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背景,分享不同类型的精彩案例,为大家提供借鉴与参考。
7个文化创意园区改造更新精选案例
01. 里弄夹缝中的多维空间|上海黑石M+
02. 上世纪历史建筑群保护更新|上海上生·新所
03. 回归山体公园|武汉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
04. 衔接铁轨下的生活|北京 iTOWN 文创小镇
05. 纺织仓库改造国际化潮流地标|北京首创·郎园Station
06. 废弃工业岛屿的重生|东莞鳒鱼洲文创园
07. 保有亲切感的距离感|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
01 上海黑石M+
平面图 Site Plan
在保留历史布局和整体背景的同时,利用新颖的设计呈现出恰当的比例,实现了上海过去和现在的统一。
项目概况
Project Statement
近百年高龄的黑石公寓及其公共空间迎来保护性修缮,本着尊重历史建筑原始格局及肌理的原则,采取适当规模、合理尺度手法对其进行更新。以上海原生植物打造出里弄夹缝中的多维空间景观界面,实现新老建筑与社群文化的共生。
本次更新超越了简单改造,颇具实验意味,通过对建筑立面、墙体、边角灰空间的美化、利用,拓展出更多可能性;本次微更新更像是一次契机,狭窄空间被演绎成为新、旧对话的基础。历史传承与时代理念在此有机融合,共同谱写出充满活力与艺术气息的新公共空间,重塑有温度的社群生活。
场地背景
Site History
黑石公寓建于1924年,曾被誉为“中国最好公寓”。身处法租界,与上海交响乐团隔街相望。凭借其宏大规模、精巧设计以及丰厚历史积淀,黑石公寓成为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的经典之作。
历史照片 History Image | 图片来源 Photo Credit: 上海图书馆 The Shanghai Library
时代变迁,如今的黑石公寓内部和外部都显得有些破败。公寓底楼近年以城市文化客厅身份对公众开放,二至六楼为居住及办公空间。
改造前 Before | 照片 Photo Credit: Lab D+H
设计策略
Design Strategies
设计概念 Design concept
该建筑独特的历史创造了许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实现新与旧的“统一”的目标至关重要:如何在狭窄街巷中开展景观规划,营造更多绿化空间?如何在修缮更新老旧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雨水承载能力?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原有建筑历史记忆与文化特质?老居民与新访客在互动中会建立起怎样的社群关系?这些皆成为本次实践任务着重思考、解决的问题。
随着其周边街区整体改造的实施,历经岁月沧桑的公寓终于迎来新生机,本次更新旨在围绕黑石公寓,创建以音乐为主题的黑石M+园区。
街巷空间的景观设计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Narrow alleyways
景观设计格局上,尊重地块历史风貌及原始肌理,一方面对建筑立面、墙体、边角灰空间等进行改善和更新;另一方面在保留原生植物基础上介入新植物,于狭窄街巷中创造出和谐生态空间。
修缮旧设施,保留场所归属感、认同感;又巧妙运用隔离墙、石材肌理等作为全新景观线索,再加入落水、音乐喷泉、柔和铺装及灯光照明,让全新设计语言与老建筑和谐对话,二者各具特色的同时又相得益彰。
精心挑选的植物被恰当地布置,在狭窄的巷道中营造出和谐之感。将石材纹理的隔断作为墙面,带来全新的观感。落水、音乐喷泉、柔和的铺装和适当的照明成为整个优雅氛围的点睛之笔。
通过艺术与自然相融的手法,令不同元素之间形成全新序列组合,石墙花园、树影花园和榉树花园不仅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更成为提升城市社交活力的功能空间。全新黑石M+融合了不同业态,集艺术表演、休憩于一身,白天商业化,夜晚社区化,开放共享的气氛令其成为居民、游客的互动新平台。
(点击查看夜间照片)
交响乐之墙
The Wall of Symphony
交响乐之墙,以音乐为灵感,深色石砖为元素,创造如交响乐般灵动独特的入口艺术景墙,与黑石公寓产生新旧对话。新老石材、绿化、灯砖等元素被艺术化地整合统一。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新旧石块、植物、水景结合到了极致。同时,这也是随着光线变化的空间。
