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周朝时期建筑

周朝时期建筑

发布于:2022-10-21 16:35:21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前后两个时期,历经700多年,共传30代37王。


图片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西周奉行“王权至上”的思想,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周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候,授予爵位,诸候将土地分封给其他贵族和大臣,形成诸侯国的制度,诸候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目的是收买人心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在此时期的军队并不由国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左传》:“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国氏和高氏就是掌握齐国兵权的守臣。


图片

东周则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7年)和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5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洛阳),周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也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东候诸国军队直接由国君掌握,直接导致了周室的衰弱。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



图片


周代的城市等级分为周王都城、诸侯都城和宗室的都邑。依照政治权力,这些城市在功能上有着不同的划分,在面积和设施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城市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建制,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也十分明确。不同诸侯国的城市在差别在于规模和各部分的大小上。根据周朝出现的我国最早专门论述建筑及期制式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有社,面朝背市。市朝一夫。”  同时又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和“(宫)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记载。



图片
周王城 《三礼图》


都城平面呈方形,分内城与城郭两部分,内城居中,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横纵各九条街道垂直相交,明确显示内城为宫城,外城为民居的格局,这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也成为此后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则。



图片
齐国都城想象复原图


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和小城(国君居住的宫城),大城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余,城内被纵横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若干街区,并呈现按照功能分区的特征。小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0余米。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1座,南面2座。东、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探出的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8?17米


虽然从周朝城市遗址实际发掘情况来看,它与《考工记》中的记载有一定的出入,比如城市并不总是设三座城门,宫城也通常不在城市中心,但一些基本布局特色却成为一种规则被传承下来。如在一座方正的大城内,有纵横的街道直通城内以供来往、有宫城居中而建以供帝王所用所居、有太庙和社稷坛左右对应以供祭祀天地祖宗。这也成为后代各个王朝一直继承的都城营造模式。



营造法则


周朝已有一套比较完善和通用的建筑制式体系,各类建筑分为上下、亲疏、内外。在建筑的选址和建筑方面也注意突出地位和皇权,如王宫要建造在国都中央,主体宫殿都规模宏大等。《左传》中有记载:“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国三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诸侯大城市不能超过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城市不能超过九分之一,城墙高度、道路宽度和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这是奴隶制度下的典型城市形制。城市的布局大体相同,单体和群落建筑一般都以中轴线为准对称地进行建设和布置,左宗右社及前朝后寝,在之后历代的建筑营造中被保留下来,并被当作营造法则被后世遵循。



发现最早四合院


图片

陕西岐山凤雏建筑遗址平面图


陕西岐山凤雏建筑遗址为西周早期建筑,建造在夯土台基上,整体平面呈长方形,是整齐的两进院格局。由南至北在轴线上依次为屏、门屋、前堂、穿廊、后室。东西两侧以贯通南北的厢屋连接,在这座建筑中第一次出现“屏”,也就是照壁。第一次呈现“前堂后室”格局。外垣用夯土墙、内植木桩的方式围合而成,并有陶制排水管。可见四合院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图片

陕西岐山凤雏建筑遗址



瓦、砖、陶管的出现


在遗址中还显示出柱子在纵向成列,横向则有较大错位排列,还发现少量瓦,因此当时的房屋可能以纵架和斜架支撑,以夯土筑墙,屋顶部分用瓦的形式建成。周朝初期公在屋脊、檐口少部分使用,分为板瓦和筒瓦。周朝中期之后陶瓦开始铺设在整个屋顶上,瓦的大小及形状不一,还出现保护檐口木椽的半圆形瓦当。西周晚期,建筑中出现体形较大且表面有花纹的方砖,多用于铺地和包裹在夯土墙壁外部,具有实用和装饰的作用。此时期还开始使用陶管,并有多种的造型变化。



斗拱


周代建筑有城市、宫殿、陵墓、坛庙、苑囿、民居、水利设施、边塞城防等。并且为增加木柱的稳定性,出现在柱下面置柱基的做法和将木柱夯在土墙中的做法。利用天然地形或多层夯土台上建造房屋,建成高大的建筑。在此时还出现斗拱,在战国的铜器和木器中也有了斗拱的组合形象。当时斗拱已经成为建筑的主流,这也是周代的建筑特点之一。



图片

战国中山王墓复原图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这是一组大型的台榭型建筑群。所有建筑都在夯土台基上,显示出早期高台式建筑的影响。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形成七国分治天下。当时农业、手工制造业和商业大发展时期,出现一系列铁制工具,为制作复杂的榫卯和花纹雕刻提供了有利条件。木构建筑的艺术水平和加工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中,加上瓦和砖的发展,从而可兴建大型的宫室和高台建筑。



图片
战国时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群一处


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秦官殿遗址复原的一号殿建筑群,是一组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其中一部分。同样建在夯土台基上,但所处台地高度各不相同。


此时期统治阶级为体现权势地位,兴建大量的台榭建筑。依然用早期夯土台上建房的方式建筑,为追求恢宏的建筑形象,台榭建筑的特点以阶梯形的多级土台为基址,在各层台地上建木构房屋,并带有回廊、出平台并伸出屋檐,还出现了构栏、斗拱等形象。在对木构件的结构样式、制作方法和组合方式都有跨越式的发展。


知识点:周朝时期建筑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夏商时期建筑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禹建立了我过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夏王朝前后大约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做为统治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性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便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二里头遗址图 夏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大型宫宫殿遗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