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部空间与环境的设计是在功能组织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国内医疗改革的实施,以及人们对医院服务提出新的需求,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部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的空间环境设计也随之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要求。
1.
门诊部比例与科室配置的一些新特点
我国卫生主管部门曾对一般综合医院内、外妇、儿各科比例有过规定,各地医院在执行很多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专科异军突起,既有常见多发的心脑血管专科,也有边缘的免疫学专科,既有老年病科也有康复科。
近年来,多学科门诊MDT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综合医院开始设立营养门诊、护理门诊(造口护理、置管护理等门诊)、超声医学门诊、药学咨询门诊、影像会诊门诊以及全科医学门诊等。应该说,科室设置是对疾病变化的灵敏反映,科室设置的变化有些对医院建筑设计有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医院的建筑设计能及时地适应这些变化。
为了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医疗需求和国际化要求,大多数三级医院纷纷设立了特需门诊、保健门诊、涉外门诊等科室。随着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等的快速发展,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流量预计将减少,空间规模和组织形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2.
门诊部治疗功能加强的影响
以往的医院科室与面积分配比率已不能满足当前开展医疗工作的使用需要。在过去的医院中,住院部各护理单元占全院建筑面积的较大比例,而如今日间手术、门诊手术将逐步增加,一定程度上将影响门诊局部的功能和空间分配。新型诊断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医技部门的检查手段和工作量不断增加,需求面积也不断加大。
3.
合理选择空间组织模式
门诊在空间组织上应注意解决好内部人流走向和竖向交通,注意解决好门诊、急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的入口关系,注意解决好门诊、急诊、住院和医技检查的关系,注意解决好门诊大厅的人流停顿、转换、过渡和门诊大厅挂号、取药等人员的分流,注意解决好各科诊室的独立候诊区域。
一般有门诊人次流线平均距离最短的原则,科室的专属领域原则,合理流程原则(房间安排与门诊流程协调一致,保证顺序流畅,减少迂回),流线设计简明易找、视线通畅的原则。
医院门诊人流有三级分流模式:
广场分流——需单独设置出入口的门诊、传染、急诊、儿科、保健等在门诊广场分流进入各专用入口;
大厅分流——各科普通病人经门诊综合大厅分流,进入各科候诊厅;
候诊厅分流——同科室的病人经候诊厅分流,进入二次候诊或诊室就诊。
多层门诊楼是门诊部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主要科室通常集中设置于1~3层,个别科室设置于4层以上。挂号、收费、药房等公共科室应当设置于门诊楼底层交通便利的区域。对于大型医院门诊部可以分层设置,从而分散病人就诊流程中的峰值现象。
内科、外科是医院门诊部中门诊量最大的部门,占地面积也最大。由于此种病人通常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减少垂直流线有利于病人的行动,设计中应尽可能设于低层,不宜设于较高楼层,如1~2层较为适宜。
儿科与妇科对于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不宜与其他功能科室联系过于紧密。儿科一般建议设置专用出入口,以避免交叉感染,适宜设置于较低楼层。
眼、口腔、耳鼻喉、皮肤等科室病人疾病对肢体行动影响不大,门诊量一般也相对少些,故可设置于较高楼层如3~4层。
综合性医院中中医、推拿、针灸、理疗等科室门诊量较小,对其他部门辅助需要不多,故可设置在较高楼层。
专科医院在门诊设置上有明显的专科特色,如中医院的针灸科门诊和推拿科通常规模较大。
门诊各科诊室与相关检查设施最好就近部署。例如,呼吸科与肺功能检查,心内科与心电图、心功能检查,神经内科与神经电生理检查,呼吸科与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考虑在科室诊疗单元内部解决。医技检查也可与检查概率最高的临床科室邻近部署,如检验科与内科,放射科与骨科等。
基于上述思想,近年来一体化诊疗中心逐步推广,一体化诊疗中心板块诊断、检查、治疗、宣教等一体化,如产科包括产科诊室、超声、胎心监测、孕妇学校等一体化。一体化诊疗中心的另一种组织形式是以器官为中心的一体化诊疗模式,如脑科中心、心脏中心等。
某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医技楼一级流程示意图
门诊各科一般以共享大厅为中心,中心设置主要公共服务部分——挂号收费处、药局、公共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围绕大厅和医疗街,各个尽端设置不同科室。交通及公共部分醒目,便于寻找,同时从中心到各科室路线最短。各科室位于不同的尽端,不互相穿越,管理方便,类似于航站楼或鱼骨式。
近年来我国综合性医院发展很快,医院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理念的不断变化与设备的发展都决定着医院建筑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根据国外医院建设经验,几乎每十年医院就需要改扩建一次。门诊部作为医院中最为复杂的部门更需要考虑发展的长期性。
以上内容选编自《医院建筑医疗工艺设计》,有删节。
知识点:医院门诊一级医疗流程设计:方向与方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3 万条内容 · 28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如何进行医疗建筑轻型化设计?从历史角度来看,建筑的发展过程可以被视作由“重”向“轻”的进化过程。建筑轻型化设计是当代一种新的设计思路,较早提出该理念的人是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 ? 富勒。该建筑师在探寻建筑的“重”和“轻”等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少费多用”“轻质高效”等建筑创作理念,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启迪。 建筑轻型化与建筑工业化有着密切联系。建筑工业化强调设计标准化、部品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及管理信息化。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轻型化的一种手段,建筑工业化水平越高,建筑实现轻型化的条件就越优越。国务院于 2016 年初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适应、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了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体现了建筑轻型化的设计思路。面对这种要求,永久性的医疗建筑如何实现轻型化、工业化、模数化,从而达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是医疗建筑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