以grasshopper算法对在rhino模型中的曲面进行细分、模块化规整、标号、算量,结合section tool(rhino插件),导出55张分层平面图并进行批量标注,辅助以设计师的多次现场指导,确保了钢结构、灯光、绿化、水景、墙体砌筑等多专业配合的施工现场得以顺利展开,并以不足三个月的时间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景墙主体的施工工作。
景墙生成 Generation of the Wall
景墙的施工过程 Construction Process
更生态的社区
Ecological Strategies
生态社区的营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案中雨水花园体系的加入,为老社区带去生态型雨水利用的可能性,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生态滞留渗滤设施,不但改善了该地块雨水承载能力,更对可持续、低维护景观及美化环境起到关键作用。
雨水花园 Rainwater Garden
植物景观方面,保留现场广玉兰,老香樟鸡爪槭等全部乔木的前提下,将原生植物有机结合至新设计方案。根据生态适宜性原则,又加入本土银杏和毛竹等,不但满足了景观效果,还维护了场所固有生态环境健康。
此外,大量花境系统被融入老树下的树影花园;六棵独特造型的榉树围合出天然花园;垂直绿化墙合理利用了现有空间。本次景观更新将保护生态与美学需求相结合,提升宜居性又营造出四季绿色生机,一举两得。
恢复历史空间节点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Nodes
新设计回应了上海历史建筑街巷的空间叙事。在狭窄街巷里弄中创造出新的公共空间,缝合不同人群全天候需求。老建筑的文化历史记忆被留存、唤醒,并以全新姿态绽放艺术文化个性,成为一个独具人文风貌、时时触动人心的存在。
开篇语: 作为这个项目景观设计参与者,建设全程的目击者,来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上海·上生新所·旧城改造项目的故事。在此特别鸣谢上海万科、OMA、WEST-8、BPI、上海华东设计院及艺术家们在设计过程中的通力协作。
世人喜新,所以设计师是被喜,因为有“新”。
设计师喜旧,所以执念于有历史遗迹,因为“焕旧如新”。
改革开放的30年,仿佛一个灌满油的马达,高速运转下,经过设计师的手造就了一座座新城;但当踏入2016年的时候,我们开始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一线城市已经步入了土地存量时代,旧城的改造是景观设计行业未来30年的一条重要的业务线,回避即是放弃。
A
寻找前世定今生
上生新所所在地块内有3栋历史建筑,原项目称作哥伦比亚生活圈(Columbia Circle),是当时外籍侨民运动、休闲、娱乐以及聚会的主要高档场所,是普通平民只能经过仰望之地。而对中国近代建筑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又在此地留下了一栋具有三十四年代殖民装饰风格的别墅。因为别墅的主人曾是孙科先生,又为它的身上烙印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者徽记。
哥伦比亚总会&孙科别墅在旧上海区位图
孙科别墅旧貌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美国海军俱乐部全貌
今时它依然位于上海最中心繁华区域,1公里内辐射上海市区文化、教育、绿地、办公聚集区。打开尘封了70年的大门,除了3栋历史建筑,还有15栋工业改造建筑,陈旧阴郁,墙体斑驳,破坏性的修缮痕迹,随意搭接临时建筑,只有植物和猫在这里得到了不被打扰的休憩。
上生所项目所在上海区位图
未改建前现场照片合辑一
未改建前现场照片合辑二
B
旧改项目的痛点
B-1 上生所的建筑风格其实涵盖了上个世纪各个年代,风格是错乱的。业主聘请了全球最擅长设计和改造的著名建筑事务所OMA通过研究解读了每个场所的特质。设计师运用蒙德里安风格进行网格布局,景观设计在此变成一张大的棋盘,需要有足够协调稳妥性托起全部建筑形态的故事逻辑。
OMA 提供概念图
B-2 作为一个拥有4.9万平米的大商业综合体而言,项目地块并不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衔接市政主干道延安西路的口子很狭窄,东西两侧的都是老旧建筑;西侧番禺路口是原来孙科别墅的入口,也隐蔽而含蓄;西侧安西路为规划路;南侧牛桥路穿越老旧居民区;人从哪里来?
