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的大雁塔正名慈恩寺塔,一般都说是唐朝的建筑,然而在全国大协作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却找不到它;甚至在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的著作--《中国古建筑大系》的“佛教建筑”分卷里也只字未提。这是因为学术界知道此塔经过明代大修,已经不是唐代的样式了,而又说不清楚原委的缘故。至今仍伫立在那里的这座历史伟构,讲“建筑史”、“佛教建筑”的著作却不予谈论,而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唐代的大雁塔到底是什么样子?长期以来成为困扰建筑史学界的一个谜。
唐慈恩寺的所谓“大雁塔”,真的成为永远不可知的千古疑案了吗?我想或许不是。根据文献的线索,还有即便经过修改但仍健在的实物,侦破这个疑案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在我已破解的案例中,不乏挑战性的难题,恐怕都是自古学者们无由问津的千古之谜,诸如:“黄帝时明堂(昆仑)”、日本的原始神社、“黄帝合宫”、“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西汉南越王宫苑殿堂等。慈恩寺塔也可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它是我长期思考企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破解大雁塔的线索已经掌握,只待调查取证。两年前,我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关键材料,使我破解慈恩寺大雁塔原状的尝试成为可能。
一、慈恩寺大雁塔初创形制探索
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进昌坊,这座寺院是当时长安城中有名的法相宗道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为其已故母亲文德皇后所建,题名“大慈恩寺”。寺院最盛期有10余院,房屋1897间。当时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设九部乐,以隆重的仪式迎接玄奘入住慈恩寺。高宗即位后,玄奘奏请朝廷批准,按照他从印度带回来的石造大塔的图样,在都城长安大慈恩寺内主轴线南端的“端门之阳造石浮屠”。建筑防火,可以永葆他带回的珍贵原版梵文经卷和佛像安全地储藏和供奉①。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准奏建造,但地点改在慈恩寺西院。为了节省费用,改用砖表土心(推测为土壑砌体)。玄奘法师按照印度塔式亲自设计、督造建成的大雁塔,“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②。宋人记载唐慈恩寺塔,“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做西域窣堵坡制度”③,当以前说“一百八十尺”为准。这是慈恩寺塔的初创,其具体形制如何,有线索可考。
首先,玄奘当年造塔的蓝本是可知的。所谓“窣堵坡”,即梵文stupa的音译,实际上它是专指埋藏佛舍利、佛骨的建筑,是陵墓的意思,它与另类高塔式礼佛庙堂建筑不同。中国古代,人们分辨不清楚,有时用“窣堵坡”泛指佛塔。玄奘当年造塔所本的印度石造“窣堵坡”高塔,不是一般等闲的佛塔,而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那就是在当时印度最为推崇的、建于佛陀(布达)得道圣地的高塔---佛陀伽耶(布达伽雅)精舍,汉文意译为“正觉塔”或“大觉塔”。这座所谓“塔”,是塔式殿堂,即高层建筑形式的佛殿。所谓“精舍”,是当时玄奘对梵文的意译,和后来所译的“宝殿”含义基本相同。所谓“佛陀伽耶精舍”,也就是“大雄(佛陀)宝殿”。现存佛陀伽耶精舍是经过19世纪重修改造过的,并非原状。要对比慈恩寺塔与佛陀伽耶精舍,首先要认证佛陀伽耶精舍原来的样子---它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知道玄奘建塔之所本,再考订现存慈恩寺塔还保存有多少当年的东西,这样就可对比研究了。
