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秋兴八景图》里的江南风物

《秋兴八景图》里的江南风物

发布于:2022-10-31 08:54:3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苏州园林研究所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     明·曾鲸《董其昌小像》  


描写秋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南宋陆游的“小圃秋光泼眼来,老人隐几兴悠哉”别有意趣。

春光是醉人眼、迷人眼的,会牵人,让人的眼睛情不自禁地跟着春光走。秋光则不然,秋光是内敛的,又兼具明媚,给人的感觉正如陆游诗句中所言“秋光泼眼”。

读明代画家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对此感受尤其深刻。《秋兴八景图》实则为八开册页,描绘了董其昌于1620年秋泛舟苏州、镇江等地途中所见的江南秋色,但图中所绘又不是实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或者说是画家心中的江南。

八幅画中的江南山水依然主色青绿,虽然笔下有荒白,时感草烟铺地,但山色朗润,配以青松红枫,幽亭秀木,仍是一派清丽芊绵。赏画之际,秋光确实是泼眼而来,让人心神怡畅。画中的江南风物,则尤其让人沉醉。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一开



第一开中,层峦为近景,远山水墨一痕。一株松一株红枫C位出镜。董其昌是于舟上作画,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舟上所见层峦叠嶂,一松一枫,一苍一明,妥妥地领衔清丽的派头,定是让画家精神为之一震。

我们先看画中的山峦,没有它们作背景,也衬不出松枫的主角光环。画中的山虚实结合,远处水墨染就,呈现缥缈之感,近处为实景,有圆润疏朗气。这也是董其昌“以古人为师”的表现,他在中年之后便师法董源,还自认为是董源的后人。董源用笔多正锋,而且“收锋凝神”,所以山多“圆”,而且皴法也是圆的。

看画中山,有一种巍峨的壮观感,给人一种朗气阔美的享受。有人描述说山峰峻峭,实在是不当。王维在《山水论》中曾论山说:“尖峭者峰,平夷者崖,有穴者岫,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可见,第一开中的山,应为峦。其实这也是吴中地区多见的山型,不直耸峭立,于画中又显高雅绝俗,突出清新秀逸之气。

画中主角之一的松,墨气苍劲,又有虬枝曲折之笔和疏散萧美之意。首先顶部枝干全是弯曲貌,而枝又稀松不多。董其昌这株松,大概正应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树头要转,而枝不可繁”,另外还有“枝头要敛,不可放;树梢要放,不可紧” ,这都是在“形”上的表现。

由此,画树也与画山似,兼有“收锋凝神”之功。细品之下,它与秋意真是不谋而合。秋也是向内收的,日光、山色兼有了内敛之气。

再由一株红枫相衬,画面便更加的温润喜人了。红叶茂密,色泽明媚,与松的墨气形成对比,一软一硬,表现的都是秋的气质。第三开中亦有红枫,于烟树中更添一分暖意,让秋光有了明媚的底色。

再看整幅画面,山和树在笔法上都是流畅的,没有那种突兀的视觉冲击,虽然画面萧散,有秋气弥漫,但却因为用笔收锋,让人读出的是秀润之雅、清新之趣。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二开



第二开中则于近水坡石上绘了一大丛松,这些松,大都主干劲挺,枝叶依然萧疏,一眼看去,如作迎状,因此有评说其姿“揖立”。与松相呼应的则是不远处一小岛,山势缓,不高,有树木列队般。

董其昌在画中题写了秦观的一首《木兰花》词:

秋光老尽芙蓉院,堂上霜花匀似剪。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夕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这首词里一派艳情。上片以写秋景为主,院里木芙蓉已开始凋零了,花草染霜。继而写了一个场景,楼阁上有宴席,主人频频斟酒,窗外秋风吹绣帘,但是一屋子的香却吹不去。下片一开始来了个特写镜头,原来主人是一个女子,她正用纤长的手指弹着古筝,弹一会儿手有点冷了,便在手炉上稍稍取暖休息。虽然已是秋,可她的脸上似乎还留着春天的颜色,红艳艳的,但那只是酒后的红晕。

书《木兰花》词后,董其昌又写有“偶书少游词”“乘风晏坐,有偶然欲书之意”句,大概是解释一下自己所绘内容与秦观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是偶兴之举。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只是绘一景,心中有所思,思的是自己的仕途命运,或是一时感怀也未可知。画作右中偏下的位置,董其昌绘了一座屋舍,笔极简,隐于山脚江边林木之间。或许就是对山峦间高松矮屋有那么惊鸿一瞥,便神思游离,一挥而就吧。

