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钢结构工程 \ 高承载力工具式钢结构临时支撑的研发之路,创新应用

高承载力工具式钢结构临时支撑的研发之路,创新应用

发布于:2022-12-21 16:36:21 来自:建筑结构/钢结构工程 [复制转发]

临时支撑是钢结构施工中最为常见的技措之一,能在上部结构未成型之前提供支撑作用。但目前的钢构支撑存在诸多短板:例如标准化程度低、模数单一、通用性不强;难实现高周转与高效的仓储、运输……在使用上带来了诸多缺憾和不足。


目前较常见的格构柱支撑


课题立项

针对以上不足,新型建造工程公司响应“十四五”规划“抓机遇、补短板,助力新发展”的精神理念,着力于开发一套完善的高标准化、高周转的钢构临时支撑系统。并由张月楼钢结构设计创新设计工作室团队主导。

重型LC-1.5系列支撑


钢结构设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各司其职,从构思设计,到建模计算、方案比选、节点细化、分析论证,定期召开例会进行讨论,及时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创新课题例会


试件加工

在试件制作阶段,团队人员多次奔赴镇江加工厂进行技术交底,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预料之外的问题。在朱雪亮等公司专家与外部专业人士的指导协助下,经过了多轮调整优化,最终制作出了满足设计要求与试验规格的标准化试件。



性能试验

在正式测试之前,研发团队与试验机构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编制了完整的试验方案,并以ABAQU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不同加载工况下的多次分析,为试验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打下坚实保障。


有限元模拟分析支撑受压情况


LC-1.5系列重型支撑体系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结构与安全工程试验室顺利完成了承载性能试验。

重型支撑研发与测试人员在现场合影


试验中使用了两组试件,分别进行了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加载测试,结果表明:支撑节点连接可靠,达到极限承载力状态时破坏最先发生在单肢立柱,满足设计要求,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试验结果显示,达到设计荷载后,LC-1.5系列支撑依然拆卸方便,满足易周转、易安装、可拆卸循环使用的要求。

重型支撑试件


试验实况与模拟分析数据对比


试验数据分析


工程应用

针对临时支撑构件的使用、存储、运输及安装,LC-1.5系列重型支撑体系给出了从理论设计、加工制造到现场施工的全套技术方案,包括《支撑体系加工工艺指导书》、《支撑体系加工工装技术开发》、《支撑体系现场施工及使用说明书》。

使用说明书与焊接工序要求


LC-1.5系列支撑体系通用性强、标准统一、安全可靠,自推出以来已被应用于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重庆龙兴足球场等多个项目,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省资源配置,提高安全保障。


项目应用


成果评价

7月,中国钢结构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高承载力工具式钢结构临时支撑体系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评价会。本次会议邀请比利时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担任评审组组长,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贺明玄担任副组长,同济大学罗永峰教授,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陈晓明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周建龙担任组员。

科技成果评价会


评委会委员审阅了评价资料,认为课题针对钢结构临时支撑使用共性技术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为:

(1)采用试验测试、有限元分析、理论推导等方法,研发出了新型高承载力工具式支撑体系。该体系具有承载力高、周转率高的特点,拆卸、运输简便快捷。

(2)研发了工具式支撑体系制作加工工艺及加工工装。采用该工装实现构件制作标准化、使用通用化。

(3)研发了工具式支撑体系的多功能柔性配套装置,实现了高效集成储运及现场的高效高精度安装。

最后,专家组认为该成果 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会人员合影)


高标准化、高周转的高承载力钢结构临时支撑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型建造工程公司也将继续开发其他形式的可折叠支撑,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从酝酿萌芽到落地生根,为新型建造工程公司的改革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

46.41 万条内容 · 10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钢结构防疲劳设计要点和构造要求

1.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重复作用的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当应力变化的循环次数n等于或大于5×10^4次时,应进行疲劳计算。 2. 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疲劳计算,不适用于下列条件: (1)构件表面温度高于150℃; (2)处于海水腐蚀环境; (3)焊后经热处理消除残余应力; (4)构件处于低周-高应变疲劳状态。 3. 疲劳计算应采用基于名义应力的容许应力幅法,名义应力应按弹性状态计算,容许应力幅应按构件和连接类别、应力循环次数以及计算部位的板件厚度确定。对非焊接的构件和连接,其应力循环中不出现拉应力的部位可不计算疲劳强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