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1-30 11:10:30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设计时讯
11月22日,西南地区建筑体量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举行了开馆试运行启动暨媒体开放日活动。项目于11月23日开始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这座历时3年多精心打造,造型酷似雪山,又像蜀山巨岩的巨型大跨度异形建筑,是“亚洲最大恐龙”新家、中国西部最大地学博物馆,以及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的公共建筑。项目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旨在夯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突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极核地位。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大道,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主体由六个单体组成。内部共设6大主题展厅,包括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等。
博物馆由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PCPA)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SWADI)合作设计,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承建。设计方案体现了对自然和文化环境诗意而务实的回应。其最大特点是在保持了博物馆垂直的视觉印象的同时,打造了空间横向的人行尺度体验,并将建筑、景观和周围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
建筑造型特征灵感来自于四川地区独特的地貌元素——蜀山、蜀道、蜀水:用山峰与岩石的形态致敬巍峨的蜀山;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蜿蜒盘旋极具蜀道意境;其中穿插的弯曲水流与倒影水池,更是尽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建筑的石材立面上呈现有机分布的穿孔。在白天,这些穿孔寓意着川西山尖的皑皑白雪雪;到了晚上,它们被从内部点亮,宛如璀璨星空。
建筑体量呈现了岩石在横纵构造力作用下发生破裂移动的形态。巨大的“石山”拔地而起,山体的间隙形成开放公共空间,配以通透的玻璃幕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作为城市重要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体现学科特色,依托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科的优势资源,打造成为以地质矿产资源和古生物化石为特点的自然类博物馆,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
遇到了一点小问题
内容不能包含下列词语
返回修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这座历时3年多精心打造,造型酷似雪山,又像蜀山巨岩的巨型大跨度异形建筑,是“亚洲最大恐龙”新家、中国西部最大地学博物馆,以及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的公共建筑。项目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旨在夯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突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极核地位。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