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张杰:城市更新与场所营造

张杰:城市更新与场所营造

发布于:2022-11-24 09:09:24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

导读

场所的营造可能要在空间、文化、时间三个维度做不同的努力,空间上就是要全方位地体现地方性的特色和特质;文化上,还要有当地的习俗,以及当地现在社区的认同;时间上,应该是连续的,既有过去也有未来,而当下恰恰是我们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本文字数: 5025字

阅读时间: 16分钟

       


 

张   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村镇专委会主席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名城保护·大家谈”,跟大家分享我近一个时期对“城市更新与场所营造”的思考。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推行了城市更新战略,从城市更新发展的脉络来讲,我们大致可以把这项工作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提升, 要使环境更宜居、更生态。第二个是社会环境的提升,要使我们的城市更包容、开放和公平。第三个方面,任何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相关的活动都应该有经济的支持,所以城市更新要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增加城市的就业。最后,所有这些方面的落实,都要协调更多元化的城市社区人群的利益诉求,达到现代化的城市治理。


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只聚焦城市空间环境提升这个板块来谈。讲到城市空间环境,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从工业化时期到后来所谓的现代城市运动和建筑运动,对空间的塑造追求的变化。简单来讲,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对简单效率的理解,我们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也追求一种标准化、快速化的目标。但是进入后工业时期,场所的空间品质成为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和我们以前只把场所当城市文化来谈是有区别的。


01

场所的精神


谈到场所,我们可能有必要回顾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场所”一词的含义。我查了一些中国相关的古籍文献,我们今天说的在地、在场,究其根本, 它的核心词就是“在”。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归纳了前人对于“在”这个字的理解,他认为“在”表示有草木从地里萌发,以及枝叶繁茂的状态,所以“在”和地相关,和生出来的繁茂的东西相关。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理解, 在一个地方要生根,就要跟环境相结合。


     

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于“在”的解释


后来在我们的汉语中引申出来,“在”有安居的意思,有在一个地方停顿下来,安顿下来的意思。日本当代著名的建筑师槙文彦借用了这样一个汉语的概念,他认为在日本当代的城市中,如何处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如果我们从建筑的角度简单的把“在”这个概念加以阐释,它还代表着,我们无论创作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它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人的生活。古代先哲认为,人到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所以 场所也应该由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和当下生活的空间共同构成,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遇到这样一些场所,比如像一些娱乐场景、一些仿古景区,我个人认为这些可以叫场景,但是它不能代表场所的精神。


什么是场所精神?从60年代以后,西方很多学者在哲学、建筑理论以及地理学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是我个人认为,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我们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不长的诗,这首诗很直观地展现了诗人丘为所经历的一处场所,以及他体验到的场所精神。这首诗在后来编篡的《唐诗三百首》里面是比较靠前的一首诗,很多人如果翻《唐诗三百首》应该能够翻到这首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我去寻访一位隐者,一位高人,走了很长的路,但是不碰巧,人家不在家,因为当时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没有发短信,没有确认,去了之后就只能一个人在这个人的居室里外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我一下子悟到了什么,然后就决定,我也不等这位先生回来了,他去山里可能游山玩水去了,我也得到了我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就回去了,非常有魏晋风范,兴尽而归。


这首诗给我们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一个概念,就是 一个人居住的环境,包括室内室外的环境,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一个人的志向和精神面貌, 否则的话,作者丘为也不可能通过自己观察这个人的室内和室外环境,领略月色和松风体会他的境界。我认为这首诗是对场所精神最生动、精辟的表达,它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无论大小,我们都可以也都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它能够传达我们的精神。当然,这个场所传达的精神并不是这位隐者一个人塑造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都传达了类似这种空间的意象,所以我认为 场所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塑造 ,这是我个人研究中一个非常深的体会。


今天,当我们身处一些有场所感的、通过历史和社群塑造的空间环境当中,我们会非常直接地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人的精神,即使场所中现在没有人,我们也能从场所当中感受到人的存在,而有人的地方我们会更直接地听到喧闹、看到人群,然后体验到这些不同场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人的心情。


     

没有人的场所,也可以感受到人的存在

     

阿维尼翁

澳门

     

小而亲切的清真寺场所空间


场所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就是广场,然而不是所有的“广场”都是一个场所。成为场所的广场有它的特点,包括清晰的围合、非常宜人的尺度界面等等。


