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砖混结构 \ 李烨:此时此地,小石村“大屋檐”之后

李烨:此时此地,小石村“大屋檐”之后

发布于:2022-10-18 09:34:18 来自:建筑结构/砖混结构 [复制转发]

九月底,在成都居家办公的生活结束后,建筑师李烨赶往泸州古蔺县的凤凰村,他要去一个项目工地上看看,这个项目他和团队已经跟进了快一年。


这两年李烨和他的时地建筑因为在彭州小石村的建筑实践收获了许多关注,也因此接触到更多的乡建项目。每个月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把控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同时记录一座座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在小石村之前,李烨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乡村开展了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反复,他更加关注 建筑能否给具体的个人和建筑所在的社区带来幸福感 ,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想要实践的事情。


 



 

“同在屋檐下”的理想与实践

 


小石村之于李烨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是因为这是他的代表作, 当村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称呼不约而同地变成了“我就住在那个有大屋檐房子的村子”,也意味着一种关于乡村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连接正在被修复 ,幸福感就这样通过建筑传递给了人,这是李烨一直以来的理想和实践。


 

小石村的整体规划 / 图源时地建筑

 

李烨的代表作,小石村文化大院?直译建筑-建筑摄影


李烨与小石村的结缘始于2017年,经朋友推荐,小石村新上任的村支书岳付飞邀请李烨在小石村设计一座民宿,想借着当时的民宿热带动村经济的发展。


来到小石村仔细考察后,李烨发现这里无论是自然景观资源还是旅游配套设施都还不足以给游客提供丰富的消费游玩场景,发展民宿的条件似乎远未成熟,而 村里不仅缺乏足够的公共空间配套,也面临着人口流失、社区空心化等问题 。村民们大都居住在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安置小楼里, 原本密切的乡邻连接正在被弱化,村民曾经熟悉的生活习惯也失去了依靠 ,“村民日常的聊天往往是坐在路边。”


 

小石村文化大院?直译建筑-建筑摄影


于是,李烨建议先建一座可以为村民的日常交流、活动提供空间的公共建筑,他希望“ 把小石村的文化和生活氛围带动起来 ”。岳付飞书记很赞同李烨的建议,也认为村里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建筑,提升村落的形象。


小石村文化大院由此诞生,这个有着巨大坡屋顶的建筑将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文化馆、图书馆、健身房、农村夜校、村卫生所等七八个功能空间整合在一起,屋檐在建筑外围还形成了蜀地居民熟悉的檐下空间。


 

“大屋顶”成为村里生活的一个社交中心?DONG建筑影像 


同在一个屋檐下 ,或是看着外面滴答下着雨,或是端着碗坐在那儿吃饭,或是躺在那儿安静地休息。”李烨这样描述着人们关于屋檐的情绪记忆, 他觉得这种生活场景与中国人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关联


这种联系真实地触达了村民的内心,渐渐地,许多人很自然地聚在屋檐下街沿边喝茶打牌、聊天休息。这座建筑很快成为了小石村的视觉焦点和社交中心, 村民们习惯把它叫做“大屋顶”


 

小石村文化大院?直译建筑-建筑摄影

 

位于小石村村口的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DONG建筑影像

 

村里改造后的食品共享工厂?DONG建筑影像


“大屋顶”火了,李烨循着“同在屋檐下”的理想在小石村进行了更多的实践,从建筑设计到整村规划,他像做田野调查一样走访村民和每一处场地,了解村民的具体诉求和小石村的真实情况,五年来将大大小小的二十几个项目落地在这里。当初想要发展旅游的想法也逐步通过共享民宿为代表的酒店民宿项目变为现实。


 

为小石村村民设计的五统一公共空间?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村里改造后的食品共享工厂?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小石村公厕项目?DONG建筑影像


与此同时,村里临街开门的居民楼房也“长”出了屋檐,串联成了沿街连续的街廊,这个屋檐下的半公共空间成为居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吃饭、打牌、做手工、开餐厅...... 人们每天在这片屋檐下进行着大部分的活动,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同在屋檐下”的生活所传递的幸福感


