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巨大、形制独特。雄浑壮美的唐、五代、辽建筑,严谨端丽的宋金建筑,朴实豪放的元代建筑,精致典雅的明清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重要代表。而这些建筑的典型作品,在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美誉的山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科学的结构、优美的造型、严谨的布局和多彩的装饰,就如同是用独特的东方建筑语言谱成的土木华章,通过节奏和韵律展示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魅力。
唐代建筑正立面图
应县木塔剖面图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采用木质框架式结构。因为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和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至立柱,再由立柱传导至地面,从而形成一种结构复杂、工艺严格,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从我国最早的建筑出现至明清时期上下几千年间,尽管建筑的结构材料在不断地改进,但这种木质框架结构的传统始终保存,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建筑形式。墙在房屋的结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起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概括地描绘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式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满足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的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运用广泛的榫卯和斗拱技术是建筑匠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的建筑工艺技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榫卯是用凹凸方式连接构件的技术。榫,指榫头,木构件一端凸出的部分;卯指卯眼,木构件中凹进的部分。在工程中将需要连接的构件连接处制成榫头和卯眼,使之自然连接,不使用钉子,这种用榫卯连接的构件坚固自然,普遍用于建筑的构件组合中,形成富有弹性的结构框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这种技术了。
昂的杠杆作用
榫卯结构示意图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架技术,主要使用在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的结构中。斗拱主要由方形斗和弓形的拱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这种结构方式大约在周代时萌芽、唐宋时定型、明清时衰落。明清以前,斗拱在建筑中兼具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在结构 上是屋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用于传递梁架荷载,承托伸出的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和间接地传导到柱头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用在不同部位的斗拱形式有几十种之多。在封建社会中斗拱还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之一,其不同的层数代表着不同的等级,有着严格的区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梁直接放在了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装饰。
斗拱示意图
斗拱部分名称图
佛光寺东大殿结构图
向平面展开的建筑组群布局
如果说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布局是一首宏大的乐章,那么组成这种乐章的音符就是单体建筑。以汾阴后土祠为例,整个中国古建筑的单体建筑房屋以“间”为单位,四柱之间的空间围合成“间”,若干间组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主要建筑的周边布置,进而围合成一个庭院,由若干个庭院沿中轴线组合成一个建筑群。
北宋汾阴后土祠复原图
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采用均衡对称布局,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以太原崇善寺为例,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次要的建筑安排在纵轴线的两侧,建筑的序列向平面层开,以纵轴线为中心,前后呼应,左右对称。建筑平面通过纵横铺开的群体来显现深邃的哲理,主体建筑通过高大的台基、宏阔的体量以及华丽的装饰来显示其尊贵的地位。这种庭院式组群布局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同欧洲建筑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欧洲建筑,高大雄伟,一目了然。而中国古建筑,却如同一幅中国画的手卷,必须一段段展开,置身其中,从一所庭院走进另一所庭院,直到全部走完,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意味,领略到中国建筑艺术的魅力。
崇善寺总平面图(原图)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征的形式,与中国封建社会宗法与礼教制度密切相关。它的序列组织和布局便是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贵者居中,主高从低,轴线贯通,左右对称。使君臣、尊卑、长幼、主仆有明显的差别,无论宫殿、寺庙,还是官署、民宅都无例外。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布局的形式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之美观念的影响,强调建筑的个体之间的和谐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以突出群体的对称、协调、错落有序,创造出一种群体的和谐之美。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当时科学技术的结晶,而且是一门杰出的艺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对不同艺术造型的吸收,创造出独具民族韵味的建筑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建筑的屋顶除有遮风避雨的功能性作用外,还可以利用屋顶取得艺术性的效果。早在 3000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诗经·小雅》就对当时的屋顶作了这样的描述:“如 鸟斯革,如翚斯飞”,形容屋顶就像鸟展开翅膀,振翅欲飞的样子。如鸟翼一样展翅欲飞的屋顶,用柔和自然的曲线改变了方正框架的呆板,使房屋产生了动感和艺术性。至汉代时,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的屋顶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就基本上形成。
屋顶示意图
庑殿顶的基本造型特点是由前、后、左、右四面斜坡组成,屋顶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俗称“四面坡顶”“五脊顶”。这种造型的屋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西周的铜器、汉魏的石刻和石窟寺中都 有这种形象,现存实物则以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最早。在古代,这是 一种最高级的屋顶形式,只能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上。
歇山顶的造型特征是前后两面坡,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共九条脊,俗称“九脊顶”。屋顶正脊的左右设有博风板,装饰有悬鱼和惹草。这种形式的屋顶在汉代陶楼、北朝石窟和壁画中均有出现。现存最早的实物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多用于宫殿、庙宇中稍次要一些的建筑上。
悬山顶的造型特征是屋顶有前后两面坡,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左右屋檐伸出山墙之外,悬架在山墙上。这种屋顶形式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明器中,现存实物则以平顺龙门寺西配殿最早,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官署、寺庙及民居建筑中的屋顶形式。
硬山顶的造型特征是前后两面坡,屋顶上只有一条正脊,左右屋檐与山墙齐平,造型朴素简洁,在古代应用较为广泛,明清时期开始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中。
此外,还有四面、六面、八面坡的攒尖顶,弧线屋脊的卷棚顶,四边或六边形檐、中央为平顶的盝顶建筑。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的举折和屋面的起翘、出翘,使屋顶的翼角和檐口出现了优美的曲线,增加了建筑的动感。利用多种屋顶形式组合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具有各种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
屋面是古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屋顶的装饰主有筒瓦和板瓦两种。筒瓦檐端有瓦当,早期建筑上多饰有四灵(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卷草、夔龙等图案。汉以后都是圆形,南北朝至唐几乎都为莲瓣纹,宋以后则有牡丹、盘龙、兽面等。檐端板瓦设滴水,元代以前多为盆唇状,以后则变为下垂的叶瓣形,并模印有花纹。在房屋的正脊两端设鸱尾、兽头或吻。唐以前多用鸱尾,为内弯形的鱼尾状,并附有鳍;宋代鸱尾、兽头并用,但在鸱尾已出现吞脊龙首,并减去鳍;明清改鸱尾为吞脊吻,吻尾外弯,同时仍保留兽头。垂脊、斜脊端部,唐以前不设走兽,宋代开始有仙人、龙、凤、狮子、马等,明清大体沿用宋制,但更定型化;民间建筑的吻、兽花样极多,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屋脊在宋以前多用板瓦叠砌,正中设宝珠,称为瓦条脊;元以后改为定型化的空心脊筒子,并增加花饰;民间建筑则用砖、瓦垒砌,比较朴素。琉璃砖瓦的装饰手法和形式基本上和陶土砖瓦相似,艺术效果庄重典丽。
博物馆藏汉代瓦当
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北京皇家园林的构筑手法从地理气候上,北京属于“幽燕沙漠北地,风起,则沙尘涨天”。为了抵御沙尘,北京园林建筑的色彩大多比较厚重或浓烈,园墙多用虎皮石,屋宇之墙多为灰砖,柱刷红色油漆(廊柱为绿色),楣子红绿相间,梁枋上的彩画则较为艳丽,与江南园林粉墙黛瓦的素雅风格差异很大,因为惟有此种色彩才不易被沙尘所污染。 此外,北京冬季漫长,花木凋疏,景象肃杀,也只有采用厚重浓烈的建筑色彩才能弥补相对单调的景色,增添一些生气。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