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崔愷 赵元超 | “走向文化自信的当代建筑”沙龙分享

崔愷 赵元超 | “走向文化自信的当代建筑”沙龙分享

发布于:2022-09-26 14:51:26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则是城市中文化的空间载体。当代建筑与自信的中国文化愈发频繁相遇,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充满信心地专注于建筑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当代建筑应该兼具历史温度的设计与当代意识的表达,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现建筑文化的感染力与社会价值,用创造性的设计与创新性的发展,讲好中国声音,走向文化自信。

崔愷 Cui Kai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从20世纪我们国家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期建筑师的创作一直具有很强的文化 自信。前辈们在传统建筑文化的语境上不断耕耘,努力适应不断现代化的社会需求,并保持传统风格形式的传 承,这些都值得我们晚辈尊敬。但是20年前,也就是“世纪之交”,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环境 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中,也专门讲到建筑设计 市场的开放问题,这不禁让大家感到一点焦虑,因为在当时重大的国家文化建筑国际竞标当中,中国团队设计 作品纷纷落选,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很大。

记得我当年参加国家大剧院的竞赛后,错过了在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公开展览,参加竞赛的方案有四十多 个,能感受到国外知名建筑师和中国设计团队在建筑表达上的明显差距。从那以后,许多国家或省市级的重点 项目竞赛大多都是国际著名建筑师赢得了设计权,这让很多建筑前辈感到焦虑。他们认为中国的建筑话语权应 该在中国建筑师手里,中国建筑的文化创新和传承理应由中国建筑师为主导!如今回头来看,我们也觉得老前 辈们的焦虑是有道理的。

我们青年一代做设计时,有时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国际事务所合作学习,应该承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看到不少国外建筑师在设计我们国家的很多重大项目时,非常尊重中国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解读都 有一些独到之处,这给我们许多启发。我认为那个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但是中国建筑文 化这条道路还需中国建筑师自己走,我们不能因为国外建筑师做了一些重点项目就自暴自弃,也不应把方案创 意都交给国外建筑师,只等着合作。

近20多年来,中国建筑师也在不断地成长,并且取得了很大进步。一大批国内建筑师,以及从海外归来的建筑师,形成了众多学术和实践的阵营,在全国各地进行创作,有的是设计国家级项目,有的是在地区甚至乡村的场域中做设计,也有许多学者在做研究、评论等方面,形成了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风气。近几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青年建筑师及个人事务所,我们虽然都不太熟悉,但从他们的作品也能看到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他们不仅频频获奖,引起业界的关注,还达到了国际水平,这让我们十分自豪。

所以我认为,时隔20年,我们谈文化自信,不再是将其当成一句口号,也不只是固守在原来的宫廷文化的基础,而是在以大量成功的实践和作品为实证的一条道路上,建立起特别丰富和多元的地域文化。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虽然大家都在走自己的路,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路径进行探讨,但文化自信的心是相通的,很多的价值观和理念非常地一致,同时我也觉得这样的一种文化自信,绝对没有影响我们的创作品质及创新的步伐。

本期的主题是“文化自信”。我们中国历 史文化深厚,应该从来不缺乏自信,但是文化的 语境在建筑领域当中如何呈现,实际上又一直是 建筑界的困惑。 十年前,我提到本土设计的时候,有不少同 行担心,会不会一提本土文化,就意味着我们要 束手束脚,跟西方划清阵营,走回故步自封、自 说自话的老路?其实我觉得这些担心完全都是多 余的。就像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顺着补上一句: “只有立足本土,服务本土,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和尊重。”所以,文化自信是我们重 返世界建筑文化之林的根基所在。




   

赵元超  Zhao Yuanchao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我记得198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讨论会”也是讨论建筑与文化这个主题。当时 我指出:“我们的文化对建筑创作有很多的束缚 问题。”如今回忆起来,我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 对创作还是有许多束缚的。我概括了三点:第 一,我们重文轻理的思想根深蒂固,经过多年的 发展,建筑没有成为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形式和 人文;第二,急于求成的建造方式,我们没有认 识到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些规律,建立好的建筑 机制;第三,建筑师创造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社 会把建筑行业当成一般的服务业,整体的发展 模式也没有培养建筑师形成具有创造思想的独 立人格。


因此,我想谈几点体会,从职业建筑师的视 角来说,城市和建筑是非常复杂的,它具有强烈 的文化属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音乐或其他的艺 术门类。比如:在西安市这样一个“一城文化、 半城‘神仙’”的历史古都,我从不敢涉谈它的 建筑文化。有时我觉得,房子就是房子,它应满 足我们的功能需要,过度强调建筑文化,可能会 走向虚无主义或肤浅的图解,从而忽略建筑本身 的含义。我们需要文化来指导设计,但是又不能 过度强调文化,过度强调文化的结果,往往是在 形式上做文章。一部建筑史往往是一部风格史, 一种形式的历史,而包含在建筑载体内部的生活 方式和空间则被严重忽视。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文化自卑。 我觉得我们的文化里并不全是精华,应该有所扬 弃,不能被全盘吸收。我非常赞同程泰宁院士所 谈到的一点:“我们未来的发展,既不是东方, 也不是西方,而是前方。”我们应该着眼于未 来,在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整体的发展过程中, 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董大酉、洪青、张锦秋这些老先生,坚持中 国文化的创作,这对中国建筑文化产生很重要的 影响。亨利· 墨菲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在中国 从事建筑设计,他虽是一个外国人,但一直在探 索东方建筑的适应性。这条文化建筑探索之路没 有走完,究竟怎么去做,应该有多种方式。我认 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建筑的在地性,这可能也 是很多建筑的探索方向。


对于国家大剧院的创作,业主的要求是建筑 一看就是中国的,北京的,但这很难做到。我们 虽然无法建设地域性和现代性完美结合的建筑, 但是可以更多地关注当下。一个建筑单体很难 表达整个城市的文化,那是否可以将所有的点状 建筑结合起来,使它们形成“面”状,进而形成 “体”,或许这才能构成一个城市的文化。我们 从过去的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这也让我们的 城市更有自己的特色和精神,因此我们才能够全 面地理解地域文化。


同样,建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表达。中国文 化强调“真善美”,“真”是第一位,我们不应 该做虚假的建筑,应该做真实的建筑。这几年 我也特别强调背景性建筑——城市里的中性建 筑,因为标志性建筑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中性建 筑才是一个城市的底色,我们应该努力地将其做 好,因为它们能呈现出整个城市骨子里的气质。


近40 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得非常快,从非常 态化走向常态化建设时期,我们应该以更平和与 冷静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像前面提及的亨 利· 墨菲、程泰宁院士、王澍等人,他们一直在探 讨建筑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 可能渗透在我们的作品里,也需要我 们进行更多的探索。


   
本文发表于《当代建筑》   2022 | No.09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则是城市中文化的空间载体。当代建筑与自信的中国文化愈发频繁相遇,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充满信心地专注于建筑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当代建筑应该兼具历史温度的设计与当代意识的表达,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现建筑文化的感染力与社会价值,用创造性的设计与创新性的发展,讲好中国声音,走向文化自信。

    2022-09-26 16:32: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塞伊奈约基市图书馆

  建筑设计   :   JKMM Architects 建筑面积   :   4430 m2 建成时间   :2012 建设地点   :芬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