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建筑巧思:不寻常的积木玩法!

建筑巧思:不寻常的积木玩法!

发布于:2022-10-08 10:50:08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你是否认得这座乐高一样建筑?  

 
上世纪70年代,以东京的急剧发展与人口流动为背景,日本中银房地产公司请到了在大阪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建筑师 黑川纪章 ,在寸土寸金的东京打造了两栋公寓——中银胶囊塔。  
 

 


 
两座塔楼分为 核心筒与胶囊房间 两部分,其中核心筒由 水泥浇筑 ,胶囊房间则是在工厂 预制后运送到现场 ,直接组装在核心筒周围。  

 


 
在黑川纪章的设想中,这一百四十个方块积木般的小单元存在的意义,即服务那些在大城市中独自奔波的、只需要一处极简栖息地的人们。  

 
 
但时过境迁,当生活舒适安定,人们逐渐回归到以家庭为主的居住模式,加之胶囊塔本身逐渐破败,这座在三十天内搭建起来的大楼终究躲不过被拆卸的命运。
 

 


 
中银胶囊塔的兴衰自然而然地引发我们对建筑形式的一些思考:这种搭积木式的建筑在特定情况下的优势是什么?   我们又能否吸取“积木”的优势,将其内化为当下建筑所需要的精神呢    

 
下文所介绍的几座建筑,就体现出了建筑师们在 直接组装之外,关于“积木”的一系列奇思妙想  

 


 
01  
House NA / 藤本壮介  
 
空气积木与看得见的缝隙  

 
黑川纪章大概想不到,在胶囊塔落成四十年后,本国会有一位建筑界新锐用最轻盈的方式去呈现建筑的体块感——而不是用真正的体块进行搭建。  

 


 
出自藤本壮介之手的NA住宅颠覆了人们对于住宅的认知:我们会默认住宅是一种私密性极强的、相对封闭的建筑,但   藤本认为,在这个空间中体验到的生活和瞬间,就像是古代先祖树居生活丰富性的现代改编    

 
“这是 介于城市,建筑,家具和身体之间,平等对待自然与人造的存在 。”
 

 


 
初看NA住宅,会感觉这是一个不真实的巨大的模型。纤细的钢架支撑着薄板,四面的阻隔都是通透的玻璃或轻量混凝土板,各建筑构件之间仿佛只是简单的搭接,仅用了极少的材料便限定出了丰富的内部空间。  

 

 

 
藤本壮介在NA住宅中将被限定出的虚空作为了主角, 白钢框架与横向的板材 反而被作为“ 一棵树 ”,形成并联系了“枝干”之间的功能空间。  

 
在这栋位于东京的小房子里, 堆叠的是空气 ,轻薄的实体反而像是“积木”之间的空隙,最终达到了建筑师与业主共同追求的 “分离与一致性的统一”  

 


 


 
02      
森林之家与台北住宅 / 平田晃久  
拼接的异形积木与以假乱真的方块堆  

 
日本似乎有许多喜欢搭积木的建筑师,平田晃久就是另一位代表人物。  

 
平田在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时说:“ 在我看来,‘新’不是从0到1,而是重新发现、认识原本就存在的事物,并以空间形式加以表现。  

 
于是,下面这座由多个异形混凝土盒子拼接在一起的森林之家诞生了。
 

 

 
 
这是一个 八层的混凝土建筑 ,以住宅空间为主,并且在房屋底部作为商业出租和画廊空间。平田将多个盒子排列组合,并且用大量的绿植来填补空隙,创造了一个 将室内外界限打破的花园空间  

 
 
平田在推敲建筑空间时,运用了类似于藤本的“树木”理论,稍有不同的是,平田是将树木生长作为体块组合的原则,旨在创造出一种与 城市紧密相连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同时使建筑内部呈现出 多变的结构与极佳的采光效果  
 

 
 
 
而另一栋位于台北的建筑则表现了这位建筑师的另一种手法: 以假乱真  

 
 
台北住宅是一栋坐落于城市购物区中的12层住宅,一眼看去有点像升级版的NA住宅,但这二者的生成逻辑却大有不同——如果说NA住宅用空气搭积木的手法过于玄幻,那么台北住宅可以算是搭了一堆“假积木”。  

 
 
仔细观察会发现,台北住宅怎么有点像一栋普通塔楼外面附加了几块遮阳板?  

 
这时候建筑师就要站出来说话了。台北住宅实际上是一栋 层层退台 的建筑,主体由6m的钢 筋混凝土结构网格 形成,“遮阳板”则是3m网格的 屋面框架系统 ,坡度固定但倾斜方向不同,组成了建筑的外排水系统。  

 


 
而且,这座看似平平无奇的住宅楼,也是反复推敲才诞生的:
 

 


 


 

 
 

 
看了草图与平面图,就可以理解平田晃久“以假乱真”的搭积木思路了。
 

 
“积木”在台北住宅中 更倾向于体现为内部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而不是建筑外观的搭建表征 。人们在这栋轻巧的公寓中生活,穿梭在规整又宜居的盒子空间中,感受着“21世纪亚洲高层公寓新原型”带来的便捷,才是建筑师想要达到的目的。
 

 

 

 


