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琉璃瓦件是明清官式建筑屋顶上的重要组成构件。本文通过收集和统计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琉璃构件的基础数据,总结出琉璃勾头、滴水的纹样数量及分布状况,并对比分析其纹样的艺术特征,再参照其分布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推测其年代。通过对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琉璃构件基础数据的研究,为今后其他建筑的琉璃瓦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故宫;东南角楼;琉璃瓦;勾头;滴水
1.研究缘由
北京宫墙上的四座角楼始建于明代,历史上曾经过多次修缮(表1),岁月累积,其上修缮时期的时代印记明显。由于可查阅到的修缮文档并没有全部记载每一次修缮的具体细节,替换的部件难以考证,后人只能通过现代调查统计加以推测。2015年,故宫博物院为开放城墙东南区,对东南角楼加以保养性修缮,得以全面调查东南角楼瓦顶琉璃构件的式样。本研究以故宫东南角楼屋顶勾头、滴水琉璃构件调查的基础,获取实测和影像记录数据,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就勾头、滴水构件上纹样艺术特征、年代等加以研究。
表 1 北京故宫东南角楼修缮概况
2.角楼的屋顶构造和琉璃构件特点
角楼为三重檐建筑,四面明间各接一间重檐抱厦,平面形状为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角楼的屋面共分3层,最下面的一层是半坡式腰檐。随着平面上柱子出角和入角的变化,在这一层出现了大小20个屋面、12条角脊、8条窝角沟和12条可连接的围脊。二层檐屋顶出现较大变化,由不同坡度的28个屋面,4条正脊,2条丁字脊,12条垂脊,6条博脊,一条高低起伏的围脊,4条角脊,8条戗脊,4条直线窝角沟,4条折线窝角沟组成。上层檐屋顶随着木构架的收缩为一个正十字形,实际是两座歇山顶十字相交,形成了2条正脊、8条垂脊、4条博脊、4条金刚戗脊、8条天沟、12个屋面。两条正脊的顶端各有一大吻,正脊的交汇点处矗立1个铜制鎏金宝顶,4座正吻面朝宝顶(图1)。总的来说,角楼的屋顶琉璃瓦件类似重檐歇山屋顶的构造,但比一般重檐歇山建筑多了一些应用于窝角沟的瓦件。
图1 图片来源:李乾朗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P243》
角楼所使用的琉璃构件十分讲究,是明代琉璃烧制技术的杰作。在造型艺术上独具匠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因角楼建在近10m高的宫墙之上,为了调整人们的视觉,上檐大吻尺寸较下檐大吻略大。如顶层的4个大吻为五样的,中层屋顶大吻与合角吻用六样的,最下面的重檐层合角吻用七样的,这样给人非常匀称的视觉感。
其次,由于角楼建筑面积不大,转角繁复,整体结构极其紧凑,瓦垄坡长都比较短,所以琉璃瓦及垂脊、戗脊、博脊上的构件也一律使用小型号的。由于整个建筑屋脊(包括窝角沟)共计92条(表2),所以吻兽构件也众多,连吻带兽共计254件(表3),加之每一层的屋脊长度都不长,所以每条脊的走兽都少用,这样避免了由于兽件过多造成的视觉凌乱。
表 2 角楼屋脊、窝角沟数量说明
表 3 角楼所用善件数量说明
第三,角楼屋顶琉璃兽件数量很多。经统计,其中正吻10件,合角吻16对,垂兽20件,戗兽28件,套兽44件,仙人40件,龙40件,凤28件,狮子28件(表3)。通过对琉璃瓦件的实测统计,发现在东南角楼上同一琉璃构件存在多种的纹样。
3.调研方法
