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资料库 \ 压杆设计 vs 拉杆设计 vs 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拉杆设计,分得清楚吗?

压杆设计 vs 拉杆设计 vs 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拉杆设计,分得清楚吗?

发布于:2022-11-18 09:35:18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资料库 [复制转发]
关于支撑设计,经常会有网友问到几个术语——压杆设计、拉杆设计,还有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拉杆设计,今天来聊聊。  

一、压杆设计
压杆设计是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最基本的支撑设计方式,受压支撑杆一般由稳定控制,稳定承载力即是其设计承载力。如果是交叉支撑,那么考虑变形协调,一对支撑斜杆的承载力就是压杆的2倍,受拉杆无法完全发挥其抗拉承载力。
显然,单斜杆支撑只能采用压杆设计,人字形支撑一般也只能采用压杆设计(否则横梁做得巨大无比)。

二、拉杆设计
简单说,就是支撑长细比较大,只考虑拉杆起作用,忽略压杆的贡献,受压就考虑让它退出工作(实际是假定)。显然,一般只有交叉支撑才能这么设计。也就是在一个四边形支撑系统中,水平荷载方向变化,交叉杆总是一根在工作。显然,交叉支撑贡献的仅仅是一根拉杆的抗拉刚度和承载力,压杆的作用给忽略了。
顺便说一句,经常还有人会提到刚性支撑、柔性支撑,其实那是不规范的说法(教材和规范中只有刚性系杆、柔性系杆的术语),大致表达的意思相当于是“压杆设计的支撑”和“拉杆设计的支撑”。当然,柔性支撑一般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支撑真的很柔,比如圆钢支撑。  
问题来了:
1)拉杆设计时压杆屈曲并退出工作,结构会不会有很大的变形?这么设计能行吗?你觉得呢?(实际上讨论局部屈曲和屈曲后强度的时候也经常有人这么问,好像局部屈曲是结构失效状态似的)
2)拉杆设计其实是针对较柔支撑的一种假设和简化处理。拉杆设计的长细比有没有下限要求? 如果长细比不大并不算细柔的交叉支撑(比如长细比100),还可以按拉杆设计吗? 会对结构性能和设计结果带来什么影响? (比如 《抗规》 多高层钢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时,允许采用拉杆设计,但只规定了长细比限值180)  
3)拉杆设计的结果,支撑一般更细长,更经济。拉杆设计和压杆设计,怎么选择?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规范有什么要求?

三、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拉杆设计  
可能有人会说,“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拉杆设计”这个说法听着就很陌生,这是什么鬼?
所谓“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拉杆设计”,其实是部分考虑了压杆屈曲时提供的承载力贡献(有时也考虑部分刚度),将总内力卸载一部分给压杆,剩余部分,由拉杆承担。
先看《抗规》9.1.3和附录K.2。混凝土柱厂房柱间支撑长细比小于200时,认为拉杆和压杆是共同工作的,支撑水平承载力相当于拉杆承载力与压杆承载力乘以折减系数之和的水平分量。这个折减系数,《抗规》称之为“压杆卸载系数”。显然,压杆的刚度贡献采用了稳定系数,承载力则考虑了稳定系数和卸载系数(在稳定承载力基础上打折)。
考证一下会发现,《抗规》附录K关于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拉杆设计内容,从89版开始就一直存在,由来已久。
而2010版《抗规》9.2.10条对于钢结构厂房柱间支撑,还另外给了卸载系数,统一取值0.3,并说明依据美日资料导出,与附录K.2的卸载系数不同,适用于支撑杆长细比在60(考虑钢材等级修正)到200之间。
但实际设计中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用得不多,主要是设计时按拉杆设计操作方便,承载力一般也不差那么点。而且,这个计算方法并没有引入《抗规》多高层钢结构的支撑设计。但是,   《抗规》第8章   和《钢标》第17章 对于支撑压杆又另外规定了类似的压杆卸载系数,取值还各不相同。如:
1)《抗规》——支撑强度降低系数
2)《钢标》——受压支撑剩余承载力系数/   卸载系数
《钢标》17.2.4条文中叫 受压支撑剩余承载力系数,条文说明中又叫   受压支撑 卸载系数。
问题又来了:
1)《抗规》在厂房部分给出了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支撑计算方法,多高层钢结构抗震等级四级允许拉杆设计, 能否用 考虑压杆卸载影响的 方法设计?
2)关于支撑压杆承载力折减系数(强度降低系数、剩余承载力系数/卸载系数),光《抗规》就有三个卸载系数,《钢标》还有一个。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一样的吗?能否统一?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

41.19 万条内容 · 37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房屋结构安全鉴定有哪些检测内容

【导言】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通俗的说就是一栋建筑,从设计之初开始,就有设计哪些部分为承重结构,哪些是空间分割作用,哪些是装饰作用等等或是兼具这些功能,每一栋建筑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就是检测房屋结构是否能客户的使用要求!以框架结构为例,承重部分主要为柱、梁房屋安全鉴定就是要检测柱梁大小、混凝土强度是否能客户的居住、生产、改造规划!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