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反思:高温限电,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反思:高温限电,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发布于:2022-09-28 09:15:28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一只建筑精



 




引言

Introduction


今年7月和8月的高温与高温带来的限电,给川渝地区的居民带来了一段煎熬的日子。新闻、热搜、各类自媒体平台上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川渝地区的酷热难耐。 那么刚刚过去的高温又给了我们什么思考?难熬的限电背后又能看到什么现象呢?



1 为什么 先停我的电?

Why cut off my power first?


停电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川渝人民已经深有体会,不论是谁,主观上都不愿意经历这样一段没有电的时日。然而当我们到了不得不停电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我们应该先停哪里的电呢?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家成为最先被停电的那个地方, 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资源如何在空间上进行分配的问题。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比如我们日常的用水、用电、道路交通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都包含在内。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将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水平,想必大家也在这次的限电政策中深有体会。


 

▲ 城市公共资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在以往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很少遇见电力等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和消耗差距如此巨大的极端情况,因此也就对其配置感受并没有如此直接。但是,当资源数量极为有限的时候, 政府如何对资源进行分配就体现出了城市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目标和价值取向。


1.1 停电区域的空间分布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 本次限电 地点的先后顺序 观察到成都市政府对电力这一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


 

▲ 成都市7月限电区域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成都市在7月高温期间的限电政策在空间上的分布基本上是以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县级市中的村镇为主 ,如邛崃、大邑、蒲江、郫都这样的地区。而7月的大部分时间,成都市主城区基本上还在正常用电。直到8月,成都市的主城区才开始陆续的进行停电,而成都市最核心的五大城区中,也只有金牛区的部分街道被完全停电,其它区域只是进行限制用电。


 

▲ 成都市8月限电区域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一方面,这或许与市政电网的分布有关 ,城市中心地带的市政电网更为集中,而郊县村镇的电网则较为稀疏。 可见限电的先后顺序是与当地与整座城市的相对地理区位有关系的,在向城市电网的末梢区域输送和维护电力的成本明显要高于电网集中的区域。


实际上,这与其它城市公共资源,如医疗、教育、交通、公共服务的分配逻辑是一致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郊区的桥梁道路或者市政管网的维护和更换频率会低于城市中心, 这都存在有对 城市资源更有效利用 方面的考虑


 

▲ 城市电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城市中心的人口数量远多于郊县 ,开同样一盏路灯,市中心能够被照亮的人就远远多于郊县。因此,可以看出城市电力资源的配置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会优先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同时会优先配置电力使用人数最多、需求量较大、使用效率较高的地方,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 公平性 的目标——它会优先满足照顾城市中的大多数人。


 

▲停电的农村,农民仍在夜里劳作   图片来源:凤凰网


1.2 停电单位的类型差异


我们再从停电单位的类型上来看 ,在这段时间,成都市更早限制用电的单位类型多为处于郊县地区的印刷厂、酒厂、玻璃厂、陶瓷厂等较大的工厂,之后是诸如办公室、写字楼、娱乐场所这样的空间。同样作为生产类型或者经营性质的空间,这一类地点限电的原则则是用电量的大小——工厂设备生产的用电量远超于只需要空调、电脑等基础设施的办公楼。 在同样产生效益的条件下,会先限制用电量大的企业,我们能看出对资源分配的效率性目标。


而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这些类型的生产企业也大多位于城市的郊县地区,因此不论是从区位上还是从用电量上或许都有在这次高温事件中被优先限电的理由。同时也可以发现,被优先停电的生产类型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而处于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医药、芯片等则影响相对较小, 或许我们也可以就此推测出一座城市目前主要发展的 产业类型 是什么。


 

▲ 限电后的地铁站与办公室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不过,即使用电情况再紧张,我们也会看到,居民生活区中的药店、超市、诊所、餐厅等 基本生活所必要的场所 往往是这一区域内最晚停电的公共区域。 甚至小区中的家庭用电被限制时,这些单位仍然保持着最基础的电量供应。


一方面,这也是因为这些场所在用电量方面远小于工厂、企业等生产型空间。另外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在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中,政府会优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必要时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生产。而这些空间类型其实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类型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于公共生活服务的总体保障也是优先于个人的,这也是资源配置中对于稳定的追求 ——公共资源的配置实际上是为居民更加稳定、舒适的生活来服务的 。这一点从购房市场上也可以看出来,一套住宅的价格往往不是由于其土地本身决定的,甚至住宅质量都不会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而周边的交通、商业、教育、绿化等配套设施——这些本属于城市公共资源的内容为其增加了价值。