此次调查按东南角楼屋顶逐层逐坡开展,最大限度地收集琉璃构件的基础信息。为便于统计,在工作前期,先对角楼的各层屋顶做了编号:一层重檐层编号为A层,正北位置坡面为A1,顺时针编号至A20;二层檐编号为B,正北面第一坡为B1坡,顺时针编号至B20(图2)。需要说明的是,西、北两面的歇山顶后坡较为复杂:其后坡被丁字脊与窝角沟分割成4个小坡面。根据瓦垄的走向,这4个小坡面的编号与歇山前坡及两侧撒头坡编号相关联:如B16的后坡编号为B16-I、B16-2,丁字脊两侧的坡面为B17-I、B15-1(图3)。三层顶层檐编号为C,由于三层檐为十字相交的歇山顶,正北坡为撒头坡,编号为C1,顺时针编号其他三个撒头坡至C4。歇山顶的前后坡编号与其所对应的撒头坡编号相关联。
图 2 东南角楼屋顶编号
(图纸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提供)
图 3 B16坡后坡标号说明
4.东南角楼瓦顶勾头和滴水样式
本研究通过测量东南角楼屋顶上的勾头和滴水,对比清代嘉庆二十四年的《清工部续增则例》中关于琉璃构件规格的规定,认为东南角楼屋顶上的勾头、滴水瓦件均为九样瓦(表4、表5)。
表 4 故宫东南角楼各层房顶勾头、滴水尺寸样本例
表 5 清代嘉 庆二十四年《清工部续增则例》中
关 于勾 头、滴水规格的说明(单位:营造尺)
4.1东南角楼屋顶勾头统计分析
勾头用于瓦垄的檐头部分,比普通筒瓦多一个遮挡飞椽头的圆盖(匠人俗称“烧饼盖”)。勾头上的纹样是判断其年代的一个重要线索。明、清两代勾头纹样多见龙纹。勾头为易损瓦件,后期添配频繁,因而东南角楼上的勾头纹样样式也较多。
通过对东南角楼各层坡顶勾头的实测与统计,发现东南角楼屋顶上共有7款勾头纹样样式(图表1)。由于编号为“纹样3”的勾头在东南角楼仅发现1件(位于最下层半坡式腰檐A1坡),且龙纹样琉璃釉剥落严重,难以辨别出具体龙纹形态,故在统计表中未做展示。表格中列举了6款勾头纹样样式。统计发现,“勾头纹样5”(以下简称GT-5)在东南角楼的数量最多,共计579个。其中位于角脊、戗脊上的螳螂勾头纹样样式也皆为GT-5(图4)。
图 4 螳螂勾头
为了增强整个建筑瓦件之间的结合严密,东南角楼在一些特殊部位采用了一些特殊构件,如各层窝角沟和天沟一律使用斜羊蹄勾头(图5)、斜盆沿瓦,井在窝角沟下端尽部的沟筒嘴瓦附近两侧使用了半正半斜勾头(图6、7),且这些半正半斜勾头的纹样皆为GT-5。
图 5 羊蹄勾头(图片拍摄于B8坡)
图 6 半正半斜勾头安装于
窝角沟下端尽部的沟筒嘴瓦附近两侧
(A19-A2 0窝角沟)
图 7 半正半斜勾头顶视图
角楼勾头样式数量的统计、各勾头样式数量在角楼的数量及柱状分析图表明(图8、9),角楼自下而上三层屋顶上的勾头样式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在东南角楼屋顶勾头中,GT-5数量占勾头总数的55%。在A层屋顶中勾头GT-5数量占A层勾头总数的27%:在二层檐及重檐歇山式屋顶(B层),勾头GT-5的数量最多,占到B层勾头总数的48%;在顶层檐即两座歇山顶十字相交的宝顶层(C层),勾头样式非常统一,都是GT-5的样式。
图 8 故宫东南角楼勾头纹样数量统计图
(A层半坡腰檐)
图 9 故宫东南角楼勾头纹样数量统计图
(B层二层檐重檐歇山式)
考虑到在角楼窝角沟部位出现的半正半斜勾头以及戗脊、角脊的螳螂勾头的纹样样式,推测GT-5的勾头样式是东南角楼早期的勾头构件,年代为明代或清早期。
尽管“勾头纹样1”(以下简称GT-1)不及GT-5数量多,但仍占东南角楼勾头总数的32%,是数量第二多的勾头样式。在最下层屋顶即半坡式腰檐(A层),GT-1的数量最多,占到A层勾头总数的58%;在二层檐即重檐歇山式屋顶(B层),占B层勾头总数的31%。
对比勾头GT-1与GT-5,发现龙纹形态具有一定相似性(图10、11):如龙头都是向左,龙身向上弯曲,龙身弯曲的形态与角度也较为相似;龙爪五指张开且位置相似,前爪旁边有火焰球。但就细节特征而言,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GT-5中,龙的身形肥硕,四肢肘部有毛发,GT-1中的龙身较为细长纤瘦,四腿没有毛发;GT-5中的龙鳞较为密集,呈点状;GT-1中的龙鳞较大且立体感强,呈层叠状。GT-5中的龙嘴、龙眼较小,龙头顶部的龙角与头呈垂直状;GT-1中的龙嘴、龙眼较大,头角与头部呈60°。推测GT-1在模仿GT-5的样式,其年代应较之GT-5晚一些,为晚清时期。