OMA 提供总平面
B-3现场资源的利用
地块内的植物郁郁葱葱,从设计开始就明确要最大的保护利用。项目未开工前,已经实地人工测绘明确495株苗木,并将每棵树的坐标落于图纸上。在建筑外墙翻新时候如何保护植被?在道路和管线开挖时候如何避让植被?最让设计师头疼的竟然发现每棵树的土球的标高高差悬殊。有时低于道路几十公分,存在被淹死可能,有时高于道路几十公分,横空出世。
现场植被测绘资料集
主要乔木及灌木分布图
加上现场每栋建筑的现状入口标高,决定了室外道路的竖向设计,排水设计和铺装设计。在建造过程中也发生了三次反复标高测绘,因为对于商业建筑而言,室内装修风格都会影响标高,而它和室外本就一线之隔。对于地势低洼,管线老化,雨水充沛的上海老城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改造,竖向排水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C
商业综合体空间
C-1最繁华的市政界面的导入口
曾有过多稿关于“绿轴”方案讨论,有风雨连廊,有水幕景观等,执念于只有5m多的城市界面开口,如何通过景观手法把人吸引进来。最终落地的设计是纯粹的,摒弃了所有的复杂方案设计初稿。白色的顶棚LOGO,白色的建筑,白色的雕塑,即使少量的标识广告牌也隐蔽于绿植墙上。人流因为在一堆市政界面的繁杂中被“纯粹”吸引,知道这里有故事开始的地方。
未改造前现场照片
设计稿平面位置图
改造后现场照片
C-2集会广场
红毯广场是本案中最大的一块场地,有60x35m,方案设计师对标了相近尺度的巴黎Stravinsky喷泉广场和意大利维罗纳delle Erbe广场,将它被定义为一个多功能的室外集会的中心,未来承载了娱乐演唱会,室外车展,夜市等各种活动举办的可能性。而平时,它只是一块安静美好的“地毯”,吸引顽童来踏水而歌。微微的2公分水面及繁复的地面石材拼花也是极大挑战了设计师和施工者的精湛技艺。
设计稿平面位置图
改造后现场照片
C-3交流空间
玉兰广场是本案核心区域,被四周建筑物围合,香樟,广玉兰,风扬树造型优美,绿荫如盖,是最理想的人与人近距离交流空间,所以仅保留大树,绿地改为铺装路面。但在施工图设计时发现四栋建筑之间有1m左右的高差变化,在确定好广场合理的竖向标高后,又发现局部的乔木土球高于场地标高。最终因地制宜,将大树筑起花池,又新增了可以偶憩的地方。
未改造前现场照片
设计稿平面位置图
改造后现场照片
D
商业项目是细节控
D-1修旧如旧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调阅查找了大量的建筑史料,把档案馆和书局里能找到的当时黑白照片和现场一一对应。原来哥伦比亚俱乐部的门头立柱下有个基座因为沉降埋入地下;原来哥伦比亚俱乐部的南广场的花池是有侧收口石;原来孙科别墅水景中有雕塑,还有吐水......如同梁思成先生说的,我们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指导我们保护人类智慧的结晶。恢复建筑历史的旧貌,做抢救性的修复,不让新一轮商业建设破坏历史也是城市旧改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核心指导思想。
多专业工程师在现场照片
海外设计师现场勘查
按历史资料被恢复旧貌的哥伦比亚总会室外平台
施工单位提供材料样板 石材拼花做样板
改造后现场照片
D-2铺装设计
建筑的形式是多样的,什么样的颜色能成为一个棋盘的底色。最佳的方案肯定是绿色的草地,具有一切最大的包容性,但是作为商业项目,它是不适合的。暖色的,柔和包容;深灰色,中性低调;黑色,作为收边能协调各种色彩过渡,清晰硬朗。施工准备的阶段,翻了全国各地这三种颜色的矿石样板,经过对比后封样,开始做地面拼花样板,可以通过这个讨论实际的接缝比例,衔接弧度,做到质量产品控制做在施工前期。
