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用设计唤醒街区公共生活 | 上海徐家汇乐山社区街道空间更新

用设计唤醒街区公共生活 | 上海徐家汇乐山社区街道空间更新

发布于:2022-09-26 13:57:26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水石设计  

 
 


水石的城市再生设计在街区更新的实践中,坚持从独特的视角看待习以为常的环境,以场景的塑造引导人们从理念到行为变化。在上海市徐汇区乐山新村的街区更新中,我们又一次实践了对中心城区道路空间的“反思”,在徐家汇地区的版图中实践了多个“十五分钟生活圈”街道要素改造的范本。



 

乐山新村位于徐家汇的西侧,是一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由棚户区改建而成的高密度老小区 。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菜场、学校到集中绿地一应俱全,但因受到场地的限制,所有的公共设施与住宅楼以最小的间距排布在一起,除了中心绿地之外,整个街区几乎没有什么开敞的空地。 道路是乐山社区居民最典型的户外社交空间 ,但在改造之前狭窄的人行道上既有乱堆放的非机动车,也有居民晒太阳时坐的一排凳子,还有在老人们唠嗑间留下的垃圾,让街道管理团队很是头疼。

在改造之初,我们带着“ 你希望乐山新村的更新做些什么? ”的问题,走访了居委会与居民。从反馈中发现,居民的改造诉求更多集中在小区内而非小区外,人们并不清楚应该对自己住了三十多年的家园做些什么。


 
   
   

改造前的乐山社区入口,背景是徐家汇中心


在与街道及区委相关部门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乐山社区成长的契机:随着徐家汇的建设向着世界一流的CBD中心发展,其毗邻社区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更多企业与商业的入驻带来大量年轻的工作人群与到访游客, 乐山路将迅速成为服务于徐家汇的综合型服务性街道 ,这里需要兼顾社区内与社区外的人群需求,需要补充与周边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商业、与场地配套, 打造更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生活形态与空间


我们首先从规划的视角梳理了乐山社区需要将 烟火”与“时尚” 融合,将 “便捷”与“绿色” 结合,将 “关爱”与“自治” 的更新定位,提出与徐家汇文化相匹配的街道场地策划,和与开放型城市生活相关的场景设计。在具体的景观与建筑场景设计层面,场地的局促性和一些顽固性使用方式的反思触发了我们对街道有限空间改造方式的思考,通过多时段对行为的观察、与不同人群的交流、以及与街道业主的讨论,我们用批判性的方式提出了对不同街道元素的改造方案。

 

乐山街区的环形路网与改造后的多个口袋空间



 

街道是乐山社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从早到晚这里都有熙攘的人流。我们希望改造后的街景是真正“可以被阅读的街道”,所以在设计上 更重视场景的打造与街区文化内涵的植入


 
 


对于街道的边界,我们首先想到的是 以三维空间手法来强化人们对街区内行走的体验 。我们在乐山街区采用了几种不同的街道边界设计都是在原先围墙的平面之外,进行空间层次的叠加。通过对光影、材料、色彩与植物的不同组合,实现立体且有光影变化的场景。这些场景与它们所相邻的场所有着和谐的视觉关系,由此加深场地留给人们的印象,也 使得漫步的体验有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另一种“阅读街道”的体验是通过对街区文化的表现来实现的。我们在定案之初,就与街道共同策划了” 街区美术馆 “的想法:通过把与徐家汇发展相关的人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 呈现在街区的各个节点与慢行动线上 。这其中包含了多个以徐家汇地区的艺术、名人、儿童画为主题的创作,还有一组由六十多块展板构成的”海派之源“人文展墙。


 
 
 


每看到居民与孩子们在这些展板前的徘徊与阅读,我们突然多了一份感触: 街区的文化一定不是可被量化复制的内容,一定是来自于这个街区本身的故事 ,当这些的内容有更强的在地性,它就越容易被街区接受并持久延承下去。


 
 

△徐家汇音乐艺术展墙 被作为街区临时库房的入口


我们与上海御麟甲艺术中心的吕海岐老师一同创作了一组”乐山“公共艺术,放在了街区在广元西路一侧的街道口袋广场边。这组公共艺术品巧妙得将 “乐山”两字变成了可与行人互动的城市家具 :利用钢管的旋转形成可坐、可倚、可玩的一组构筑,为人们在街道边的停留增添了一份乐趣与独特的体验。