图10 勾头纹样5(GT-5)
图11 勾头纹样1(GT-1)
“勾头纹样2”(以下简称GT-2)龙纹因头顶形似五瓣梅花故称“梅花龙”。GT-2的勾头零星的分布在东南角楼的下层檐与中层檐,但部分坡面未见梅花龙式勾头,如A7、A8、A9坡。关于其年代的界定也较难,据琉璃匠人肖永钢师傅讲,梅花龙一般为晩清或民国样式。具体的年代确定还需要参照带有落款的勾头构件来断定。
勾头“纹样4”(以下简称GT-4)、“纹样6”(以下简称GT-6)、“纹样7”(以下简称GT-7)的分布较为零散,从当前的统计中看不到这些勾头样式的分布规律。但从其龙纹的形态与工艺情况看来,GT-4与GT-6的年代较之GT-7早一些。对比GT-6与GT-7的纹样与工艺,推测GT-7在纹样上模仿GT-6。
4.2东南角楼瓦顶滴水统计分析
滴水是安放在板瓦瓦垄最下端的檐头处,用来封护板瓦陇头的一种排水构件。它比普通的板瓦多了一个下垂的如意形的舌片,雨水可顺其滴下。通过对东南角楼滴水数量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的滴水样式共有4种(图表1)。
角楼滴水样式数量的统计,以及各滴水样式数量在角楼的数量以及柱状分析图(图12、13)表明,“滴水纹样1”(以下简称DS-1)的数量最多,占滴水总数的57%。其中DS-1在A层的数量占A层滴水总数的28%,在B层占B层滴水总数的50%,在C层的宝顶层,滴水纹样皆为DS-1。
图12 故宫东南角楼滴水纹样数量统计图
(A层坡腰檐)
图13 故宫东南角楼滴水纹样数量统计图
(B层二层檐重檐歇山式)
对比在东南角楼出现最多的勾头纹样GT-5,会发现两款构件的纹样有诸多相似之处(图14、15):龙身形肥硕;四肢肘部有毛发;龙爪肥大且五指张开;龙鳞较为密集,呈点状;龙嘴、龙眼较小;头顶有向前冲的挺直的毛发。其次,GT-5与DS-1在琉璃色彩上也较相似,琉璃色呈暖色调。综合以上分析,滴水DS-1与勾头GT-5应是同时期的琉璃构件。
图14 滴水纹样1(DS-1)
图15 勾头纹样5(GT-5)
DS-1与GT-5中龙的形态与刻画手法非常的相似:1.龙身形肥硕;2.四肢肘部有毛发;3.龙爪肥大且五指张开;4.龙鳞较为密集,呈点状;5.龙嘴、龙眼较小;6.头顶有向前冲的挺直的毛发。
“滴水纹样3”(以下简称DS-3)是滴水分布第二多的纹样,其数量占角楼滴水总数的29%。DS-3在A层的数量占A层滴水总数的36%,在B层的数量占B层滴水总数的44%。
对比DS-3与出现数量较多的GT-1可以发现,龙的形态与刻画手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图16、17):龙身较为细长;龙鳞较大且立体感强,呈层叠状;龙嘴、龙眼较大,龙嘴下部有卷毛;龙爪肥大。在琉璃色彩上,DS-3与GT-1也较为相似,琉璃色呈浅黄色。推测滴水DS-3与勾头GT-1应是同一批琉璃构件,也是同时期安装在东南角楼上的。
图16 滴水纹样3(DS-3)
图17 勾头纹样1(GT-1)
DS-3与GT-1中龙的形态与刻画手法具有相似之处:1.龙身较为细长;2.龙鳞较大且立体感强,呈层叠状;3.龙嘴、龙眼较大,龙嘴下部有卷毛;4.龙爪肥大。
“滴水纹样2”(简称DS-2)的数量占滴水总数的14%,其分布从统计柱状图上看并无规律。其龙纹龙身较细长,肌肉不最丰满,四腿没有毛发;龙嘴是张开的,两须向前;龙鳞立体感强且龙鳞较大;龙爪细瘦无力,五趾随意分布(图18)。DS-2也出现在故宫西南角楼(图19),其年代为清代。
图18 滴水纹样2(DS-2)
图19 图片来自:高甜{J}
故宫西南角楼明、清瓦件对比,图三十六
“滴水纹样4”(简称DS-4)在东南角楼发现3件,从其形态推测为清代中后期。对比勾头纹样4发现,DS-4与GT-4在纹样与刻画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龙的额头呈饱满圆形;龙角较长;龙眼较大;龙嘴附近有卷毛且卷毛细长;龙爪刻画细致,指甲锋利尖锐;龙尾有毛。关于这两款勾滴的具体年代与联系,还需要带有落款的同纹样的琉璃构件来确认。
5.结论
本研究对北京故宫东南角楼屋顶勾头、滴水琉璃构件的尺寸、纹样的实测和统计,大致有以下发现:
