,证明其生活期间,墨西哥湾一带海中盐分很低,这说明当时有大量的淡水涌入墨西哥湾。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突如其来的淡水就是古时大洪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也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没有一个种族没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

印度的《吠陀经》也有大洪水毁灭天地的记载。《吠陀经》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文献,编订年限可能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根据《吠陀经》的说法,印度现在的文明,是由史前文明幸存者在大洪水之后重建起来的。

我国有关史前洪水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河南新寨遗址、矬李遗址、孟庄遗址、山东尹家城遗址等处发现了洪水事件的地质和考古遗迹。大量证据表明,距今4000前后是史前洪水频发的时期。

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张俊娜、夏正楷等人在中原地区开展距今4000年古洪水的研究,相继发现了洪水事件的多处地质和考古记录,其中以河南西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北部的焦作西金城遗址和山西南部的绛县周家庄遗址最具代表性,这三处遗址分别位于不同的地貌部位。分析二里头遗址洪水沉积物,其发生时间在龙山文化晚期;西金城遗址中发现古城墙被洪水冲毁的痕迹,时间在约4000年前;周家庄遗址剖面发现古洪水冲积层,厚度约1米,属于龙山文化晚期。

张俊娜等人的研究表明: 以上三处出现的史前洪水,都与当时比较湿润的气候环境有关,同时,受地貌条件的影响,它们又具有不同的洪水过程,对人类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里头剖面和西金城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 明, 4000年前,两地的植被都属于针阔混交森林—森林草原,反映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降水势必增多,容易引发异常洪水。 王良智等对西金城遗址古环境的恢复研究表明,该遗址所在时期,地貌类型以山前平原为主,遗址周边地区沼泽密布。 植被应以阔叶树为主,农业植被有粟、黍、水稻、大豆等。 可以看出西金城龙山时期气候特点: 年均气温高于现今,气候特征与现今长江流域相似,冬季不结冰,年降水量大于现今水平。

时至今日,由于气候异样引起的大洪水,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有的时候,人类在咆哮的洪水猛兽面前显得十分渺小。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尧舜时期华夏先民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的河南郑州,2021年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 大暴雨 、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截至8月2日12时,郑州市遇难292人,失踪47人。


据气象部门统计,截至9月18日,郑州降水量1330毫米,是多年平均降水量640.8毫米的2.08倍,也远超郑州有记录以来的年降水极值1040毫米(1964年)。一些人说7月降水是千年一遇的暴雨,远远超过我们的防御能力。但谁又能肯定今后几年、几十年不会出现类似量级的降水呢?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到底存在什么关系?

面对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人类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更多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3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整理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