 
 
 

△以“乐山”为主题创作的城市公共艺术品

为行人与场地的互动更添亮色



 

乐山街区的路网形态很特殊,不等边的街区内有一组内环道在三个不同方向上与周边的道路相连。这种多折的道路可以让机动车在驶入社区后自然降速,加上道路两侧的绿荫,尤其适合作为漫步道使用。然而在改造前,乐山街区的道路上很少有慢跑者。我们从居委会那里了解到,除了街上的违章停车、人车混行等因素外,在好几处街角上还常会有让人头疼的不文明大小便发生。


在社区规划师与交通顾问的建议下,街道启用了新的管理措施限制街边停车的数量。而我们则提出了 打开每个街角,将视线隐蔽的角落变成公共交流场所 的想法,让更多的眼睛关注到这里,就能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一个融入了花坛、座椅与雨篷的街角

既拓宽行走的宽度,又 留下邻里间交流的空间


于是我们 每个街角策划成乐山漫步道中的驿站 :在阳角的空间,我们用橱窗、地图和景观花池提供人们可驻足阅读的机会;在阴角的位置,因为这类空间有更好的向外观察的视角,所以我们会将场地局部抬起,布置上L型的休憩座椅与带有夜灯的挑檐,不仅构成对机动车的屏障,而且扫除了夜间暗角落的印象。在这些街角的打造得到了来自街道和周边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其中,我们建议在交大出版社外的墙角树立一个转角的橱窗,在出版社的精心布置下,装入了最新出版的书籍,也点亮了乐山漫步道在番禺路上的一盏明灯。


 

改造后乐山街区面对番禺路的街角



 

公交车26路的终点站坐落在乐山街区的南侧入口上。改造前的车站就已经肩负了多项职能:它在设点之初是用来解决乐山住区周边居民出行困难的,但限于当时场地的局限,所以在路口紧凑的空间中加盖了车站。多年来,车站利用并不宽裕的场地条件为司机与周边环卫工人提供午休的服务,还在不久前升级为电动巴士车的充电站。但出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原有的候车区常年一直保持着封闭低矮的状态,等候空间不舒适,更成为不文明行为的集中点。


 

△改造前的车站隔墙

 
 

△改造后的公交站台

解决了隔墙阻断过道与车站联系的问题


把车站作为一个街区更新的示范型地标来打造,为街区树立新的形象面貌 ”的想法得到了街道与巴士集团的支持,在设计深化的过程中,巴士集团的工作人员多次为我们分析讲解车站需要的功能要求。我们也把设计的关注点放在了一个 更宽敞、明亮 且能 延续车站服务功能 的方案上。


 

△改造后的公交站台提供更宽敞的空间


最终车站的改造不仅只是改变了站台本身,而是 把车站周边的环境整体做了调整与提升 。车站的入口树立起了“No.26 Terminal”的一组字,就像乐山社区新点亮的眼睛,鲜艳的橙色代表了乐山街区的自信,也向外传递出更开放、阳光的社区精神。


 

△改造后的公交站, 街道背景是徐家汇中心



 

我们曾经把中国很多高密度的老街区与国外一些著名的街区做对比,很多国内的街区在空间密度、市井生活丰富度上很有特点。但是 在空间的视觉感受上,则相差甚远 。水石设计 对上海大部分的 老旧小区进行色彩的数据化分 ,得到的结论是:在硬景部分,建筑物的材质与地面材质因年代的原因而显沉闷与混杂;在软景部分,绿度通常所占比例较低,且以几类常见树种为主,层次少;在配景部分,则是争奇斗艳式的店招,以鲜艳大字见常。 这种组合显 得生硬而缺少亲切感,且成为大部分老小区的通病


 

△改造后的乐山社区入口


我们对 乐山街区色彩调整的目标是希望赋予它属地化的特征,更具有年轻与不同绿色层次的活力 。首先是选择了几组代表性的低层商铺区域,通过对立面与地面材质的调整,形成街道近人尺度视觉主导色彩的变化。结合 徐家汇主题色红砖的运用 ,我们用两种不同质感的面砖进行组合拼贴,形成具有层次与韵律感的立面效果。同时在小区外墙、学校外墙的部分分别运用同一主题下不同材质的砖色材料,将整体近人尺度部分的底色整体调暖。在小区围墙的处理上,我们把原先琉璃砖的墙头 改造成可盛纳绿植的花槽 ,把垂兰吊在墙头之上, 增加街道的垂直绿度。