(1)参照《清工部续增则例》一书,可确定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的勾头和滴水均为九样瓦(其中勾头的长误差浮动在2~3mm,口宽误差浮动在4~9mm;滴水口宽误差为8mm),且存在7种勾头纹样,4种滴水纹样。
(2)东南角楼屋顶的勾头中,GT-5数量最多,数量占勾头总数的55%,螳螂勾头与半正半斜勾头也均为此纹样,其年代应为明代或清早期。勾头GT-1数量为东南角楼勾头数量第二多,龙纹样与GT-5有诸多相似性,推测其在模仿GT-5中的龙纹,年代应为清晚期。勾头GT-2在屋顶分布并无规律,其年代应为晚清或民国时期。勾头GT-4、GT-5、GT-6、GT-7在东南角楼数量不多,分布也无规律,这是对勾头纹样统计中的困惑,也正说明了历次修缮的不规律性。勾头GT-4与GT-6的年代较之GT-7早一些,对比GT-6与GT-7的纹样,GT-7在模仿GT-6的龙纹。
(3)东南角楼屋顶的滴水中,DS-1的数量最多,占滴水总数的近六成。其龙纹样的形态、工艺制作方面与GT-5有巨大的相似之处,目琉璃色彩也同为暖黄色。DS-1与GT-5应为同时期的琉璃构件,甚至是同一窑厂的琉璃构件,也是同时安装在东南角楼上的。滴水DS-3数量为东南角楼滴水数量第二多,多分布在中层檐与下层檐,其龙纹形态与工艺制作与勾头GT-1有很大的相似之处,DS-3与GT-1应为同一批琉璃构件。DS-2为清代滴水,具体时期有待大量数据积累后的比较判定。
本研究就北京故宫东南角楼屋顶琉璃构件的勾头和滴水进行样式初步探讨,主要侧重在数量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上。今后对屋顶及琉璃构件的研究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并探讨:
(1)本文未涉及东南角楼屋顶上勾头、滴水构件的重量。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琉璃构件的重量也应记录在内,这将为计算屋顶重量与建筑荷载提供数据支撑。
(2)当前屋顶修缮前的现状普查重点多侧重于影响建筑物保存或使用的病害统计,对于建筑物上的细节或元件如屋顶上琉璃构件的数量及纹样统计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关于故宫内建筑屋顶上的琉璃瓦件具体有多少类型,每一类型的纹样在故宫建筑内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如何?故宫内建筑屋顶琉璃瓦件的样数分布是什么情况?这些问题都应随着修缮工程或日常管理工作的进展而逐步落实。
古代建筑在历史上经历多次修复,每一次修复多少都会使上一时期的印记少一些,同时,也会留下修复时的时代印记与文化艺术特色。屋顶进行修缮前,应对屋顶的瓦件现状进行全面的基础数据统计和记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附件:图表1
文章来源:古建园林技术,2016年01期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以上部分图文转载:网络
知识点:故宫角楼琉璃瓦件样式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晋商大院之照壁——砖雕赏析中国建筑史上留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样式雷”家族是中国古代建筑业的标杆,更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建筑家族。他们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神奇,他们家族七代人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执掌着宫廷的“样式房”,创造了中国五分之一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