“建筑的基座铺装区”概念的提出。因为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不落在,大石板路遇到这些线条都会被切碎,而且现场大量切割会造成精细度不够,工期受影响。“建筑的基座铺装区”内就转换了铺装材料,用100x100的小弹石在建筑底下加了个“杯垫”,精致而不失稳重,整体铺装严谨,呼应了建筑的蒙德里安风格进行网格布局规划理念。
原铺装方案 调整铺装方案
D-3旧改项目困难重重的就是竖向和排水问题
首先要准确测绘每个建筑入口标高,然后再测绘每棵树的土球标高。当拿到场地测绘资料的时候,发现本案内场地标高低于市政道路标高,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因为建筑整体沉降,已经往地下下沉50公分,并且每栋建筑的底层标高不一样。不同于新建项目的大开挖,旧改工程能做的是最少的破坏基础路面,精确到一个各处都能平衡的标高值,然后确定雨水收集形式是线排还是点排,就近接入雨水井。但必须确保的只有一个问题,对于商业项目来说,地面无积水,暴雨不进水是必须达到的设计要求。
现场收水井 收水线性沟
D-4细节和情怀
上生新所作为一个“文创”商业中心,区别于商场和写字楼的千篇一律,而需要将人文和情怀作为设计语言。这种设计符号融合了历史,精神,文化,精致的生活主张,一个地漏,一个窨井盖,一块铺地地雕,都会引起游客伫足。历史是旧的,但是室外的标识和布品,运用了黑色和不锈钢,现代感十足,但是又沉稳庄重,和整体环境效果即统一,又别具一格。
人文的力量不是奇怪形态造型夸张的设计产品与昂贵材料的堆积所能展现的。在上生所里,很多的故事和艺术爬上了老旧的围墙,黑白色的历史融入了新的时代的色彩。上海的旧城越来越和曾经拜访过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走上了相同的着力于保护开发的城市发展轨迹。
E
改造后现场照片
结语
最欣赏的照片,因为这座破旧的二层小楼经过改建迎来了稻城书店,我们看到了阳光下它的新色彩,也会有更多的人走进这种书屋,通过学习的力量来改变这个城市和每个人的生活。
这里是上海城西,里面蕴藏了很多往事。设计师通过纸笔拂去了历史的灰尘,赋予了空间新的生命。在未来更多的日子里,相信在其他很多城市中心,也有很多蒙尘瑰宝需要我们细心整理发掘。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上生新所
开发商:万科集团
项目地址:上海延安西路1262号
建筑方案:OMA
建筑后期:上海华东设计院
景观方案:WEST-8
景观深化及落地:LANDAU朗道国际设计
灯光设计:BPI
03 武汉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
在地性的设计思维
以打造深刻记忆景观为目的
专注于探寻场地本身的故事
倾听历史的声音
用新的设计手法,唤醒它
遇见旧记忆,再现新时光
BACKGROUND
背 景
01. 电建旧厂 | 社会主义工业基地
△ 电建一公司旧址
△ 厂房内部照片
02. 小龟山 | 破碎生长的山体公园
△ 山体缓坡
这是一个充满故事、也充满矛盾的地方,每一个场景都像是在讲述着曾经的热火朝天和如今的孤独落寞。 作为未来的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我们需要为它找到重新“活”的方向。