慈恩寺塔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大修,层高屡次增减,这些都只是顶部或上部少数几层的改动,即使外壁有劈裂而包砖,其方锥塔体收分并没有变化。对于此塔,从来没有推倒重建的翔实记录。这就是说,塔体现状庞大体量基本反映了当年的情况。有的著作认为“长安中(公元702年左右),拆除旧塔,更造新塔”④;还有的书说是“因倒塌而重加修建”⑤。其实文献所记长安年间的整修改建,是因塔上长小树和杂草,而“逐渐颓败”⑥,不一定是倒塌了。即使宋人所说的长安年间“拆建改造”,也不一定是“倒塌”和“拆除”。这由此塔至今还基本保持着类似佛陀伽耶精舍的体形,就可进一步得到证明(详后)。这里,先讨论大雁塔最初形制,然后再论证武则天时代改造的式样和五代整修后的式样。
让我们首先考察佛陀伽耶精舍的原状:公元5世纪,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在佛陀(释迦牟尼)得道的圣地---摩揭陀的佛陀伽耶,建造起一座高塔式佛堂---“精舍”,一般叫它“佛陀伽耶精舍”,作为礼拜佛陀的圣殿。19世纪维修时,对此圣殿大加改造,现在所能看到的佛陀伽耶精舍已经和原来的面貌完全不同了。佛陀伽耶精舍是玄奘当时得到的唯一可以模拟的高塔蓝本,因为在印度当时只有佛教圣地可以建造这样的高塔,其他地方所建的礼佛殿堂多采取源于犍陀罗的覆钵塔即窣堵坡形制。公元7世纪上半叶,玄奘到印度求取真经时,曾到过摩揭陀国的伽耶城(今比哈尔省伽雅县),城西南五六里有伽耶山(印度俗呼“灵山”),其东南有钵罗笈菩提山(意为“前正觉山”)。此山西南十四五里有佛陀得道的菩提树,佛陀伽耶精舍就在树东。玄奘亲眼目睹佛陀伽耶精舍这座高塔的原状,他在著作中记载:“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垒以青砖,涂以石灰;层完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或连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铜阿摩落迎果(亦谓宝瓶又称宝台)。”塔高一百六七十尺,按唐一尺=0.294米计算,折合47~50米。“下基面广二十余步”,即塔下部的台基每面宽度为二十多步。一步为六尺,二十步为35.28米。“二十余步”,如果是二十步多一点,而不是多很多,大概就是36米左右。都知道佛陀伽耶精舍是石塔,从玄奘的记载知道它的台基却是砖造的,而且用石灰抹面,完全是白色。“四壁镂作奇制”,可知塔身为方形,而且四面都有制作新奇的雕刻。“层盒皆有金像”,可知塔壁各层都雕刻有许多佛完,完中佛像是金色的。“上置金铜阿摩落迦果”,即塔顶设置金色的宝瓶台座。按玄奘的描写,佛陀伽耶精舍大体如此,再具体究竟是什么样子,还是很难想象。所幸的是,在印度巴特纳近郊库木拉哈尔出土了一块有些残缺的浮雕圆形石板,它是祭祀的供品。这个圆形石板上所雕刻的一座高塔,正是佛陀伽耶精舍。这样一来,久违了的佛陀伽耶精舍的真面目又重光于尘世了(图一)。以印度古代遗留下来的这块圆板状的浮雕供品,对照玄奘的描写,可以获得更为真实的印象。石板所刻的佛陀伽耶精舍的形象是五层,正与玄奘所造慈恩寺塔相同。尽管雕刻艺术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但从玄奘目睹的描写,可以知道它基本上反映了高塔的本来面貌。
图一 佛陀伽耶精舍
再看现存慈恩寺塔实物:现存七层的慈恩寺塔,本身高59.05米,包括台基总高度63.25米。塔的平面南北长25.35米,东西长度略有不同,南边长25.55米,北边长25.48米。现在由于塔的地基问题逐渐倾斜,西安市城建局对其进行严密监测,1963年10月25日测定,塔偏西北8°25’16’’,即偏西70.25厘米,偏北10.4厘米,斜距71厘米。
慈恩寺塔应是土壑(密度很大的湿土夯筑的风干砖)砌体,外包青砖。其结构实际上是一个逐层收缩的方形墩台,中间留有一个较小的空间,整体如同一个四壁极厚的方形大烟囱,具有很好的抗水平推力(风荷载与地震横波的推力)性能(图二)。塔心空间逐层铺设木楼板及木楼梯。楼层高度:首层为10.36米,二层7.37米,三层7.巧米,四层6.65米,五层6.7米,六层6.4米,七层5.2米(顶部厚度不计)。明代包砖后的外观现状,立面用倚柱分隔成为仿木构的楼阁式样,首层和二层每面为九间,三、四层为七间,五、六、七层为五间。首层正面当心间开券门,以上每层、每面的当心间有券窗。柱间砌砖隐出阑额、柱头栌斗。每层以叠涩出檐划分,檐下砌出菱角牙子。塔顶叠置宝瓶、葫芦作为全塔的结束(图三)。
