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关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问题

关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问题

发布于:2022-10-10 16:58:10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必要前提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政策支持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行业内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产生了一些共识,认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对一定时间周期、一定国土空间范围内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的统筹谋划、总体设计,可以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合理依据。目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工作,已在市县级范围内广泛开展。        

       
         

一体化保护修复机制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开始,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整合财政资金,在3批工程试点基础上,确定2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支持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重点支持“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地区,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修复实施工作流程

       

       
1.制定方案明确思路          
       

       
明确工作组织、责任分工、工作内容、阶段目标、进度安排、决策机制、经费保障等内容,保障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定位、规划期限、实施范围、主要目标等具体指标。        

       
2. 基础调研        

       
采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等手段,调查评价数据,通过收集规划区地质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基础资料以及现行各类空间规划。通过现场踏勘、部门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发展实际与合理诉求,掌握各部门有关政策要求、各行业发展趋势与目标等。        

       
3.组织评估评价        

       
针对规划区自然生态状况、经济社会概况、生态修复工程情况组织开展分析评价,总结实施成效和多规差异。摸清规划区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安全本底情况,找出规划区存在的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明确规划区未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4.重点修复空间识别        

       
通过对规划区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的综合分析,依据“双评价指南方法,识别出未来需要开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空间、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空间、生态环境受损破坏区域等范围、面积与分布,并制定生态修复方案。        

       
5.工程项目布局        

       
提出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生态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其他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项目布局,提出项目清单,测算投资需求,依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考虑突出问题、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进行资金供需平衡分析,提出投资筹措方案。        

       
6.组织实施机制        

       
依据批复的实施方案,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工程子项目、资金安排等。组织编制子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进度、资金、质量和安全等控制和监督措施。主要包括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而制定的配套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等。        

       
         

重难点问题

       

       
1.过度修复        
从污染综合防治转向系统生态治理的总体要求已经深入人心,但也存在过于强调人工干预措施和恢复数量指标,忽视生态恢复要适应生态系统演变阶段及地域性规律的现象。如在干旱地区大量造林,在地形、土质、水分等不具备绿化条件的矿区生硬绿化,在河道生态修复中为达到防洪标准过度清淤和硬化等,投入大量经济成本,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急迫见效    

   
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需要一定时间,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恢复到顶级群落。工程实施后,要求短期见效不现实,也违背自然规律。当前部分生态保护和修复考核指标缺乏不同时间尺度的考虑,造成个别工程为了迅速满足数量指标,采用速生植物、外来物种等;工程思维较重,过度采取灌溉、施肥等人工辅助措施进行生态恢复,重短期效果、轻后期维护,没有重视培育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维持机制。    

   
3.缺乏多功能目标设计    

   
由于在大气、土壤、水质、防洪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标准和考核目标,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在以上几个方面比较重视。相对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尚显不足,近30年来,我国人工绿化和再造林面积约占全球植被绿化面积25%,超过34%的陆地面积经历了植被类型的变化,然而植物群落复杂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没有充分体现。

改进措施

1.加强全链条科技支撑能力
生态修复涉及流域、生态系统、场地等不同尺度,相应空间尺度下的格局与过程耦合关系及其生态功能均有差异,应加强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本底调查和机理研究;尊重生态系统恢复的演化阶段,构建生态系统敏感空间和关键节点的预警和识别技术体系;加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作用,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要素与城、村、路、矿等人类社会要素的和谐布局与有机统一。    

   
2.强化综合成效考核评价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环境影响评价要与成效考核评价充分衔接,制定不同类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规范,强化生态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等长期生态目标;考核评价中要统筹生态系统近远期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修复工程与旅游康养、有机农业、绿色能源等产业结合,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居民福祉,提高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建立社会—生态综合成效考核评价制度,纳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    

   
3.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生态修复的初始目标通常根据某个阶段的静态问题设计,随着不同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实施,生态问题会变化或区域转移,要有适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和调整机制;在调整和管理中多做减法,降低人为干预,改变当前许多生态修复工程的人为痕迹过多现象,将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资金投入比例作为重要的动态调整依据。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课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好资料,对于学习生态修复技术有很大帮助,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2022-11-17 08:06: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3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以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导  读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但仍存在科学基础较弱、组织机制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修复技术及其标准缺乏等问题,影响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未来需要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建议:更新修复理念,以科学规律为基础开展系统保护修复;完善组织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合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全社会参与,形成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加强技术保障,大力实施技术体系创新和标准体系构建;明晰实施单元,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