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古建筑的产生跟中国古代聚族而居分不开的,属于同一姓氏的家庙。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
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在古代修建祠堂古建筑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问,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
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
祠堂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
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按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2.专祠
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
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宗祠
(1)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家祠
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支祠
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古代祠堂古建筑的功用,主要是家族里各房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
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是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不可取。
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宾客等文化娱乐和社交应酬活动;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知识点:古代祠堂建筑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现今社会,人们对古建筑修复以及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古建筑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应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修复以及保护措施,最终促进古建筑的风貌继续存留。 (一)加强城市规划 保护古建筑需要先做好城市的规划,如果城市规划出现问题将对古建筑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很多大型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像上海、北京、南京以及洛阳等地的古建筑保护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古建筑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受到严重的损坏。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无论是文化还是家族的家训,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的作用,中国建筑不但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也承载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传承中国文化必须学习中国建筑。前几天看朋友圈说现在学生学习的建筑都是从西方建筑开始,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从小就学习外国的方法和思维对我们自己的建筑传承很不利,也希望大家为中国建筑的传承做努力!!!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