 

▲ 限电后保持基础电力供应的超市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从限制用电的空间与时间特征中我们看到了城市政府对于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的目标,也就是基本的 公平、效率与稳定


诚然,我相信这已经是政府在资源调配方面尽力在天灾面前保障大家生活做出的最大努力。不过从另外的角度,这其中仍然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比如先限制郊县村镇这样远离市中心的区域用电,那么生活在郊县的人是否就应该因为其人口较少或者远离城市被牺牲掉公共资源的使用资格呢?换句话说, 一座城市的部分居民因为能够承担高房价从而享受更多原本属于城市公共资源的基础设施这一件事其实也是一种 士绅化 的潜在趋势。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次的高温限电持续了不到两个月,大家的生产生活已经收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假设我们将来要面对更加长期或者更加严苛的极端条件时,我们又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呢?那样的时候,我们又该优先保证哪些空间的用电需求呢?


 

▲ 限电后保持基础电力供应的超市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作为承担起公共资源配置责任的各个部门需要在这样的事件中思考,而我们每一个市民其实也会在这样的事件当中有新的认识。此前,我们作为居民或许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诸如电力这样公共资源的有限,所以也很难意识到公共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而在面临过这样的极端条件后,我们作为普通人或许也该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限电后的成都市区   图片来源:成都范 APP




2 没有了电, 我们如何生活

What does city life like without electricity?


“四川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 ,这个标题在8月21日高高挂在了微博热搜榜的一位。对于许多网民而言,可能只是热搜上的一段文字,但是对于四川省的人民来说,限电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他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2.1 高温改变了 生活方式


首先,娱乐设施场所是在城市限电过程中率先进行限电政策的地方 ,商场,超市基本都关闭了空调以及大部分的电力。如果市民想要逛商场,则需要顶着不输于室外的高温。人们的正常娱乐生活遭到了剥夺,限电改变了人们在闲暇时间通过购物释放压力,在炎炎夏日可在室内舒适慢走闲逛的空间。


 

▲限电后的商业街   图片来源:每日人物社报道


接着,是 工作中 的人们受到了影响 ,因为限电政策的缘故,公司首先利用关闭空调等非必要电力来响应限电政策,通过保留办公电脑等电力的方式来继续办公,人们不得不在闷热不通风的写字楼中持续脑力工作,有的公司贴心地位员工提供了冰块,风扇等用来降温。但是随着成都的天气逐渐炎热,公司都逐渐转向了居家办公。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每天上班在通勤方面的压力,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方面的压力。


在家办公并不是拥有一台电脑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一块完整独立的办公空间,来确保办公工作的过程不受到干扰。但是居民小区显然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时不时的装修声音,邻居家的电视声音,家里或楼下的孩子玩闹的声音,都会对办公造成一定的干扰。故而,有工作者在收到居家办公的消息之后,依然选择了前往没有空调供应的公司上班。电力的限制给打工仔们带来了身体上的困扰,而随之而来的独立办公空间的丧失又给他们带来了精神方面的负担。


居家办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生活的边缘化,因为 办公与生活 混合在一起,使得人们无法很好地将之区分。


 

▲停电的办公室  图片来源:小红书 香菜好吃不胖


除此之外,高温与限电还引发了其它生活方式的变化 ,本来已经退休在家的老头老太,他们的身体无法负荷过高的温度,但家中的停电却又促使着他们去寻找新的乘凉空间,于是他们有的坐起了公交车,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一日都在公交站上消磨时间。公交俨然从一个交通工具成为了新的闲谈空间与交往空间。


一家人会从多个房间中搬出,齐聚一个起居室开空调睡觉;老人会从闷热的屋内离开,去超市,地铁口这些保留了冷气的空间;打工仔会离开高楼,去便利店,地铁站等继续借电办公;健身人即使灯和屏幕全灭,但依旧坚持摸黑使用健身器材;社区为了解决人们停电的无聊,在夜晚又重新放起了露天电影。限电政策影响到了四川人民正常的生活活动, 但是人们又自我创造出了新的空间,将生活继续巴适地过下去。


 

▲成都市民室外茶铺打发炎热夏季时光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2.2 高温造就了 新的空间