图二 大雁塔
图三 明代大修后 的大雁塔 (现状 )
武则天重修慈恩寺塔,加高为十层,这恐怕是唐代最后一次大修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的战争破坏,晚唐时期的大雁塔只剩下七层。岑参登大雁塔曾赋诗,有“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的诗句可以证明。公元931~933年,即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又曾有过修缮。明代又包砖大修,一直维持七层的高度,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情况。
对比佛陀伽耶精舍,认知慈恩寺大雁塔原状:佛陀伽耶精舍与大雁塔两者的基本轮廓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方锥体,但显然现在的大雁塔要比佛陀伽耶精舍肥胖得多。据记载,玄奘建慈恩寺浮屠“一百八十尺”,按唐尺合42.52米。经过武则天大修时改建,改为中国式样即去掉塔壁的佛完,只能是通体包砖。后来明代又有很厚的包砖,塔体更加肥胖。减去后来的所有包砖,再去掉上面的两层,降低为五层,则立面所见的梯形应该就接近当年佛陀伽耶精舍塔体梯形立面的高宽比例了(图四)。
图四 不同时期大雁塔剖面 比较 图
石圆盘浮雕所示佛陀伽耶精舍的塔体,首层中间有一个夸大了的大券门(目的在于表现内部供有佛像),实际上券门不会如此大的。以上四层的中间,也都各开有券洞窗。难得的是,大雁塔在历史上几经修改,至今仍然还保留着这一基本形制。至于塔体以宽阔的横线划分各层以及壁面隐出倚柱划分开间,这又是两者的共同之处。现在所见大雁塔划分各层的横线,是采取中国惯用的叠涩手法,推测初创时每层之间的横线应是按照佛陀伽耶精舍上刻有图案的宽带式样。一直保留至今的这些基本的共同点,就已表明大雁塔与佛陀伽耶精舍的模仿关系。现在大雁塔与佛陀伽耶精舍不同的是素平墙面。当年初创时的大雁塔,应该也是按照佛陀伽耶精舍有通体佛完装饰的。大约在武则天时代包砖大修时简化了壁面装饰,去掉了塔壁各间里的佛龛(详后)。明朝再一次包砖,由于立面加宽了许多,可能是这一次增加了壁面的倚柱数量,也就是增加了开间,减小了每间的壁面,使它不至于显得平淡。
鉴于已可证明的这些基本共同点,加塔顶处理,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慈恩寺塔是佛陀伽耶精舍的忠实仿造。即慈恩寺塔初建时,一如佛陀伽耶精舍,塔顶为平台,中央设置一个较为高大的覆钵塔,四角各设一个小型的覆钵塔,形成仿佛“金刚宝座”的构图(图五)。
图五 大雁塔初创形制
关于塔的高度可以有个推测,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所建的大雁塔并非按照佛陀伽耶精舍的“百六七十尺”,而是有“一百八十尺”高(玄奘向朝廷申请时,甚至想建“三十丈”高)。估计历次维修与加固、加高或降低的改造,楼层高度是不会变动的。现在七层塔体本身,不计塔顶的高度为49.83米,推测五层以下是初创原物,去掉后加的六、七两层的高度,即去掉6.4米和5.2米,计11.6米,则五层塔高为38.23米。按照圆盘雕刻所示的佛陀伽耶精舍比例,原来顶上的覆钵塔的高度可能有10米多。这样,再加上台基高4.2米,则原来塔高从地面算起,约为53米,与“一百八十尺”,即52.92米的记载可以说正相符合。
二、武周时期的慈恩寺大雁塔
