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应县木塔牌匾研究

应县木塔牌匾研究

发布于:2022-11-06 16:44:0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1 概况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县城西北角、旧城东北部佛宫寺内。释迦塔始建于辽代,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楼阁式木结构塔之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


除木塔构架外,塔上最大的亮点是数量众多的牌匾。随着围绕释迦塔研究的不断深入,牌匾首先因其记载的内容和信息而引起建筑历史学家的关注,之后又扩展到对牌匾工艺、书法、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牌匾多位于醒目的位置,上书大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整体空间环境的点睛之笔。牌匾同时也是世人将信仰、理想、抱负和豪情等等诸多精神追求付诸表达的物质载体。牌匾的存在,不仅营造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景观风貌,也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


与现存其他古建筑的牌匾状况相比,释迦塔牌匾具有数量多,历时长,形式多样等特点。不仅记录了释迦塔的修建、维护、重修等历史,为确定建造年代、修缮历史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大量史料,也是古建筑牌匾形式演变的实证。


2 佛宫寺释迦塔牌匾本体特征分析


2.1 牌匾年代及来源


(1)牌匾年代


中国古代建筑中牌匾又叫匾额,应用广泛。牌匾发展历史悠久,现有研究公认其起源成型于汉代,成长与唐宋,盛行于明清。释迦塔上有记载可查的古代牌匾共52块,其中“足壮观瞻”、“同登极乐”、“漶漫”、“挂月”4块牌匾已遗失,现存内檐23块,外檐25块,基本保存完好。牌匾的题记时间,自金朝到民国,跨越了四个时代。现存48块牌匾中年代最早的是金明昌年间作成的“释迦塔”牌匾,其上记录了应县木塔的几次修缮,是全塔历史价值最突出的牌匾之一。据统计,释迦塔现状牌匾中以清代牌匾数量最多,尤其是康熙六十一年,知州章弘主持重修后,当地官员、各行代表曾纷纷赠匾,现存此时期牌匾20面,占总量的42%。


(2)牌匾来源


根据文献和匾文整理归纳的释迦塔牌匾来源,分为四类(图1)。最主要来源是当地的地方官员及考取功名者,最多的是知州、知事等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

图片

图 1 木塔上的牌匾


第二类立匾者为“督工”,即监工。督工在政府工程里是官职,在非政府工程中是一个岗位。释迦塔的修缮,多是由当地佛教信众或乡绅自发筹款组织的,因此督工很可能是当地百姓,立匾的初衷是为自己积累功德。


第三类立匾者为当地商户。清康熙六十一年,木塔进行大修,添置了很多牌匾,其中就有来自当地商户的,如油房行、缸房行、当铺行、布铺行、杂房碾房行等。这些人往往请当地书法好手题字,立匾。


第四类为修缮佛塔捐款的乡绅、善士(佛教信徒)。


(3)牌匾内容


古建筑牌匾最初的功能是为建筑署名,释迦塔第一块牌匾即为署名牌匾,其后的牌匾内容体现在宣扬佛法、赞颂空间形态、抒发抱负情怀等方面。佛宫寺是佛教塔寺,因礼佛而建,其后增塑佛像、重修佛寺,建筑群的原始功能是宣扬佛教信仰,这一功能伴随着建筑发展的全程。另一方面,唐代以后大乘佛教盛行,比起注重个人修行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更强调普度众生,这种宗教传统下,无论是官还是民,参与修建佛塔、为佛塔赠送匾额都被视作可以增加功德的事情。因此释迦塔牌匾的匾文中与弘扬佛法相关的约占半数。


释迦塔高近70米,高耸于低矮平缓的传统城市轮廓之上,雄视四方,在空间环境中占据绝对中心。因此赞颂木塔高耸的形态,表达由此而生的联想,是匾文的另一重点。从释迦塔牌匾的来源和内容可知,古人对于释迦塔的认识和赞颂集中在礼佛功能和高大空间形态方面,不同于现代遗产保护观念中的价值认知,古建筑牌匾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对于建筑价值的认识,也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提供了线索。


2.2 牌匾形式及色彩特征


(1)牌匾形式类型


中国古建筑及园林中的牌匾形式和分类方式多种多样,相比较而言,佛宫寺释迦塔上的牌匾类型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都是木制平面匾。牌匾的形式规格与题字人地位相关,如金明昌时期的“释迦塔”和明弘治年间的“翫海(玩海)”、“拱辰”、“挂月”(遗失)四块明前期牌匾为竖向的斗子匾。明代中期以后的横匾中,由帝王题字的“天下奇观”、“峻极神工”两块使用的是斗子匾,规格较高。清代以后,所有的牌匾统一为木制的平面匾(表1)。建筑材料和结构随时代发展演变,带来的檐下空间变化是牌匾形式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明代以前制砖技术不够成熟,房屋墙体多为土制,房屋需要深远的出檐来保证墙体不被雨水侵蚀,斗栱结构宏大,檐下空间高度较高,故而匾额多用竖匾。明代以后砖墙的使用逐渐普及,墙体的防水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苛刻,出檐减小,斗栱渐变为装饰构件,体量减小,檐下空间高度降低,只适于悬挂横匾。尽管释迦塔本身的斗栱高度和檐下空间并无不同,但牌匾成于不同时代,受制作当时的潮流影响,随时代发展逐步由横竖向匾均有变为全部都是横向匾。