 

小石村的共享民宿?DONG建筑影像

 

“大屋顶”的屋檐下是小石村村民们爱去的地方?时地建筑

 

小石村的新风貌?DONG建筑影像 



 

在西南的乡野中,

感受“此时此地”

 


“今年已经是我们在小石村的第五年了,但我们还没有做完,可能要做十年。”如今, 李烨面对每一个项目都怀着长期主义的态度,他希望能用一段时间让乡村真正产生变化 ,“而不是放下一个建筑,然后就不管了。”


这种不急不躁的态度源于他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扎根中国西南的乡建实践。


 

李烨与小石村村民交流 / 图源时地建筑

 

小石村的五统一公共空间?DONG建筑影像


2013年从纽约回国去到大理,与留学时的同学兼室友合作了几个项目之后,他在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取名为Studio Dali Architects。


此后的几年,他从民宿、自然中心、艺术馆、老宅改造、社区中心、公益图书馆等项目中 感受着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气候、人文、材料、社区关系 ,也不断向外和向内探索着建筑设计的方向,这种自由创作的环境令他心潮澎湃。


“对外,接触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条件和交往方式。对内,则是一个不断批判既有的自我和向思维深处进发的过程。”


 

李烨为四川凉山悬崖村设计的悬崖书吧 / 图源时地建筑

 

李烨设计的莫西子诗音乐图书空间 / 图源时地建筑


换言之, 李烨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面对各种复杂项目和项目中复杂情况的经验,也经历着影响自己建筑观念形成的各种时刻


影响深远的时刻出现在2016年,四川甘孜丹巴县自布寺的改造扩建设计项目。李烨驱车9小时抵达现场后,被眼前的绝景深深震撼:大渡河从高耸的群山中流出,在寺庙前形成两个非常大的漩涡,日夜不停地旋转。整个河滩闪耀着一片银色的光芒,残破的古老寺庙就处在银色的河滩之上。一位僧人在只剩下残垣的寺院遗址上独自坚守了8年,风霜寒暑,一石一木,坚持修缮和重建寺庙。


那一刻,辽阔的自然、古老真挚的文化信仰包裹着李烨的身心,“ 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建筑才能配得上这种感动? ”那时起,李烨对建筑的思考和关注开始更多地走向人的内心,“ 对于一个建筑,感受远比理性要重要,理性建构或许各人不同,而直觉和感受涉及到每个人相通的心灵体验。


 

自布寺改扩建设计项目 / 图源时地建筑


此后,李烨的建筑观念开始从初到云南时的激动变为平静,他不再期待设计出让人惊讶的作品,而是开始 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如实地走入每个人的生活 。至此,他也终于确定了工作室的中文名字“时地建筑”—— 关注此时此地最真实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理解建筑


这种经验和观念被李烨应用到小石村的实践中,并通过“同在屋檐下”的设计理念实现了他希望在建筑上达到的最终目的——幸福感,在李烨看来, 这种幸福感源于一种连接 ,“ 通过这个空间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了一种连接的可能,我想这是建筑更重要的功能。


 

小石村食品共享工厂?DONG建筑影像



 

在建筑设计之外

 


随着在小石村更多实践的开展,和对未来职业成长的考虑,2019年,李烨把家和工作室都搬到了成都,把一座独院小楼改造为了一处集合了茶室、民宿、工作室的复合空间“不知春斋”,空间里流动着“心远地自偏”式的自在感,这里也是时地建筑的工作室驻地。


 

时地建筑在不知春斋的工作室外景?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时地建筑在不知春斋的工作室内景 / 图源时地建筑