即使不是广场,在城市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随意的角落,今天叫做口袋公园,这些也是在城市中遍布存在的、使城市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它们也是场所。像这个清真寺,它本身非常小,但是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就会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


02

城市更新,

由建筑管理转向场所营造


讲到场所,我们非常容易地归纳出它的空间特征就是围合。 在中国古代,堪舆和风水所追求的人居环境就是一种围合的环境,比如丽江的这个广场。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城市里头,广场不一定都是这样,这只是其中一种类型。除了不同大小的开放场所外,在所有传统城市里面,街、巷是我们体验到城市中场所的最基本的类型。


     
     

位于丽江的一处广场卫星图


我们的话题再次回到日本著名建筑师槙文彦,他曾经在东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代官山集合住宅。这个作品通过7期建设完成,大概跨越了30年的时间。我去过这个项目,我的感受就是,设计者通过场所精神,或者说是“在”这个概念,来指导、引导了不同期建设的发展,以及他自己对所有具体设计内容的解决。


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需要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要从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管理,转向以空间场所为营造目的的城市管理,这个转变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张示意图进行理解,左图代表了以空间实体,也就是以建筑控制为主要手段和目的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在周边画一个红线,建设范围只能位于红线以内。但是我们要做场所空间,这个基底就倒过来了, 这种管理方式可能是要求中间必须空出一块,这个空出来的就是城市的公共利益所在,需要更加关注。


     

城市规划管理趋势示意图:对开发项目由控制建筑实体到控制空间场所


简单举一个例子。约克是英国的一个历史古城,城市中心有一个老糖厂,这个糖厂60年代就关闭了,到了80年代,随着旅游的发展,这里的更新改造被提上议程。左边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灰色的块是规划提出的可以建设的地,空白的地方要延续约克古城的城市肌理和脉络,所以在教堂的周边留了一定的空地,并且向北连接城市既有的老街巷。右图是中标方案,我们可以看到街巷广场都有了,房子自己由于用地条件的原因并不规整,而出于商业的利益,他们也没有把它做一个非常完形的几何构成形态。这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认为这代表着 城市管理在向着塑造场所的目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这种努力从80年代开始会有很多。

     

约克城市中心老糖厂及其周边更新

(左图为更新前,右图为更新方案)


由于场所不能大拆大建,所以它的更新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面临老的东西留下来, 那么如何使老的东西、记忆和文化在不断更替的过程中得以传承,这就成为我们更新时代非常重要的任务。 比如我们过去十多年做的陶溪川项目,就是通过不同时代的片断和风貌的叠加,营造了一个适合当代年轻艺术家,以及社区普通老百姓生活、就业、交流的场所。


03

连江县老街区的更新保护案例


下面再简单讲一个例子,也是我们团队最近三年刚完成的,这个项目位于福州市的连江县,这个县中间有一块老的街区,由于过去旧屋改造情况的不明确,误拆了一些房子,因此需要对这些事情进行纠正。在我们介入之前,他们认为这里的改造类似于一般的旧屋区或棚户区改造,需要安置居民,所以想把这样的一个区都盖成高楼,后来由于社会舆论,他们决定要纠正这个错误。


我们进场之后意识到,这个地方是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传承的,所以我们首先对这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经过梳理,我们认为这里不光是拆错了房子需要调整方案,同时要把目光放大到整个连江县从明朝之后发展的古城范围。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通过纠正局部的错误,进一步把整个古老的城市系统保护下来。方案尽可能保护没有拆的老房子,织补已经拆掉的地方,还要做一部分的安置房,但是高度要降下来,使它能够尽可能形成街巷的体系,和马路的边界做一个延续。


     

更新后的老街区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对于这样一个建设量比较大的项目,我们总是试图 学习地方文化的传统、材料和工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城市通过片断的织补、更新,既完成丰富多样的传承,也有现代的表达。 这是去年春节工程收尾之后呈现的状态,这个照片里不都是老房子,有个别新插入的新房子。


