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虎踞渭北,气掩关中

虎踞渭北,气掩关中

发布于:2022-11-25 15:13:25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卜选思路,不是现代的寻龙点穴思路。

  唐太宗昭陵,位于陕西礼泉县西北的九嵕山,风水极佳,是李世民自己择定的,渭水萦带其前,泾水逶迤其后。与秦陵所在的骊山一样,九嵕山也是一座名。从东看形似笔架,又称“笔架山”。

  昭陵的风水主要特征是:

  虎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

  笔者多次前往陕西西安附近考察汉唐皇陵,在昭陵前面,转悠了七八天,面积实在是太大了,每一次爬到顶峰,都得花费一个多小时。接触过七八拨,远道而来考察的风水明师。

  笔者听了很多当代的明师的解释,都是现代的寻龙点穴理论和理气理论。实际上,唐朝皇陵不是现代的寻龙点穴理论指导卜选的,唐朝也没有那些复杂的理气分金理论,唐朝皇陵,是按照古代的皇家卜地思路弄的。


14.jpg

远处的最高峰,就是九嵕山,为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此地风水极佳,葬后,唐朝国运长达250年以上。

11.jpg

  九嵕山是由九道山梁拱举而成,由东向北依次被称为:半截岭、狼虎岭、凝箕岭、砖瓦岭、庄河岭、走马岭、皇城岭、皇坪岭和小鸭嘴。为九梁拱举,一峰独秀的风水格局。

微信图片_20221125151141.jpg

  陈益峰师傅,在陕西的高山顶上,研究风水规律。思考汉唐皇陵的卜选思路。

  1、因山为陵

  唐陵中,“封土起冢”、“因山为陵”这两种建筑形式同时存在,基本上承袭了秦汉时期帝王陵寑的特征。但国力强盛时期、有条件的帝王都把自己的寿宫选择在山中,因山为陵。“十八陵”中只有高祖李渊的献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僖宗李儇的靖陵是“封土起冢”。唐太宗的昭陵,是唐朝陵墓中“因山为陵”的第一陵。


  2、九嵕山

  在广袤千里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峦起伏,冈峰横截,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这道山脉在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境内,突兀而起一座山峰,刺破青天,海拔高达1188米,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它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是由九道山梁拱举而成,九道山梁气势雄伟,绵延不绝,九道山梁由东向北依次被称为半截岭、狼虎岭、凝箕岭、砖瓦岭、庄河岭、走马岭、皇城岭、皇坪岭和小鸭嘴。

  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一共154座的陪葬墓,其数量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


  3、九嵕山的昭陵,不是寻龙点穴的思路

  笔者六七次去李世民的昭陵附近考察,接触过七八拨当代的风水明师,很多是心胸开阔之人,信心满满的讲解昭陵的风水。

  可惜现在风水界,研究风水的,多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低素质之人,他们不愿意接受现实,最擅长的是睁眼说瞎话。即使在现场,他们还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秘诀,在考察昭陵的风水,所有的大师,都是按照寻龙点穴的思路,在讲解昭陵,讲解来龙、大帐、穴星、青龙、白虎、案山、朝山等等。更为滑稽的是,他们按照自己的祖传秘诀,讲解理气,消砂纳水。他们按照自己的假设,昭陵应该是坐度多少,向多少度?周围的星峰在多少度上?哪是生?哪是旺?哪是死?

  笔者在九嵕山,思索良久,非常孤独,非常苦闷。九嵕山的李世民昭陵,真的没有一点点寻龙点穴的影子,按照书本记载的那些理论,李世民的昭陵,是非常凶险的。

  实际上,李世民的昭陵,下葬之后,唐朝总体是兴旺的,后来唐朝还延续了250多年。虽然历经波折,但是天下家业,任然紧紧的握在李氏手里。那些拿武则天说话的,是不了解历史,哪一个朝代,几百年没有风波起伏的。即使明清时期,严格按照寻龙点穴思路卜选的皇陵,依然风波非常大。