江南山水,本来就容易引人神思,何况是江南秋呢?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三开



第三开构图精妙,连绵山峦,围一方水渚滩头,近处烟树十余株,杂以红枫,远处山黛云白,极有层次感。此图墨色淡逸,呈现出秀润清新的雅趣。

画中题款亦是雅而有韵。其一曰:“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烟树晚微茫,孤鸿下夕阳。”出自宋叶梦得的一首《菩萨蛮》的上阕,可看作是配图文案。

其二曰:“溪云过雨添山翠,花片粘沙作水香。有客停桡钓春渚,满船清露湿衣裳。”此四句为董其昌原创首发,有意思的是,诗句除了描写苏州烟雨秋色外,忽起一句说“有客停桡钓春渚”,画中不见“客”,亦无“春”,但钓来的也许只有清露。

更有意思的是,此诗与没有抄录的叶梦得词之下阕有着非常美妙的联系。其下阕为“梅花消息近,试向南枝问。记得水边春,江南别后人”。董其昌只录上阕,下阕中的“水边春”大概是留给了停桡客去钓的吧。

画中无人,不像唐高适《酬陆少府》诗中所言“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那般流连秋水烟波边,不舍的是远去的人啊。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四开  



这烟波,可是江南风物的标配,到了第四开又有体现。第四开在构思上与第三开相近,水岸林木,远山白云,烟波不尽。只是水域更大一些,近岸红蓼已荒成一片,更添几多萧瑟。

此图题款是录自元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黄芦岸白萍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颇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我是不识字烟波钓叟。”

所题也是配图文案,但更多了画家的情感注入。值得一提的是,董其昌依然对烟波情有独钟,而且还声称自己是不识字的“钓叟”。钓的什么呢?烟波也。

秋水本就惹人愁思,还要在红蓼枯败的滩头临水钓烟波,由此,钓的何尝不是一点愁意呢?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五开  


在这八开的山水册页中,隐于林下水边的幽亭与屋舍是绝对的黄金配角。

第五开中的山,多了奇崛貌,仿佛随意挥洒间,“荒率”中不失天然。山石间林木分布,色彩不失斑斓。两岸山夹一江水,水面平远。

画面有两处亭,一处位于山头怪石旁,一处位于近水石岸上。画中题款录宋万俟咏的词句:“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山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亭在古诗词中是送别和怀愁的意象,画家看秋水远山,烟云苍茫,愁绪萦怀。读此画,不觉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之感。董其昌看到这秋水秋山的画面,是“暮云平,暮山横”,再落眼在山上水边的小亭之上,作为行人的他,不觉生出“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的感叹。

一座小亭,空寂无人,坐满了惹人愁的秋声啊。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六开  


董其昌在第六开中也画了一座亭,一座特写的亭。他仿佛用画笔作了摄像机,拉近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掩映山脚茂林中的亭。亭为茅草亭,亭前山溪浅浅,溪石点点。

在此图中,董其昌录了宋林仰的一首《少年游》:“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亭中依然不见人,但这“翠萝深处”却有着画家情感的寄托。画境即心境,题款的选择肯定与画家的心境相同。经过“霜华重迫驼裘冷”的人生艰难之后,终于“心共马蹄轻”。因此才有“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的欣慰之感。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七开  


第七开的画面是董其昌将“镜头”置于高处,给了我们一个俯瞰的视角。三分之二的画面是连绵的山和迷漫的云,几乎到了霸屏的程度。近处水岸一二屋舍被高大林木遮掩着,显得幽静无比。

江南水乡,自古多亭。亭筑山间,若隐若现,有画意,有诗意。董其昌画中的亭,尽显一个“幽”字。董其昌曾说“亭下无俗物,谓之幽”,人处幽亭,面山临水,情感自然丰富。特别是看秋云闻秋声时,心中别有一番滋味。董其昌曾作秋思图,还说杜枚的“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繁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高楼”最可入画。

客心孤迥处,尽在山中亭。



《秋兴八景图》册页第八开



细品《秋兴八景图》,在其凝重浑厚又明洁隽朗的笔墨里,画中的江南风物凸显出深邃隽永的意境之美。当我们进入画中,除却画中隐喻画家仕途人生的情感外,感受的不是黯淡孤绝的秋意,更多的是江南秋中的一份明秀恬静,幽情逸韵。
画中有光,一如清王原祁曾评价董其昌画作时所说的“一片清光,奕然动人”。


说明:本文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严禁商用。摄影作者前带有@符号的,均为微博账号名称。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3 万条内容 · 26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干货丨屋顶花园绿化知识详解,看这篇就够了

  屋顶绿化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屋顶绿化的基本类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