与令人羡慕的办公环境相比,时地建筑还有令人羡慕的游学传统。每年夏冬两季,团队成员会有一周的时间去到一个大家票选出的目的地,李烨把这叫做放寒暑假。


有些东西你要到现场,你要通过你的身体去感知,而不仅仅是通过眼睛去看。 ”李烨觉得网络时代人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东西太多,亲身体验的东西太少,而游学的目的正是在于此,去真实地感受不同环境中人与自然如何发生关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在河西走廊(1)、福建观前村(2)、厦门(3)的游学。图源时地建筑


另一方面,李烨也希望工作室的每一个人都是全面发展的, 对这个社会和行业的理解是立体的 ,所以工作室的每一个人从概念设计、建筑方案、施工图绘制到现场的施工监控都会经历,“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工作室能够更多地、更全面地接触一个建筑从无到有,再到建成以后的全部阶段。从这个工作室出去一定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建筑师。”


 

工作时的场景 / 图源时地建筑


李烨很重视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我希望它一直是一个整体,我们也采用的是扁平化很年轻的工作方法。”如今这个小团队有八个成员,规模并不大。“我们差不多每年会有一到两个新人进来”,李烨希望自己的团队一直保持着这种独立工作室的小规模发展模式。


 

工作时的场景 / 图源时地建筑


搬到成都后,时地建筑每年有6-10个建成项目,到目前为止,今年有7个同时进行的工地分布在四川、浙江、江苏的乡村。 作为一个东北人,李烨虽然如今扎根在西南,但他的实践其实正在走向更广泛的乡村。如果遇到合适的时机,他也希望带着这种实践回到家乡的乡村


 

位于小石村村口的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DONG建筑影像

 
 

时地建筑在杭州的数字农业运营中心项目?吕晓斌(点击图片可查看时地建筑新作项目情况)




李烨 × 一筑一事

专访Q&A


Q: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实践经历对您现在的设计实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李烨: 我觉得这个影响不是给了我什么样的工具,而是告诉了我这个世界是复杂的, 让我更深刻地去了解这个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各种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相连的。这样我们再去面对每一个新项目的时候,就能准确地认清它所处的环境,然后准确地预判我们的设计对它造成的影响。



Q:您对乡村和中国西部的关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李烨: 是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跟着老师也做了一些乡建类的设计,由此产生了兴趣。虽然我也很喜欢城市,但是我觉得每个中国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份对自然、山河的热爱,希望自己做的事能和大自然、或者和世代生活在这片地上的人有很深层次的连接。那个时候我就会关注很多这类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中国的乡村面积这么大,中国这么多的文化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在乡村的实践好像又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又恰巧赶上了如今国家把大量的精力和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乡村,我们的实践也因此获得许多机会。如果没有乡建的浪潮,我想我也还是会去做乡建,当然有的话它促进了我们项目的迭代,增加了我们的专业性,也给我们更多其中的机会,我感觉到很幸运。



Q:您对那些想参与乡建实践的年轻建筑师有什么建议吗?


李烨: 现在的年轻人选择太多了,我觉得无论选择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想做好好地做事情就要认真。比如我们想做和乡村有关的实践,那就认真去做(找一个像我们这样的事务所),然后更全面地去了解、认真地把专业的事情做好。如果想躺平,我觉得也可以认认真真地躺平,躺出从容和幸福,这也很好,不要做着这件事情,又想了另外一件事情。



Q: 在建筑设计之外,您还对什么感兴趣?


李烨: 我比较喜欢旅行,喜欢开车到处乱逛。今年夏天刚刚自驾从四川去福建、广东、浙江逛了一圈又开回来,很有意思。 另外我也很喜欢喝茶,我想这两个事一个是朝外、 一个是朝内,都是一种探索。喝茶可以让你安静下来,去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心。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昨山

撰稿:昨山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握穗

设计:大吉?ZSDC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砖混结构

返回版块

10.09 万条内容 · 38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半山隐宿,依山而建,融于自然

       院子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国家AAA风景区十渡,原是一户农舍,一半改造一半新建用作民宿。院子的西南角新建了一幢两层建筑,依山而建,融于自然,视野开阔。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