《长安志》记载玄奘所造的慈恩寺塔,“……后,浮屠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败。长安中(公元701~704年)更拆改,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看来,此塔长出小树、杂草,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胀裂了塔身,因而有长安年间的拆改大修。这次改建,从工程方面考虑,特别是层数增高一倍,应该是通体加固的。这就是说,此塔外壁从下到上包了一层砖,因而才有可能改变了外观,“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依东夏刹表旧式”,是很关键的一句话,即改变为中国所熟悉的、早已汉化了的式样。此话不但证明了原来玄奘所建的大雁塔是洋味十足的印度式样,同时说明武周改建后的样式不再有通体的佛完装饰。塔体可能还是保存初建时各层用倚柱分为五间,当心间开券窗,其余为素平壁面的样式。塔改为十层后,顶部已经很窄小,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样子安置五座覆钵塔,应是采取已经中国化了的金属塔刹或宝顶作为结束。按武氏当时把塔增至十层的膨胀、张扬的思想,塔顶似乎应该按照原来覆钵塔刹的意义树立富有表现力的高高树起的金属相轮刹杆(图六)。
图六 武则天时大雁塔
武则天崇信佛教,即位后多有重大佛事活动。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对慈恩寺浮屠的改造就是其中之一。这次是因为塔体长树、草,有崩裂而动工大修的,应是保存塔体平面尺寸和收分斜度不变,将已坍塌败坏甚至塌落的顶部五座覆钵塔,也许还连同最高处一两层的损坏部分拆除重建,就势增高,改为十层。唐朝佛塔已形成阳性的奇数层高的惯例,而武则天采取弘扬阴性的偶数十层,在当时是一个打破常规的举措。她的叛逆性格有诸多方面的表现。在宫城中轴线前方兴建的大朝前殿,就是本着“自我自作古”的原则,采用特异的高楼式明堂---万象神宫。其顶冠九龙拱卫梳金宝凤,显然也在张扬她篡夺了男性皇帝的至尊地位。“人类童年”时期的上古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里受到尊重的女性地位,是本能驱动自然形成的,她们肩负孕育氏族发展的使命而不是社会的统治者。在早已进入男性统治的封建社会时期,武则天能够破天荒地成为女性统治者—天子,其叛逆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三、晚唐和五代时期的大雁塔
武周时期十层的大雁塔,后来经过战争的破坏,到晚唐时只剩下七层了。如果武周时是高高树起的塔刹,此时应已无存。当时应该有简单的维修,否则日久雨淋,这座土心的砖塔会倒塌的。这样来看,晚唐时大雁塔的顶端,由于国势衰微、经济不济,推测可能已是改为较为简单的宝瓶、火珠一类的宝顶了(图七)。
图七 晚唐大雁塔
五代时期的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一933年)又有修缮,应该是仍保持七层的式样。鉴于当时的经济能力,恐怕不会有太大的改动。
此塔保存到明代,由于年久失修,恐怕已经是满目疮痍了。因此这次大修才又有整体包砖之举。这次包砖,是按照武则天时已经中国化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平墙倚柱形式。如果按照原来每层五间的墙面划分,由于没有佛龛或窗口之类的点缀,会显得过于单调,所以采取了增加倚柱数量的手法。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大雁塔了。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作者:杨鸿勋
文章来源:文物建筑,2007年00期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知识点: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状探讨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1/25000的奇迹 它叫应县木塔自佛塔传入中国 千百年间 上万座各种形式的塔 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 至今还留有25000余座 而其中 木塔却因材料易损 仅有1座幸存 这个1/25000的奇迹 就叫做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 原名释迦塔 建于1056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