  4、选址九嵕山的风水原因:孤耸回绕

  唐朝初年,唐太宗带兵打仗和狩猎,多次经过九嵕山一带,非常喜欢九嵕山的挺拔奇绝和绝佳风水。

  高祖李渊驾崩次年,皇后长孙氏病危,长孙皇后亲眼目睹太宗埋葬李渊的情形,太宗并没有像父亲要求的那样检约从事。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临终之时,对唐太宗盯嘱后事说: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从检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于是在昭陵穿凿地宫,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会要陵议》卷二十记载: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昔汉家皆西安造山陵,即达始终,身负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工,我深以此为是。古者因山为坟,此城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傍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理’。

  从以上文献记载来看,长孙皇后首先提出“因山而葬”,唐太宗遵照了皇后遗言,为其选择了九嵕山而己,这在长孙皇后入葬后不久。


  《旧唐书》记载:

  太宗曰:皇后节检,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

  这里所说的,“朕之本志,亦复如此”,其实指的就是“因山为陵”,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可见,太宗对九嵕山周围形势甚为喜欢,对此地理环境也颇为了解,也有归葬与的打算。


  5、寻龙点穴是唐朝后期,部分风水好事者,将传统的相地理论和美学理论结合形成,在明朝才正式进入皇家

  风水技术,在华夏土地上,存在了数千年,早期的相地技术,主要是辨别地块的局部吉凶为主。但是其理论,不够宏伟大气,不能拿到台面上说。

  唐朝后期,部分风水好事者,将传统的相地理论和美学理论结合,形成寻龙点穴的理论。寻龙点穴的理论,说辞完善,更加符合美学,说起来更加惊心动魄,激动人心。但是这些理论,一直没有进入皇家事业,众观唐朝,寻龙点穴理论,都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

  后世一些江湖术士,总是吹嘘,或者自己编写书籍,鼓吹:杨筠松是进士出身,是唐朝国师,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四库全书》明确说,这些故事是无稽之谈,正史一个字都没有记载。杨筠松,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民间江湖风水先生而已。

  杨筠松、曾文辿、廖禹、赖文俊,被称为赣南形势派的四大祖师。赣南形势派,是美学风水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赣州南部地区的一个学派,其说法非常恢弘动听,很多说辞,被很多其他地方的风水师傅借用。现在部分风水师,把这四人说成是风水界的四大祖师,这是不对的。

  唐朝所有的陵墓,都没有寻龙点穴的影子。唐朝之后的宋朝皇陵,依然没有寻龙点穴的影子。只有在金朝,寻龙点穴才开始进入皇家,但是其卜选,依然在怪石高山的九龙山之下。

  寻龙点穴理论,真正进入皇家视野,主要是明清两朝,但是钦天监卜选皇陵,依然是多个角度审视,并不纯粹依赖寻龙点穴理论。


000.jpg

  龙脉一说,是古老的说辞。不是美学寻龙点穴的专有术语。寻龙点穴借用了龙脉和看地的思想。汉朝的皇陵寻址在高岗地区。唐朝皇陵选址在大山大龙之上。昭陵,位于为水北侧,泾水和泔河两大大河夹送数十公里的大龙之上。

1.jpg

  九嵕山,山体南侧,有两条河水横过,近处为泔河,远处数十里外为渭水横过,均是左水倒右。周围地势,在数十公里之内,没有按照寻龙点穴,形成山水大会的格局。

74.jpg

昭陵陪葬的多数墓地,都可以看到尖秀的九嵕山,此地为蒋王妃元氏陪葬墓前,看九嵕山。周围数十公里,都可以看到尖秀的九嵕山,所以才有“九嵕山虎踞渭北,气掩关中”的说法。

00.jpg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

11.jpg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封土起冢,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因此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因山为陵。

2.jpg

  昭陵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面积比当时长安城还大,是由唐代艺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周围共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昭陵是中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3.jpg

  昭陵设计师是著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整个建筑布局仿长安城设计。

  陵寝在陵园之北,相当宫城。陪葬墓在山前,相当皇城。地宫凿于九嵕山主峰南坡山腰深处,山上有神游殿,山下有献殿。宫殿房舍连片,楼台亭阁林立,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壮观。