 
03  
炫酷塔楼与 街区更新  / MVRDV  
 
天马行空的积木爱好者  

 
最近落成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 山谷综合体 一定令很多人眼前一亮。
 

 
三栋塔楼高度分别为67m,81m和100m,现代感极强的镜面玻璃与周边商业区的环境和谐相融,内部石材立面则透出截然不同的原始感,犹如崎岖的天然岩层。  

 


 
MVRDV作为最富有想象力的积木爱好者,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塔楼未来的形态,将办公室、商店、餐饮、文化设施和公寓汇集其中,并为使用者设计了可以通向“山谷”的石砌楼梯。  

 


 


 
选择“山谷”意向来设计这座巨大的综合体,是因为MVRDV希望进行一次   为枯燥的办公环境重新赋予绿色与人文   的尝试;所以,设计师在每块不规则积木的表面都附着了绿地,使整座建筑容纳了大约13500株幼龄植物、灌木和树木。  

 
 

 
 
 

 
除了增加表皮绿化,参差不齐的“积木”的优越性还在于,这些 悬臂式公寓 使远离地表的住户能够在高空自由交流,彼此眺望,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在自家阳台上就可以享受呼朋唤友的乐趣。  

 
 
 
而有别于山谷综合体通过凌乱的“随手一搭”来营造效果,在 西班牙戈米拉街区更新计划 中,MVRDV显然对每个积木块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这是一个 老旧街区改造与新建筑设计并行 的项目,因此设计团队充分尊重了原有场地肌理和区域特色,又从当地元素中汲取灵感,将7块鲜亮的积木放进场地。  
 

 


 

 


 

 
在设计这些鲜亮的建筑时,MVRDV仿佛乐高设计师,为房屋的每个边角都赋予了独特的含义,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塑料玩具一样引人注目。  

 


 

类似戈米拉街区彩色建筑的,还有位于 纽约曼哈顿的瑞迪欧大厦 ,只不过MVRDV在设计大厦时将这些彩色的积木块竖向摆成了一栋塔楼。
 

 
 
瑞迪欧大厦的搭积木手法看起来更加直白,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每一个巨大的彩色积木块都呼应着塔楼所处街区内的小型建筑 。因此,大厦明亮的立面色彩不仅是简单的垂直陈列,而是堆叠成的垂直村落,用颜色强调了片区内的城市个性。  

 


 


 
04  
 
绿之丘 / 同济原作建筑设计工作室  
无意之间的积木式巧合  

 
绿之丘的前身是始建于1995年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建筑师在改造时 保留其钢筋混凝土厂房的特色 ,将直对滨江方向的对立两面都做了 斜面切割 设计, 形成了延伸的台地式景观平台  

 


绿之丘的积木感主要来源于滨江方向层层后退的立面,加之U形步道的“插接”,从特定角度看去,这就是一座大型混凝土乐高。



但详细研究建筑平立剖后会发现,绿之丘似乎并不是由数块“积木”搭建而成的——所以, 将绿之丘也纳入“搭积木”范畴的原因不在于它是由几个体块构成,而是与其成形的整体思路有关




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改造项目,绿之丘显然预先被梳理成了多个层次。


在拆除原来过高的第六层并 对体块进行切削 后,建筑与城市间的距离被拉近; 而为了实现“ 绿丘中的小房子 ”,建筑师则在确定宏观体量后,在各层次中逐渐深入,通过对 结构、空间尺度、交通构件以及绿化布置 的把控,营造出了从外部看来整齐、宜人的积木状特色。




 

 
因此,绿之丘虽然未曾使用搭积木的方式进行营建,但却因分层深入的手法与应对景观的需要,使建筑具有了积木式的表征特点,也算是一种奇妙的巧合。  

 
 


 
结语  

 
从“真·搭积木”的东京中银胶囊塔,到日本建筑师偏好的轻盈质感的积木块,到MVRDV“随手一搭”的综合体与夸张又鲜艳的、乐高似的建筑,再到本土蕴含有积木精神的绿之丘,“积木”似乎是建筑界永远抛不开的话题。  

 

 

 
 
从前我们提起积木,眼前总会浮现出单调的装配式建筑的样子;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们或许可以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建筑与“积木”的关联,对那些已经被定义的建筑进行一场头脑风暴,重新思考 或虚或实的“积木块” 人物活动 之间的有机关系。  
 

 


 
图片来源:
 
1.台北住宅 / 平田晃久建筑设计事务所 - 谷德设计网  
2.“山谷”综合体,阿姆斯特丹 / MVRDV - 谷德设计网  
3.戈米拉街区更新计划,西班牙 / MVRDV - 谷德设计网  
4.MVRDV曼哈顿高层建筑瑞迪欧大厦部分完工 - 谷德设计网  
5.绿之丘 – 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1500号改造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谷德设计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 辑   任广宁  
责 编     胡佳琪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上世纪70年代,以东京的急剧发展与人口流动为背景,日本中银房地产公司请到了在大阪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建筑师 黑川纪章 ,在寸土寸金的东京打造了两栋公寓——中银胶囊塔。

    2022-10-17 08:37: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一起来看挑战地心引力的小屋!

项目名称 :Hub of Huts 水疗中心 建筑体积 :917m3 建筑面积 :460㎡ 建造周期 :2022年3月至2022年6月 “平台的下层会让观察者产生一种疏离感。人越往下走,温度越高,环境越受保护,就如同 慢慢走入地心,两极颠倒。” 该项目是noa*事务所在意大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