对于很多重要的、价值比较高的建筑,我们也严格按照文物的方式来修复它,比如其中一处文物建筑,修复后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我们还恢复了曾被埋掉的历史河道,从生态的角度讲,因为连江周边有水有山,雨季的时候雨量也比较大,所以这样的水系对城市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还开辟了不同尺度的空间,小型的口袋公园也好,或者广场也好,大家可以看到,沿河有一个小广场,它对着一栋原来比较重要的建筑,这个广场使老建筑有了尊严。


     
     

沿河广场使老建筑有了尊严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对于老建筑的修缮和利用,我们也引用了现代的元素,因为现代的生活习惯、一些设施和外界的关系跟过去是发生了变化的。我们修缮了一些建筑,增加了一些绿化,公园也用了一些新的元素,同时周边设计也有老有旧。沿着不同的街巷也是这样的思路,有一些是完全修缮的,还有一些是新加建的部分和过去不同时代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的建筑,左侧基本是传统的方式,右侧后面的灰砖基本上是50年代才有的,我们都把它作为不同时代的记忆留存下来。


大家可以看这组张照片,新建、整治和修复的房子连在一起,形成比较连贯的街巷。另外大家看这个非常窄的老巷子的修缮,墙都是歪的,加固后也都留下来了。新建的部分呢,这是一个新建的山墙,大家可以看到形成了拐角的放大的空间。



         
             
             

新老建筑相得益彰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旧有街巷得到加固,新建山墙围合出街角空间


         

旧有街巷得到加固

(摄影:罗大坤)

新老建筑围合出街角空间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对于一些老的要素,比如水井、防火的门等,方案中都像对待可移动文物一样来修缮它,然后加以展示。还有一些老墙的片断,我们把它加固之后,将它原本的面貌呈现给大家。


另外我们 激活了当地传统的手工砖工艺, 因为在当地还有一些老的窑,他们烧砖的配方和尺寸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这些不一样的砖的效果。对这些砖的使用,实际上激活了当地的手工建材这样一个行当。


建筑内部的话,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新的砖木结构的房子,里面的业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街道的生活也呈现了一个新的状态。


这样一个项目,也 激发了当地的社区和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元宵节他们就举行了灯节的活动。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介入这个项目时说要改这改那,政府一算要投很多钱,怕社会有反弹,但是最后做完之后发现老百姓非常喜欢,通过这个案例,政府决定把我们一开始讲的,在整个连江老城要做的其他工作也列入了实施计划中, 这个项目以点带面,推动了整个地方的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以及生活的改善。


     
     

连江老街区中建筑文物活化利用成为博物馆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这次关于城市更新与场所营造讲述,让我有这样一些体会,我认为,场所的营造可能要在 空间、文化、时间 三个维度做不同的努力,空间上就是要全方位地体现地方性的特色和特质,包括建筑的特质、气候的特质等等;文化上,建筑文化只是一个方面,还要有当地的习俗,以及当地现在社区的认同,否则项目是做不下去的,在地居民的认可是这些工作延续推广的基础;另外,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应该是连续的,既有过去也有未来,而当下恰恰是我们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最后,这样的工作使我在思考,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观可以让我们对于遗产有一个更合适的认识,我认为如果我们把历史定义为发生并结束于过去某一时间段的事物的话,那么所有产生于过去、但仍存在于今天的事物,就只能被理解为记忆的载体。但是 历史并没有结束,因此它的当下性就不可忽视,正是这种当下性,会影响我们今天的思考和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所以它会影响未来。


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处理街区城市这样的活态遗产,这也是活态遗产的根基所在,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场所的营造可能要在空间、文化、时间三个维度做不同的努力,空间上就是要全方位地体现地方性的特色和特质;文化上,还要有当地的习俗,以及当地现在社区的认同;时间上,应该是连续的,既有过去也有未来,而当下恰恰是我们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2022-11-25 10:15: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3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西安泾河新城崇文郎樾展示中心

该项目北侧为泾河大道,西侧为正阳大道。基地西北角150米处为新建成的静安荟奥莱公园(商业),西侧650米为崇文塔,北侧700 米为崇文中学和崇文佳苑小区。基于基地的情况,设计采用体块穿插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功能重新排布并将不同体块进行穿插。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做到形体足够具有昭示性,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流,成为区块内的新标杆。01 项目位置▲ 区位分析因该项目位于正阳大道东侧,十字交叉口的关键性节点位置,所以我们希望区别于传统售楼处建筑,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代表泾阳未来发展的地标式建筑,倡导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