4.jpg

  大龙从北侧奔涌而来,在半路陡然冲起高峰,卓越挺拔,按照寻龙点穴为少祖山的位置。唐朝风水理论认为,这样的地形,尊贵雄伟,最适合作为皇陵所在。

8.jpg

  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后来的唐朝皇陵,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都是此法下葬,因山为陵。九嵕山昭陵,山体全是巨石,非常利于防盗。开凿山体下葬。

  汉唐因山为陵的皇陵,全部都是这个技术,在高山峻岭之间,卜选那些星峰突兀,异常挺拔的石头山,作为皇陵所在。不讲究寻龙点穴的剥换技术,都在寻龙点穴所认为的少祖山位置,尤其是廉贞火星之下,卜选皇陵。

rBBhIGFgQumAcU67ABRQIhhunus96.jpeg

  金朝皇陵,也借鉴类似的技术,也是卜选的九龙山地形。正面看北京房山的金朝皇陵,九龙山结穴,火星脚下开面结穴,不讲究剥换跌宕,廉贞火星之下,分脉九根,古代地理先生称此地为:九龙山。

微信图片_20221125140336.jpg

在古代民间也非常流行,西南地区的悬棺,也是当地贵族,简单开凿山体下葬的案例。此法,依然富贵绵延。


50.jpg

  《葬书》所讲的:  穴之五不葬,气因土气,石山不可葬,说生气因土而行,石山无土,气无法前行,自然不可下葬。这个观点,主要是寻龙点穴的观点,唐代皇陵、金朝皇陵、汉朝的王陵等等,大量都是开凿石山下葬,依然国运非常长久。

800.jpg

  按照寻龙点穴的理论,峻峭险碧,九嵕山的煞气没有脱卸成功,龙脉属于典型的煞龙。

801.webp.jpg

  近看九嵕山,山体丑恶粗雄,露骨带石,枝脚尖利,破碎欹斜,臃肿硬直,全无跌断过峡,或虽然经过脱杀,但仍不改凶恶本态,山势险峻,按照寻龙点穴的理论,如果误下此地,主出凶狠强寇,嗜杀之人,将来必牢狱惨灾,也主地方出凶徒有惨灭之祸。

  实际上,唐宋和之前朝代,相信风水,但是完全不相信美学式的寻龙点穴的风水理论。

9.jpg

从南面看九嵕山,形若覆斗,为巨门土星。

12.jpg

  从东面看九嵕山,形若笔架,当地人称此山为笔架山。


13.jpg

从南面看九嵕山,形似圆锥,为廉贞火星。

15.jpg

  九嵕山为廉贞火星,属性为火,其性炎炎,按照寻龙点穴的理论,一般作祖山,本身不结穴。廉贞有两种,尖者为龙楼,平者为宝殿。九嵕山,山顶尖耸,为龙楼。

  廉贞火星峰,其性威烈,势雄形恶,刚而不柔,焦而不润。其海拔甚高,常有云雾伴随,常作祖山。一眼望去,生畏惧之心。


19.jpg

  近看九嵕山山顶,怪石嶙峋。廉贞本身粗大蠢笨,怪石峥嵘,枝脚如鬼符零乱,草木焦枯,山势峻急,水无以蓄,为大恶之形。按照寻龙点穴的理论,如果在这样的山体点穴,则主官祸凶死,忤逆乱伦。


71.jpg

  关于昭陵地宫的位置和地宫的入口,笔者观摩很久,也只有大概的位置,但是把握性不大。比较唐代的风水技术,现在已经基本失传。现场一位寻龙点穴的高手,信心满满,神神秘秘的说,他知道地宫入口位置。其实都是无稽之谈,笔者观察过很多相似陵墓的“因山为陵”皇陵,其墓道的位置大体有规律,明显不是寻龙点穴的思路。

