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位于南京市城市中轴线与长江江岸的交界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 连接起城市商业中心与自然景观;这座地标性建筑包括两座总面积为258,500平方米的塔楼、一座106,500平方米的会议中心、100,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区域、一个公共广场和一座步行桥,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自然景观总相宜。以单一线条入手,打造出流畅的线状结构特征,贯穿青年文化中心位于中央商务区的始发点与江心洲休闲区,二者俨然“一脉相承 ”。
▼建筑概览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占地5.2公顷,建筑面积为46.5万平方米。两座塔楼中,较高的一座高度为315米(68层),包含了办公区域和Jumeirah酒店。较低的一座高度为255米(59层),包含了一家四星级的酒店。这两座塔楼共同享有一个5层高的多功能裙楼,文化中心便坐落在此。文化中心包括四个独立的体量(会议厅、礼堂、多功能厅和访客区),并围绕着中央庭院布局。会议厅可容纳2100人,同时配有多功能舞台,可用于举办会议和文化活动。礼堂可以容纳500位观众,其设计在声学效果方面进行了优化,能够为管弦乐演奏和各类表演提供高质量的环境。
▼两座塔楼共同享有一个5层高的裙楼,文化中心便坐落在其内部
▼河岸远景
▼从步行桥望向建筑
▼文化中心围绕着中央庭院布局
▼入口广场
▼首层中庭空间
▼文化中心大厅
▼大堂接待区
▼会议厅
▼礼堂
▼屋顶泳池
本项目流线型设计的灵感来自迄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起源于南京的中国传统提花丝织工艺品,云锦。云锦以其“妆金,妆银”以金线、银线织造而享誉盛名。而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总平面规划正是受到这一织物灵动、流畅与交织特色的触动,在这一地标性建筑中采用了类似的建筑语言,以一单程线条连接起中央商务区(CBD)周边的建筑、青奥村、滨江公园以及江心洲 ,呈现出一 幅连续、开放和动态的青奥会背景卷轴。整座建筑的语汇富含依傍和动态模式,象征着流水的灵动与河沙的沉淀,而河西新城也正在在此自然环境中崛起。
▼流线型设计的灵感来自起源于南京的传统提花丝织工艺品云锦
▼立面细部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是中国首个以“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上下两个方向同时施工)的方式完成的塔楼项目。本项目时间周期之紧迫,对完成质量的要求之高以及设计语言之复杂,决定了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参数化设计,并运用软件工程工具是达成上述要求并且及时交付本项目的重中之重。该建筑几何形体外表皮的达成正是展现这一设计工具优势的最好佐证:复杂的曲面造型和蜂窝式凹进开启扇遍布整个建筑幕墙,仅会议中心就拥有 85,000 平方米的外表皮,涉及 12,500 块独立板块和 3,400 个窗户,没有参数化设计是很难想象的。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整个项目的周期被缩短至34个月,而现场施工仅花费了18个月的时间。
▼复杂的曲面造型和蜂窝式凹进开启扇遍布整个建筑幕墙
▼由纤维混凝土板构成的长菱形网格结构在为立面赋予动感的同时也为室内提供了采光
▼街道视角
▼建筑信息模型示意,BIM map
▼3D整体模型
▼3d模型细部
▼一级钢结构模型
▼剖面模型
▼3d剖面模型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15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东立面图
▼会议中心西立面图
▼剖面图
来源:网络
0人已收藏
3人已打赏
免费11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千年古塔之谜——武汉古建筑无影塔洪山无影塔,又称宋兴福寺塔,位于武昌洪山西麓、洪山公园内西端,原在洪山东端山麓,1963年春移至洪山西南麓复原。 石塔虽“小而不华”,往往不会给游人太多关注,但却是武汉市区内现仅存最古老的建筑。 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胜年间(552-554年)。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称兴福寺。此寺后毁。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兴福寺并建此塔。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谢谢分享,很有思想的设计
回复 举报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