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梦想
要几代人来实现?
目光所及 长江安澜
葛洲坝、三峡大坝
我们正享其荣耀、受其恩泽
摄影:彭雄才
摄影:姚侬正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三峡集团首次全面披露
葛洲坝建设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站在葛洲坝上
那些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声音
仍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因设计方案没有经过反复论证,葛洲坝工程是在喊着“万人设计、万人审计”的口号声中,边勘测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开工的,盲目抢工期导致坝体出现“蜂窝”、“狗洞”,隐患问题严重。
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当即决定工程停工,马上召开葛洲坝工程汇报会。 在会上,周总理心情沉重地告诫与会者:
周总理果断决定修改方案。
1971 年 4 月 28 日,国务院业务组听取葛洲坝枢纽布置方案汇报后,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不同意“在保证发电的前提下,争取把航运搞好一些”的说法,他严肃指出:
“长江可不能搞断了,(搞断了)千万人要骂娘的。大家考虑一下,客观一点,只能说服不能压服。”
“宁肯少发十万千瓦电,也要保证通航。航运解决不了,不能补救,不能搞飞船。”
1978年1月,李先念冒着寒风视察葛洲坝工地时说:
“每走一步都要兢兢业业,科学是不能开玩笑的。”
“一定要强调质量第一,因为这是关系到千万代的事,千万不能马虎。如果质量发生问题就是犯罪。”
注重质量,在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陈笑霖 ,葛洲坝集团三峡指挥部唯一的女性指挥长和总工程师,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原副总工程师。
从1976年至1988年,陈笑霖带领的工程质检部门为葛洲坝工程“保驾护航”。陈笑霖把关的浇筑部位,都成了“免检产品”。她说:“我们的质检部门就等于代表国家的部门来验收一样,我们必须要严格把关。”
站在葛洲坝上
半个世纪前那场历史性对话
仍如惊涛拍岸
1970年10月,当时的武汉军区负责人曾思玉、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张体学等代表湖北人民来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一件大事,进行了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
“你们有什么要紧的事谈呀?”毛主席问。
曾思玉答:“报告主席,关于在长江上兴建大型水电站的问题,先由体学同志向主席作详细汇报。”
……
听了汇报,毛主席笑着说:“你们真是敢想敢干,但有关科学资料、设计、施工条件不成熟,上了马至少几十个亿,这些问题你们考虑了没有?打起仗来,万一敌人投原子弹,这股急流下去,长江下游,首当其冲是宜昌、沙市、武汉三镇,九江、安庆、南京、上海等城镇也可能会被水淹掉……这可是要慎重行事的哟。当前在中国第一长江上兴建第一个坝,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你们还有什么更好方案?”
曾思玉和张体学建议,葛洲坝兴建低水头发电站较有把握。
毛主席听完后微笑地说: “有道理。赞成兴建此坝。”“望你们在设计和施工中,不要把长江变短江,要做到‘三救’,即救船、救木、救鱼等问题。就谈这些,祝你们成功。”
1970年12月30日,成千上万人唱着语录歌开上了工地,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张体学以“三三〇工程”指挥长身份,为葛洲坝工程坝基挖了第一锹土。
这一锹,撬动了鄂西小城宜昌的发展,揭开了中国水电史的新篇章。
站在葛洲坝上
10万大军挥洒青春热血的场面依然如昨
他们在中华大地青史留名
自己勘测设计、自己施工建设、自己制造安装、自己运行管理,葛洲坝的建设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我们记得这些名字——
张体学 ,曾任湖北省省长、长江三三O工程指挥长。他主抓全省的水利工作,被群众亲切的称为“治水省长”,是毛泽东口中的“水电迷”,李先念曾经打趣地问道:“体学呀,你到底是省长还是库长啊 ?”
对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张体学早已朝思暮想、梦牵魂萦,常用“生在汉江,老在长江”的座右铭与其他水利工作者共勉。
张体学 为葛洲坝开工掀下了第一锹土。
葛洲坝工程开工后,奔波劳累、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超负荷工作,张体学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病痛。哪怕在生命的尽头,张体学仍“不忘葛洲坝,心系大三峡”。
1973 年 1 月,张体学被诊断出肝癌晚期。在北京住院期间,张体学紧紧握着长办主任林一山的手说:“老伙计,咱俩共同建好了丹江口,葛洲坝建成后,恐怕我是看不到了,我多么想再回工地现场去看一看,瞧一瞧,我多想再和你一块干葛洲坝,建三峡啊!”
1973 年 9 月 3 日,张体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 58 岁。
林一山 ,曾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人、水利部顾问,被誉为“长江王”。受周恩来嘱托,他临危受命,修改工程方案。他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复实验,在一只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和水利专家们一起研究出的“一体两翼”的精美布局,气势磅礴;“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科学设计,堪称一绝,为建设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还有 马耀骥、王英先、沈鸿、袁宝华、钱正英、谢北一、廉荣禄 ……这些不辱使命的水利专家;
还有10多万葛洲坝工程建设者,喊着“小扁担,三尺三,千担万担不歇肩,为了建成大围堰,一担挑走两座山”的口号,奋战在葛洲坝工地。
魏红英记得,一家人从襄樊来到宜昌,与正在建设葛洲坝工程的父亲团聚。他们住下西坝的一大片芦席棚里。夏天,芦席棚里没有一丝风;冬天,寒风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肆掠不羁,芦席棚在大风中翻滚; 晚上卷着被子,可以倾听到带着哨声呼啸的风。
还有2万多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建葛洲坝,搬离了心爱的家园。
从1958年到2021年,63年过去了。
葛洲坝工程正如建设者所愿,令中华大地受益:
工程建成以来,安全下泄长江干流4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超过60次。
在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中,不具有蓄水防洪能力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三次超限蓄水,持续时间达11小时,有效避免了荆江分洪,确保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葛洲坝电站70%以上发电量用于湖北,投产发电后有效解决了当时三线建设和工农业用电,对保障湖北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的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截至2021年7月30日,累计生产清洁能源近60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约18455.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5.04亿吨。
工程建成后,显著改善了坝上120公里的库区航道条件,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降低了航运成本,截至2020年累计货运量18.02亿吨,极大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葛洲坝这张靓丽的水电名片,是实现宜昌第一次腾飞的直接引擎,有力促进了宜昌旅游业的发展,让宜昌成为宜人宜居的旅游名城。
同时,也吸引了长江“微笑天使”——江豚。在葛洲坝下游大约1公里的庙嘴江段,几乎每天都有数个江豚家族跃出水面嬉戏觅食。这也表明,随着长江大保护的不断深入推进,长江生物多样性开始凸显。
三峡集团从葛洲坝出发,走向长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绿色生态走廊、水上交通走廊、区域经济走廊,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葛洲坝作为中国“水电黄埔”,锻造出的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队伍,驰骋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水利水电事业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正在运行的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 摄影:曹世权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28.27 万条内容 · 36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伟大的水利工程,有空去看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