表 1 牌匾类型

图片
图片


(2)牌匾色彩辨识度分析


佛宫寺释迦塔现存的牌匾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有白底黑字、红底黑字、蓝底金字、黄底黑字四种(图2)。运用现代视觉色彩的研究成果1)加以比较,发现释迦塔牌匾的配色均避开了难以辨认的色彩搭配,其中两个常用配色白底黑字和黄底黑字为易辨认色彩。还有一些牌匾运用金字,在色彩学中,金色反光性最强,具有强烈的引导视觉的作用。牌匾上鎏金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增强了牌匾对观者的吸引。古人在为牌匾配色的时候,虽未有成型的色彩学研究成果作为依据,但对配色的易辨识度方面有所考量,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配色模式。

图片

图 2 牌匾色彩统计


(3)牌匾尺度分析


经过大致测算,牌匾主要字体的平均高度大概在0.60米,宽度平均在0.47米左右。外檐牌匾长边平均2.73米,短边0.92米;内檐牌匾长边平均2.15米,短边0.82米。


根据测绘资料释迦塔内檐面阔平均为5.15米;外檐面阔平均为8.85米;内檐柱高平均约为3.0米;外檐柱高平均约为2.8米。释迦塔牌匾尺度与所悬挂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外檐牌匾的平均尺寸要大于内檐牌匾,内檐悬挂的小尺寸牌匾比外檐要多(图3)。

图片

木塔平面

图片

内檐牌匾尺寸示意图

图片

外檐牌匾尺寸示意图


图 3 木塔格局及牌匾尺寸示意图


3 释迦塔牌匾与建筑空间


3.1 释迦塔牌匾的位置分析


3.1.1 牌匾与建筑形式


释迦塔牌匾与玲珑的塔体相得益彰,檐下层层牌匾已成为释迦塔景观的一大特色。(图4)楼阁式塔的形式由“重楼”发展而来,每一层均具有组成单层殿堂的三个部分,即阶基(或平坐)、屋身和屋面。五层塔即把这三个部分重复五次2)。而牌匾最基本的悬挂位置之一就是殿堂建筑外檐下,释迦塔的形式,已确定了若干相似节奏的重现。分层来看,释迦塔规模宏大,八边形单边长度平均为8.845米,一层塔立面柱中—柱中宽度达30米,塔的各层立面都可视为一座单层殿堂,具备了符合传统视觉习惯的挂匾条件。释迦塔的形式,为其牌匾随年代不断增加,数量远超其他现存古建筑提供了基础。

图片

图 4 应县木塔南立面照片


3.1.2 释迦塔牌匾悬挂位置分析


综合分析牌匾的悬挂时间和位置可以发现,早期悬挂匾额优先选择外檐,悬挂方向首选南向,即悬挂牌匾时将释迦塔外檐正南方向认定为核心位置。释迦塔坐北朝南,南面为塔院的入口朝向、塔内佛像的正方向,观者能首先看到。早期牌匾悬挂位置的选择考虑了抢占视觉的焦点。在塔外檐的这一方向从一层到五层依次为:“万古观瞻”、“天柱地轴”、“正直”、“天宫高耸”、“释迦塔”、“天下奇观”、“金城”、“雁塔”、“峻极神工”。这些牌匾已经给观塔者留下了深刻的固有印象,让人在牌匾和木塔之间产生了联想,成为了建筑形象的一部分。另外,佛宫寺释迦塔虽为八边形平面,大部分牌匾的悬挂会优先选择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据现存牌匾归纳,选择顺序依次为南-北-东-西。(图5)

图片

图 5 牌匾悬挂方位图


3.2 释迦塔牌匾的空间视觉效果


3.2.1 外檐牌匾视角视距分析


在现代建筑学的视觉分析中,为了更好地量化观察建筑时的距离和人眼成像的角度,常用的指标有视角和视距。视角是识别对象或细节对观察点所形成的张角,有水平向和垂直向之分。视距是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时,视角与视觉变形相关,视距与观察的清晰度相关。


根据现代建筑理论中的视觉体验标准,理想的垂直视角是27°~45°之间,这时物体既不容易产生视觉变形,又适于观看细节3)。古人悬挂牌匾时,倾斜的角度通常是在30°~45°之间,因此垂直视角在30°~45°之间能使视线尽可能垂直于匾心。这一角度与现代研究得出的理想垂直视角相符,在此范围内观赏者抬头仰望时能清晰地欣赏到书法家和匠人高超的技艺。(图6)

图片

图 6 视距垂直视角关系示意图


通常来讲,视点高度为1.6米,所观察的物象高度减去视点高度即为物象在视平线以上高度,这里称为H,视距称为D,那么当垂直视角约为27°时,视距D=2H,当垂直视角为45°时,视距D=H。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能较为清晰完整地观赏牌匾,笔者称其为最佳的视距范围。根据现有牌匾悬挂的位置高度计算的最佳视距范围,结合释迦塔塔院的布局,可分析各层外檐牌匾与院落空间序列的对应关系。(表2)