金融主题: 结合场地区位条件,定位金融文化公园,将武汉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以艺术的形式呈现金融文化的特性。
历史文脉: 对原有厂区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利用原有厂区内遗留下的老工业设施、设备等展现历史变迁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遗留的老工业设施
场地高差: 场地内最低点标高22.3M,场地内最高点标高43.8M,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21.5M,高差问题的解决是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展现景观设计魅力的最好机遇。
△ 区位 · 定位
△ 空间推导
△草图
△总图
CHAPTER 01 活力的回归
△空间策略
△ 改造前实景
△ 建设中:重整场地,刷上红漆
△ 改造后:变身为醒目的复古艺术装置
阳光下,光影婆娑,穿过红砖厂房,来到龙门秀场,开敞的草坪区上曾经褪色老旧的龙门吊,重新刷上了鲜艳的红色,屹立着,成为场地独具个性的艺术品,张扬,充满故事性。工业气息鲜明,展现园区独一无二的时光记忆。
龙门吊,不管是尺度还是造型,都是公园的视觉焦点。
△ 建设中:从厂房一角回望龙门吊
“金融之眼”空中栈道 以螺旋构架形态与方正的建筑形成对比,回应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空间秩序。盘旋而上的栈道,以循环上升之态,创造立体的景观氛围,营造一种向心力与凝聚力,并植入金融文化图腾,与欣欣向荣的林木共同见证新的生长力量。站在高处,穿过树梢,远眺开阔的草坪区域。
△ 建设中:龙门吊与螺旋栈道架构
△ 园区秋景
CHAPTER 02 自然的回归
△ 改造前实景
小龟山森林公园,是这个项目的生态之心。 由于厂区建设,山体支离破碎,坡坎交错,最大高差有21.5米,小龟山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我们认为,这座山,恰恰是这个场地最原始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山回归。
深入场地,设计师们努力寻找、拼凑着山体的碎片,致力让小龟山回归。设计还原山体坡地,打造不同高差的公园绿地,阳光草坪、富氧林荫与办公园区衔接在一起,让人们得以再次拥抱小龟山。
△ 改造后:还原山体坡度,重建公园绿地
△ 静谧的办公花园
△ 原场地高差与边坡挡土墙
△ 星空艺术绘画,赋予墙体活力
夕阳西下,股市金牛闲散地站立在草坡上,遥望着远处繁忙的金融街。 自然之风迎面而来,这是山的回归,也是生活的回归。
△ 改造前园路
林荫金融街道延伸在浓密的绿色中,一路遇见复古的红砖厂房、现代的设施装置;穿行其中,仿佛乘上了一列时光列车,不经意间感受新旧交替的和谐、生活意趣的温暖。
The forested financial street stretches in the dense greenery, encountering vintage red brick factory buildings and modern facilities and installations along the way; walking through it is like riding a time train, inadvertently feeling the harmony of the old and the new, and the temperature of life's interest.