限电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川渝人民的生活仍在继续,他们要从高温限电中寻求喘息的出路,空间也将因此而发生改变。


 公共空间 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态,同时还包含着一些内在的 公共服务 。这些服务与属性界定了空间的公共性。因此当人为的改变了这些 服务属性 ,空间的 公共性 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从而塑造出 新的公共空间


 不少人由于高额的电费和不定时的断电,不得不走向除了家以外的空间进行纳凉。不少老人带着蒲扇聚集在了超市,便利店这些依旧保留着冷气的地方。 这些寻常被认为是商业空间的地方似乎在高温之下被赋予了新的空间属性。


 

▲高温老人呆在商场通道口  图片来源:小红书 白糖


而地铁口这一交通属性的空间成为了如广场一般的停留空间,台阶这一作为联通上下的空间元素也成为了人们的座椅。,在人们选择休息娱乐的一刹那, 转变成为了公共性极强的空间。


 

地铁台阶上乘凉的人  图片来源:华商网


这些空间原本有其作用,或消费或交通,在原本的设置中在精神上具有一定的排它性,迎接了一群人的同时也拒绝了一群人,虽然是受大众使用的空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公共,实际上它通过空间的设计刷去了与其消费地位不匹配的人群,从而抓住了与它功能匹配的使用人群, 它们没有作为公共空间来激发过城市的公共活动,而是具备使用价值的目的性空间。


但是,为躲避高温天气的人们,他们来到了这些非“城市公共化”的公共建筑空间,在这些空间里面纳凉闲聊打牌度过一天,从而空间的属性就被改变了,这些空间被重新塑造成为承载力公共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在限电的条件条件促使下,它们的特定功能服务让位给了冷气这一公共服务,它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被单方面地改变了——简而言之,这些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原本以特定的服务与消费为基础,在执行某种消费地情况下,才能够获得一定地公共服务。但是在限电的情况下,这一条件被人为地抹去了。


人们是空间不变的使用者,而高温的压力与空调的存在迫使人们产生了本不存在的行为活动,也因此构建了城市“地下”的、新的公共空间。 


 

▲ 昏暗的城市街道  图片来源:小红书 马克山上


在技术化的当下,人们沉溺于科技带来的一切便利,常常封闭于自己的私人领域中。人们愈发关注自己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依据自身兴趣爱好等进行的与公共无关的有独立的活动交往空间。一只手机,一台空调,便足以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缩在房间里度过一整天,而限电政策将舒适的环境抽离,人们处于对环境的需求被动地不得不去寻找其他的舒适空间。


任何建筑师都不可能在设计之初考虑到所有使用者的所有需求,或使用者开始使用空间时候一直处于动态的建筑使用需求。 人们在使用不同的空间的那一刻起,就对空间的功能在进行二次规划设计。于是上级政策的改变会自上而下地影响人们对空间的使用需求。


 

▲ 地铁通道内坐满老人孩子  图片来源:小红书 成都牙尖咨讯


而在四川限电的生活中,人们也同时依据自身的需求,对空调,对电的使用渴望,去改变了超市,地铁站等的空间使用属性。商场等空间原本的价值在于提高人们的体验式消费,地铁的则是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这些原本被付诸的能量与价值,被人自下而上地改变了,它挖掘了空间更多的使用可能性。


四川高温促使这些原本在人们生活中被忽略的地方被重新利用起来,发展他们的公共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满足了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公共空间虽然是公共的,但是只有和人们的社会活动产生联系之后,才能被真正当作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 限电下的商场  图片来源:小红书 生活的意义


但是,我们又必须思考作为一种免费搭车式的空间改造,将公共资源免费的享用,这是否又符合设计者之初的一些想法 。这样的活动行为是否会伤害到这些公共场所所有者们的利益,从而触发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譬如以前宜家餐厅的咖啡饮料都是免费的,但在中国一些免费薅羊毛者的使用下,将原本提供给购物者的一些福利与空间,变成了他们免费下午茶与带娃蹭空调的公共空间,大大损害了商场的利润,中国宜家不得不将咖啡饮料转变为收费制来降低因此带来的损失。


2.3 限电改变了 城市景观

 

▲限电措施下的成都IFS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用电量巨大的城市中心会首先感受到了电力系统的罢工,一夜之间,曾经在夜晚光辉闪耀,象征着一座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一座座地隐没入了黑暗之中,春熙路的各大商场也全部关了灯,只剩下了熊猫的屁股依旧散发着微弱的亮光。


在这次限电困境之后,我们的作息时间因为夜晚不再有这些机械的灯光而回归正常。限电后的城市,留下了一个个如黑洞般的广场大屏幕与夜幕下星光点点的城市。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这让人不禁思考, 这些 景观灯光 究竟为何而存在?又是否有必要存在呢?