表 2 释迦塔最佳视距分析表

图片


观者从外界进入释迦塔塔院再进入塔的行进过程中,观赏到的牌匾和观赏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在进入塔院之前,观者可以远远看到第五层牌匾。通过山门进入塔院内部,站在山门后檐柱中线上,是能看到塔全貌的最短距离,也是在中轴线上能看到整塔的最佳观测点,同时,这个位置正是三到四层牌匾的最佳观赏距离,在塔南面三层,正好挂有木塔建塔时第一个悬挂的牌匾,“释迦塔”,人们往往在此地停留观塔。因此,在古代匠人的设计里,站在塔院观察全塔的最佳观测点上,正好也是观赏其“原配”牌匾的最佳观赏距离。进一步凸显了牌匾点睛之笔的重要作用。随着观者在塔院中轴线上不断行进,视野里的建筑逐渐变大,更适宜近距离观赏低层的牌匾,直至登上石砌阶基,在进入塔前稍作停留,观赏一层的牌匾,一层牌匾的最佳观赏范围与阶基大部分重合。


3.2.2 内檐牌匾的视距视角分析


内檐牌匾的视觉效果取决于塔上各层的空间尺度,即外槽宽度是否满足视距要求,能否保证内檐牌匾的观赏效果。释迦塔内檐牌匾悬挂于斗栱下方,各层斗栱下普拍枋尺寸相仿,高约0.32米,普拍枋与柱高之和可视为牌匾的悬挂高度。以牌匾悬挂高度代入最佳视距计算公式D=H~2H,推知理想的观赏视距。二到五层牌匾的最佳视距均小于外槽走廊宽度。(表3)也由此可知,释迦塔各层外槽不仅提供了向外远眺的平台,也同时考虑了面向木塔内部的观赏空间。


表 3 理想视距推算表(单位:米)

图片


3.3 释迦塔牌匾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数据的归纳比较,本文尝试探索释迦塔牌匾与木塔本体以及佛寺建筑群的时空关系。从依存关系看,释迦塔的建筑形式,包括各层的立面尺度,高耸的空间形态,为牌匾提供了适宜的展示空间,是塔上牌匾数量众多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释迦塔的认识加深,所题牌匾以文字的形式不断强化木塔在建筑空间形态、营造工艺等方面的价值,加深并拓宽了人们对释迦塔建筑形式和空间的认识。在院落空间方面,牌匾的存在,引导着观者在行进途中,远眺、驻足和仰视,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融入和了解佛寺建筑空间。


4 总结


中国古建筑牌匾不仅是对建筑的点缀和说明,它的内容、设计、放置,与建筑相得益彰,是对空间环境的提升和阐释,也是古人将精神追求付诸表达的物质载体。释迦塔牌匾是建筑遗产及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就本体而言,释迦塔牌匾整体保存较完好,在佛塔建筑牌匾中具有极为罕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二,牌匾对建筑空间的营建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可知,在木塔牌匾的设计和悬挂上,古代匠人在实践中总结和代代相传的经验,暗合现代建筑造型和视觉理论,不仅提供了牌匾观赏的最佳视觉体验,还通过对牌匾的阐释和引导,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建筑空间体验。


三,牌匾与建筑空间的结合,使释迦塔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叙事的方式得以诠释和外化,塑造和强化了释迦塔的形象和特征。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作者:于亿,杨一帆,王子鑫

原题目: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牌匾研究

文章来源:古建园林技术,2022年02期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特别鸣谢:于亿老师,杨一帆老师,王子鑫老师


知识点:应县木塔牌匾研究

  • 阿巅2019
    阿巅2019 沙发

    谢谢分享 很好的资料,谢谢分享!!!

    2023-03-01 19:51: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气候变化与故宫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实践

一、气候变化对故宫古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前面发言的专家也提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各种影响,我在这里着重讲一下气候变化对于故宫古建筑造成的一些影响。北京近20年气候变化趋势包括冬季极端低温的情况增多、夏日温度的普遍升高,日均相对湿度和温度的波动呈现出增大的情况;冬春季季节性干燥的情况也比较明显;近几年来夏季降水量也在增多,去年夏季,京津冀3省(市)的降水量达508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多近一半,是1997年以来同期最多的,日降水量去年7月份达到了峰值,当时的瞬时降水量非常高的,这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尤其是应对极端天气情况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此外,大风和强风,包括强对流天气比以往增多。在空气质量方面,北京市整体空气质量近20年来有很大的改善,但近几年来沙尘暴天气有所增多,又带来新的应对污染挑战;另外,从右下角这张故宫气象环境监测实时数据图中可以看到,我们所监测到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以臭氧为主,近年来出现了夏季臭氧浓度增高的情况。而紫外辐射的数据对古建筑的颜材料以及建筑室内较为敏感的可移动文物有比较大的影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