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汇总:
Q1: 板施工图中,对称的两个房间,一个可以能布置上板顶通长筋,一个布置不上?
Q2: 在使用Spas+PMSAP计算时,是否执行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4.3.1表格的最下面,γRE=1的情况?
Q3: 基础承台计算验算书中的2个剪力是怎么来的?
Q4: 基础模块,布置后浇带对计算结果有什么影响?
Q5: “基础设计采用沉降模型桩土刚度”菜单实际含义?
Q1:板施工图中,对称的两个房间,一个可以能布置上板顶通长筋,一个布置不上?
A: 如图,完全对称的两个房间,有一个不能布置上板顶通长筋。
仔细查看,并对比两个房间,可知右侧的房间被强制为按有限元计算,且房间边长并非完全一样(如图)。
修改下计算参数“近似按矩形计算时面积相对误差”,将该误差的比例填入大于(右侧房间面积-左侧房间面积)/左侧房间比值的数,即可将右侧房间同左侧房间一样计算。如下图。
Q2: 在使用Spas+PMSAP计算时,是否执行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4.3.1表格的最下面,γRE=1的情况?
A : 如下图,《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4.3.1条,承载力调整时,对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组合内力起控制作用时,Yre要求取值1。
在Spas+PMSAP模块建模型,选择一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组合内力起控制作用的柱构件核算剪压比,进行验证如下图:
Q3: 基础承台计算验算书中的2个剪力是怎么来的?
A:如下图,两桩承台的单独计算书中有2个最大剪力值。
承台单独验算计算书的2个最大剪力,第一个容许最大剪力是非抗震组合下的结果,依据砼规6.3.1计算;第二个容许最大剪力是抗震组合下的结果,依据砼规11.3.3计算取得。
建3个尺寸不同的承台模型,进行核算如下:
通过计算验证,计算书剪力值完全符合规范要求。
此外还应当注意:
1)当Lo/h小于等于2时,计算时的as跨中截面取0.1h,支座截面取0.2h; 当Lo/h大于2时,as按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重心至受拉边缘的实际距离取。
2)单排纵筋as等于1个保护层厚度+0.5个钢筋直径,双排筋等于1个保护层厚度+1个钢筋直径+0.5倍双排钢筋净间距。
3)一般常用的钢筋直径取20,钢筋间距取50。
Q4:基础模块,布置后浇带对计算结果有什么影响?
A: 用户在布置后浇带后,程序会将筏板分割成几块独立的筏板,程序将计算有、无后浇带两种情况,并根据两种情况的结果求算内力、沉降及配筋。计算结果按下式计算:
实际结果=整体计算结果*(1-a)+ 分别计算结果*a
其中,a由菜单“后浇带施工前加荷比例(0~1)”填入控制。填0 取整体计算结果,填1 取分别计算结果。
如下图,保持板厚、荷载等参数完全一致,建模验证:
菜单后浇带施工前加荷比例填入0.5,进行计算。
查看弯矩、沉降结果
由下图可知:
弯矩值:-(807+805)/2=-806
沉降值:(49+48)/2≈48
均符合按填入比例计算结果。
菜单后浇带施工前加荷比例填入0,进行计算。
根据实际结果=整体计算结果*(1-a)+ 分别计算结果*a,如果a=0,则实际结果=整体计算结果。
查看弯矩、沉降结果如下图,设置施工缝结果=整块板结果。
建模注意事项:
1)施工缝不能布置在竖向构件柱、墙处;
2)按分块布置筏板时,要考虑到施工缝宽度;
3)结果数值核对时尽量在比较平缓的板中部分;
4)施工缝是以非线性方式计算考虑,并不能精确核对上结果数值,可查对结果数值用以检查是否符合前式的趋势。
Q5: “基础设计采用沉降模型桩土刚度”菜单实际含义?
A: “基础设计采用沉降模型桩土刚度”菜单的含义:软件根据沉降模型的基床系数、桩刚度,进行内力计算与设计;需要与沉降参数里的“根据迭代计算沉降”配合才能起作用。
建模对该菜单功能重现如下:
模型1.勾选“基础设计采用沉降模型桩土刚度”菜单和“根据迭代计算沉降”进行计算。
模型2.将模型1沉降模型下的桩刚度将填入到分析与设计的桩刚度菜单里,再进行计算。
对比模型1与模型2承载力和配筋结果,是一致的(如下图)。
模型简图菜单下,默认情况下,总参数中的“基础设计采用沉降模型桩土刚度”和“根据迭代确定沉降”两个选项是没有勾选的,此时“基本模型”和“沉降模型”是完全一致的,桩、土刚度都是取“分析与设计”模块“生成数据”之后的初始值。
当勾选总参数中的这两个选项之后,软件会不断迭代沉降结果与基底压力的比值,反推出基床系数,计算出桩刚度,此时得到的桩、土刚度即为“沉降模型”下的桩、土刚度。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PKPM
返回版块30.87 万条内容 · 538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