2.3.1 从建筑到个体


让我们来到夜晚,观察重庆洪崖洞两岸在限电前后的不同夜景。


 

▲ 重庆关闭景观灯光后(上)与前(下)对比   图片来源:小红书 极个别张同学


在第一张图片中,我们是否是能感受到外轮廓光带来的种种色彩体验以及建筑轮廓。在外轮廓光的影响下,我们似乎看不见和感受不到建筑内部人们的活动。但是我们看到第二张没有外轮廓光,限电之后的洪崖洞时,会发现建筑不再被强调它的轮廓,它的体型渐渐隐于城市之后,建筑中因为人们活动而一点点清晰的内透光反而开始被我们关注到。 建筑的存在感被人的真实活动所替代了。


 

▲ 限电后的商业街  图片来源:小红书 马克山上 


这其实就展现了一个问题—— 灯光 是为了城市中的建筑而非人而存在的 ,如同人身上的首饰,这些灯光也是凸显建筑的身姿曼妙。人们在以往生活活动中收到外轮廓光的影响,只能看到城市中的建筑,而看不到城市之中的人。本该由人与建筑共同组成的城市,在过去的夜晚里,人的属性与存在被建筑所抹去。这是曼哈顿主义的,建筑的外表与内部的功能被分离,建筑成为了城市舞台的主角。


但是,四川的限电影响导致外轮廓灯的关闭,促使人们能够重新审视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 不少的人们重新走出家门,走出封闭的小区楼,回归了社区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度拉近。内透光重新将人们带回城市的集体之中,让建筑的属性回归其本来的面貌。它像一把利刃切开了建筑与城市,为人的存在提供了位置。 也同时让我们反思,究竟是建筑还是人组成了城市?


 

▲ 傍晚无建筑外透光的城市  图片来源:小红书 Sean


2.3.2  从照明到奇观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表露了一种观点,景观就是对宗教的幻觉的物质重构,正是它,将生活本身迷雾化了。


国际上曾经通过从太空拍摄的城市夜间灯光的亮度高低来判定这个区域或城市的发展状况,让我们的城市在夜间亮起来是每个城市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重庆也曾通过夜晚的城市灯光凸显其城市的夜生活繁荣。


 

▲太空视角下的城市灯光  图片来源:NIGHT EARTH


然而我们仍需对这场繁荣发问,其究竟是市民丰富生活的展示与体现,还是认为炮制了一场假装的热闹?事实上,这些建筑上的灯光与人身上的奢侈品具有相同的作用——一种消费符号。其本身是否具有作用已不再重要,拥有它,似乎就代表了城市的繁荣和安居乐业,哪怕这座城市并非如此,哪怕巨大的耗电量会对自然造成负担。 这是城市的消费主义,它将城市的公共资源作为一种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和社交的“货币“,成为了其城市”身份“的体现。


 

关闭景观灯的城市街道  图片来源:小红书 马克山上


而这场限电带来的黑暗,还原了城市本来的面貌,也让我们对城市景观和都市现象产生了思考,相比于炫目的亮化工程,万家灯火或许是更真实和美好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Debord G .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C]// 1994.

[2]  雷姆·库哈斯. 癫狂的纽约[M]. 三联书店, 2015.

部分内容引用于互联网新闻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


笔记碎碎念:

为什么先停我的电?


没有了电,我们如何生活?


——高温下的城市学:高温与限电带来的一点思考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停电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川渝人民已经深有体会,不论是谁,主观上都不愿意经历这样一段没有电的时日。然而当我们到了不得不停电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我们应该先停哪里的电呢?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家成为最先被停电的那个地方, 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资源如何在空间上进行分配的问题。

    2022-09-28 10:29: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北京:“十四五”期间,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 米及以上道路全部施划自行车道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导读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十年来,北京完成中心城区次干路及以上3218公里慢行系统治理工作,全市慢行系统林荫覆盖率达86.3%。“十四五”期间,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米及以上道路将全部施划自行车道,机非混行道路(支路以上)全部增设自行车优先标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