CHAPTER 03 记忆的回归
△改造前实景
设计采用锈铁LOGO雕塑墙,再现场地原有的工业元素,以敞开的八字形布置,形成视线上的引导,高大的LOGO墙既有效遮蔽了红线外混杂的空间,又和保留的红砖墙建筑形成很好的呼应。将人流自然 地 导向“文化广场”。
△ 金融牛雕塑
△建设中
△旧铁轨改造的金融轨道
金融轨道,从入口广场延伸,引导着人流。延续铁轨的形式,通过金属板 印 刻的金融历史事件,如同沿着时间的长河漫步,从旧时光走进新时代。
我们将现状遗留的工业机械构件保留下来,结合布置在景观之中,通过艺术的再创造,构建带有重工业印记的雕塑装置。使之成为这里独特的风景线,属于历史,却经艺术之手,连接现代,保留着曾经的记忆,又重焕青春的容颜。
△工业机械的保留
开 发 商:南国置业
地 点:湖北武汉
景观设计:metrostudio 迈丘设计 项目3组
建筑设计:水石设计
景观设计面积:69071 ㎡
设计时间:2018
开放时间:2020
摄 影:HOLI河狸景观摄影,林绿
04 北京 iTOWN 文创小镇
05 北京首创·郎园Station
作为北京纺织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位于东五环内,由北京纺织仓库改造而来的首创郎园Station成为又一“网红打卡地”。
目前,郎园Station一期项目已有近150家租户入驻。今年包括中央车站文化中心在内的二期项目也将完工,预计年底开放。昔日的工业园区,正变身又一处国际文化消费新地标。
首创?郎园Station,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半截塔路53号,所在的使馆区文化购物商圈是继CBD、三里屯商圈之后朝阳区重点打造的又一国际化商圈。秉承“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区域发展理念,融合文化与商业,以滨水为特色,以文化为底色,以体验式消费为目标,定位滨水生态型文化消费小镇,打造集国际交往、文化体验、创意办公、夜间消费、生活休闲等于一体的7×24H城市复合空间。
项目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占地13.5万平米,拥有30栋建于70、80年代的老库房及2.23公里产权铁路。北临坝河,南临亮马河,坐拥3200亩将府公园;周边3公里内云集燕莎、丽都、798商圈、50万人群高端国际社区,商业、艺术、生活氛围成熟,涉外资源丰厚,聚合国际化人群,国际交往氛围浓郁,是北京稀缺的生态国际型文化产业园区。
Chapter 1
/
50多岁老仓库变身文创园
处于“城市森林”中的首创郎园Station将自然与文化、商业实现了融合,外观酷似加油站的美式汉堡店、现代摩洛哥风的咖啡店、南法风情的花园买手店、拥有超长管道滑梯的儿童成长乐园。
由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担纲设计,秉承“无边界,共生进化”的改造理念,打造“两横两纵”规划布局:8000㎡中央站台文化消费广场,坝河畔国际美食港,中轴创意艺术商街,森林创意步行西街,打造一站式文化消费体验目的地!滨水特色、大尺度绿化、成熟的产业和文化基础,低密度、高绿化、高挑空、灵活组合、创意分割的类独栋办公及商业产品。
在园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尊重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以“新旧共生”的改造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库区空间气质,保留原有站台、库房的红砖墙、山形屋脊、水泥饰面等工业符号和文化记忆,以两横两纵的空间结构驱动库区转型的发展;
通过重塑空间脉络,结合首创郎园的文化运营模式,植入新的文化基因属性,打造创新产业的“鱼塘生态”,让工业遗产变身文化富矿,实现产业升级,为工业建筑改造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和样本。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Chapter 2
/
孵化新品牌激活消费潜力
以公共文化休闲中心、复合式剧场、城市书房、图书馆、创新办公、综合文化IP场景体验、设计师聚落、体育文化、青少年教育、设计师酒店等业态为核心,辅以特色国际文化餐饮、文化消费等商业业态,形成业态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在运营后引入丰富高端文化艺术活动,如时尚大秀、音乐演出、戏剧演出、电影展映、文学大师课等内容,将之打造成为具有鲜明铁轨和站台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
项目一期已于2019年底开放,二期将于2020年底开放,已引进腾讯视频、中国国家地理、壹同影业、万达传媒、灵河文化、鼎盛佳和、禹希国际、明星工作室等文娱影视机构,站酷、多夕建筑、apartment101等设计美学机构,暖亲Haxxy Beijing家庭成长乐园、魔尔酒店/公寓、Relife家居等复合服务空间, 9TANG、多思美味、ME&ME、Cyber Plants等格调餐饮。