  比如芒砀山,汉朝梁孝王陵的入口已经大开,笔者仔细观摩,其入口没有寻龙点穴的规律。

73.jpg

  远看九嵕山。皇家看重九嵕山,其风水主要有两点:其一就是九嵕山,星峰端正秀丽,奇特雄伟,如贵人端坐云端,从容不迫,高贵雍容。八方山梁拱卫,四面水势云从环绕,诸峰朝揖拜服,如北斗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皇家气势。

  九嵕山孤峰高耸,雄踞渭北,威震关中。北有逶迤延绵的群山依靠,南有开阔的关中平原映衬。前有渭河,后有泾河。

  皇家卜选皇陵,都有美学思想的影响。汉唐如此,明清也是如此,只是美学偏重的成分不一样。但是民间真正发家的风水,一般没有美学成分,那些真正发迹的风水,常常是最不起眼的位置。

72.jpg

  其二,就是九嵕山四面分支很多,有九条主要的山岭分出,龙气非常兴旺。民间叫这样的地形,为九龙山,很多大富贵的人物,其祖坟就是九龙山的地形,比如河南少将郭兴的祖坟,就是九龙山地形,没有寻龙点穴的影子。

22.jpg

北司马门遗址位于陵山北玄武门内,紧依九峻山北麓,南高北低,是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地方。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9.5米,东西宽53.5米,以五层台阶地组成。

24.jpg

由于昭陵正南方献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岖,石料搬运不便,所以,历代的祭陵碑都立于北司马院内,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北司马院称为“祭坛”。

26.jpg

  司马门前,正面看九嵕山。

  九嵕山气势雄伟,像座金字塔雄踞北山。古代把小山梁称嵕,九嵕山四周分布着九道山梁,把主峰高高拱举,因而有九嵕之称。

  相传大禹治水,关中平原洪水泛滥,大禹想在华山与中条山之间劈开缺口,让洪水东流。无奈疏通尚需时日,可是水位不断上涨,大禹担心洪水漫过北山淹没黄帝陵,便匆忙把伏羲赐他的笔架甩向北山口,笔架瞬间化作笔架山,挡住了北上的洪水,这座笔架山就是今天的九嵕山。

27.jpg

  司马门前,正面看九嵕山。

  隋唐以前的九嵕山,森林茂密,百鸟争鸣,景色秀丽,是王公贵族狩猎之地。史料记载,李世民打仗狩猎多次经过九嵕山,并且深爱九嵕山的风水形胜。

28.jpg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隶书“唐太宗昭陵”石碑,保存完整,竖立在北司马门中央。

29.jpg

  九嵕山回看司马门,北侧是来龙的方向,大帐横铺阔远,气势宏伟。

30.jpg

九嵕山回看司马门


51.jpg

正面看司马门遗址

52.jpg

近看司马门遗址

100.webp.jpg

  南面看九嵕山,昭陵的地宫就在大山之下,但是其真正的位置,地宫入口,朝向,根本上就无法确认。

  至于那些用自己的理气理论,胡乱推演昭陵的现代明师,也是无稽之谈。唐宋时期,指南针都没有发明,哪里有罗盘技术呢?现在的罗盘理气理论,多是明清罗盘普及之后,一些腐儒编造的秘诀而已,多数都是在一些偏远穷苦的村子之间流传。

  全文完。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6 万条内容 · 25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自古繁华之地,多是智者卜选,不是风水明师作品

文/陈益峰   1、江南繁华之地,自古在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自古不是明师之手,多是民间智者卜选   自古地理名家,越是出名的,越接近神吹,他们卜选的村子,基本是死气沉沉的穷苦村子。而江南那些兴旺发达,人才辈出的村子,多是民间富庶智者卜选,与明师无关。   二十二年前,笔者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获硕士学位。当年多次前往江南写生实习,一待就是一个月。后来读研究生又带本科生、和其他学校的专科生,多次前往安徽考察实习,每次都是二十多天的时间,天天在村里穿梭研究,先后走过安徽歙县的宏村、西递、唐模、呈坎、许村、雄村、南屏、昌溪、龙川、三河古镇等数十个古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