 
 

△徐家汇主题色红砖墙 为空间增添色彩


 

△改造前为琉璃砖的墙顶

 
   
   

△墙顶花槽与围栏植物增加垂直绿度


街区导视系统是乐山社区视觉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石设计将乐山的公共服务设施精心编撰到乐山的指引地图上,并在每一个转角设置了指引标牌。以朝阳的橙色作为乐山新的标志色,将一系列带有时尚感的标识符号植入街道。 统一的街区VI与橙色标识设计构成了街道上连续的视觉线索。


 

△街角的导视标牌用鲜亮的色彩

为“十五分钟生活圈”中的各项设施带来积极的指引


   
   
   
   

△乐山社区标志以和谐共生为主题背景

将时尚与经典的视觉元素巧妙融入街巷烟火


如图如同修复一幅画一般,各个团队细心地从街区场景中剔除一些颜色,又加入另一些颜色。在反复到现场的采样与比对中,为建筑与街道退去沧桑,展现出更有层次的韵味与活力。 对比改造前后 ,仍然是人们熟悉的街道,却 更多了一份秩序与活力


 



 

小区围墙是老旧小区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围墙也代表了人们对土地权属与管理边界的定义。这种理解在乐山社区的项目中曾为我们带来不小的沟通压力。

这事要从乐山街道狭窄的人行道说起,改造前的乐山路两侧,人行道的平均宽度不足1米,在有非机动车停放或种植行道树的位置,人行动线都会被打断,迫使人们不得不在机动车道上在各种车辆间来回躲闪。而与此同时围墙的另一侧内,则多半是闲置空间,亦或堆放了杂物,亦或长满了杂草。于是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能让围墙的位置向红线内做1-2米的退让,就可以让人行道一侧的步行空间得到释放。


 
 

△改造后的围墙形态改善乱停车的情况

为街道活动提供了更多可停留与交流的空间


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们的建议方案所涉及到围墙位置变动的小区和学校都给我们投了反对票,原因是大家都误以为这就是减小了他们的用地产权面积,谁也不愿意答应。于是,我们与街道工作组 展开了逐户上门的当面解释与沟通

首先,我们与大家解释:产权证上的用地边界是官方用地权属的法定依据,对围墙形式的改变完全不影响产权人使用这些用地的权利。其次,我们仔细分析了 每一片墙被修正位置后所带来的功能变化,都有益于居民的使用 :在幼儿园的门外,围墙的退让留出了机动车道与学校接送区的距离,可以让家长的等候与孩子 出入更安全 。在小区的墙外,随着墙体的内移,人行道的宽度可以 同时容纳行人与非机动车停放 ,新建的围墙向人行道伸出一片 雨棚 ,照明设施可以在晚上 照亮地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得益于乐山居民和学校的理解与支持,老围墙终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挪了位置。


 

△改造前乐山幼儿园围墙

 
 
 

△围墙的微调后既为街区老人预留休闲交流的座椅

又用景观的方式解决了隔墙抛物的问题



乐山社区的街道空间改造前后经历了8个多月的设计与现场工作,水石设计联合了规划、建筑、景观及视觉等多个跨专业的设计师团队, 从城市、人文、社区治理、场所使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反思与设计,为高密度核心城区的街区更新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在此尤其感谢徐家汇街道、乐山社区居民与学校给予我们的大力理解与支持!


 








项目名称:上海徐家汇乐山社区街道空间更新

建设单位: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办事处

设计时间:2021年

建成时间:2022年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设计顾问:沈禾

街区公共空间策划与设计 &建筑设计:水石 城市再生中心

景观设计:水石景观事业三部

视觉设计:水石技术研发中心城市空间视觉设计室

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御麟甲艺术工程中心

结构设计:济木工程

项目摄影:王琇、杨阳

文章撰写:董怡嘉

图文编排:水石品牌


 

 

 
- 感谢 水石设计 -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 | 上海·世博元古酒店

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这家酒店主打城市度假。 虽说叫做“度假”,但他的底层逻辑确是商务模式。 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条件,度假酒店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年轻人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精神层面,那么这家元古酒店就要达到这个目的。 △ 改造前 △ 模型示意 △ 鸟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