目前已有近150家租户入驻,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随着消费潜力被激活,首创郎园Station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朝阳区首个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更多具有国际范儿的本土品牌正在这里孕育。
首创郎园Station将与颐堤港、将府公园联动,服务第四使馆区,以商圈升级带动全域消费升级,综合考量政策规划导向、产业升级趋势与消费升级需求三面要素,形成兼顾工作、生活的多元复合化功能体验;具备工作与文化休闲相融合的生态圈体系,承载城市、产业与文化三重功能的一站式城市复合空间,打造城市文化公园。
园区的更新既是建筑的更新、环境的更新,也是运营理念的更新、文化的更新,“在奔跑中调整姿态”,就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在持续进行着新陈代谢,保持良性发展,为城市提供了一处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化地标,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让城市更加美好。
尊重文脉根源 保留场所记忆
东莞鳒鱼洲文创园景观改造项目
LANDSCAPE RENOVATION OF DONGGUAN JIANYUZHOU CULTURAL PARK
项目背景 BACKGROUND
鳒鱼洲文创园位于东莞东江江畔,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小岛,因其形状似鳒鱼鱼头而得名。因为鳒鱼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势,从改革开放开始,这里先后聚集了52家粮油和外贸企业,包括东莞第一个外贸货运码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早期的海关、水上派出所等等,鳒鱼洲奠定了东莞早期的工业和外贸基础,同样也是东莞走向世界的窗口。
■鳒鱼洲改造前
■鳒鱼洲现场植被
工业遗址保护 PRESERVATIONS
■现场保护建筑情况
空间规划 SPATIAL PLANNING
鳒鱼洲文创园的景观设计尊重现有遗留工业区街道脉络和绿化资源,制定了“最大现状保护现场植物、综合翻新利用公共空间、重新置用部分小构筑物”的景观策略。我们梳理了整个场地的脉络,确立了东西向的鳒鱼洲文化轴为最主要的人行轴线,另外规划了三条南北向的长廊:展览长廊、庆典长廊、林荫长廊。根据建筑特点,划分了三个街区,分别是慢街区(展览/观演)、高街区(酒店/商业)、和艺术街区(办公/创意)以及大烟囱广场、筒仓广场、水塔广场等几片特色聚会空间,另外滨河区增设了漫步道和跑道,把美食广场、码头、生态湿地、婚礼草坪等空间串联起来。
■景观总平面
■轴线与街区规划
文化轴线 CULTURAL AXIS
鳒鱼洲文化轴使用回收混凝土、碎玻璃等为骨料,做出具有工业记忆的水磨石效果,嵌入记录鳒鱼洲大事记的几十块耐候钢板,游人可以在这里段时间的读懂鳒鱼洲的历史变迁。
■物料选择
■保留历史厂门
■文化中轴线
艺术街区 ART STREET
艺术街区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区域,以重点构筑物和大乔木为中心发散出同心圆铺装系统,用大量的回收红砖和少量的火山石铺砌而成。筒仓广场前使用红砖和瓦片等材料铺砌大型的JIANYUZHOU拼音图案,成为鸟瞰园区的一个亮点。
植物设计 PLANTING DESIGN
■改造前后对比
■现场乔木保护
■现场乔木保护
滨河区设计 RIVERFRONT AREA
■滨河区入口
■婚礼亭
■婚礼亭和草坪已经成为热门婚纱摄影场地
后记 SUM UP
07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
▼一期 改造后的中心区域 ?赵奕龙
▼改造前的厂区原貌 ?UAO
▼原两块比较大的空地 ?UAO
▼红砖铺筑的3m宽斜轴线 ?赵奕龙
▼三角形景墙 ?赵奕龙
▼ 原无边界水池方案平面图 ?UAO
?赵奕龙
▼红砖重新组合的花坛 ?赵奕龙
▼红砖重新组合的树池 ?赵奕龙
▼红砖铺地 ?赵奕龙
?赵奕龙
▼中心广场平面图 ?UAO
项目名称: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景观改造
项目位 置: 江岸区丹水池汉黄路32号, 武汉
主创设计师:李涛
参与设计师:胡炳盛、邹月琴、童亭、孔繁一、董昊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业主:武汉市良友红坊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中文:李涛、陈舒婷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