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在乡村里的“粮仓”,频频受到关注。巴蜀沃土之上,正在发生一场乡村振兴实探。
0 1
有无相生,旌阳田园的归属空间
旌耘粮仓地处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位于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整个农业园区涵盖孝泉、黄许、德新、柏隆等4镇18村,阡陌农家,炊烟袅袅,旌耘粮仓伫立于十万亩旌北良田间,迎四时农景,自成生动画卷。
2020年,袈蓝团队受委托设计建设园区内的标志性建筑——旌耘粮仓。虽名为粮仓,却并非囤粮所用,而是集“产学研融合、展供销一体”的综合体建筑,用现代建筑语言讲述着另一种层面的“颗粒归仓”。
初入五星村,袈蓝团队被这里有别于城市的惬意生趣所打动。五星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们大多世代务农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惬意与悠闲根植于村民们关于乡土的原生记忆中。新的建筑介入乡村,如何不破坏这份原生态的乡朴之美,同时也能为传统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团队希望能够做好归属平衡。
项目用地是一处闲置的集体资产,为原村卫生所与老电影放映院所在地,建筑师决定延续村民们共同的乡土记忆,为村民们提供重新相聚的场域,可以承载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让乡村生活更热闹、更鲜活。
整个项目的难点在于场地受限,项目场地位于一个三角形地带,周边遗留未全然拆除的凋敝农居,建筑师以老子的“有无相生”论为创意灵感,追溯“空间”本源,用“正负相对相连”的手法分割建筑体块,建筑体三面成型,破解了场地限制,创造出丰富的邻里灰空间,打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消弭建筑体与农田之间的疏离,建筑相融于四时农景,为到访者提供了亲临自然的宽阔场域。
乡村相对于城市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与更深远的人文脉络,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根植于乡土,因此乡村建筑不同于城市建筑的大刀阔斧,大部分时候需要以温和人情的姿态走入村民们的生活。
结合对周围环境的梳理,对民居风貌进行了系统化提升。天际线亮化、种植带整理、外墙面修复、老屋拆除,宅前院落统一美化,以期建筑的介入,能为农人日常带来新意。
02
就地取材,建筑的在地化表达
“在地化”是如今乡村建筑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在地化”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其内核殊途同归,皆是期待让建筑走入人心。
旌耘粮仓在建设时选取了小青瓦、木制格栅等乡土材料,使建筑与村庄环境产生良好互动,拉近了公共服务建筑与村民生活的距离。同时大面积使用了超白玻璃幕墙这种现代建筑中常见的轻质材料,保留了建筑本身的外在形态,打破了空间内外的界限,为建筑空间引入了阳光和自然,使其成为人与在地农景生动交流的场所。
建筑外观借鉴了传统川西民居中常见的合院形式,形取“大出檐、小天井”的建筑结构,适配川西盆地光照少、多阴雨的地域特征,同时也与周围农居有所区分,拥有了“走出家门,步入原乡”的仪式感。建筑历经时光,便可形成更鲜明的在地文化符号。
材料是建筑的屏障,更轻量化的材料,可以弱化建筑体量的凝重感,让建筑以更轻盈的姿态拥抱田园。建筑师以坚韧的铝镁锰板材料造屋面,轻盈且坚韧,肌理温润的木制格栅筑檐廊,用现代建筑语言构筑起四时农景的容器。
建筑与田园之间畅通无阻,可落座落地窗前静观乡野农景,也可漫步廊道,感受来自田园的风与自由。
近几年,建筑师们“上山下乡”参与乡建的身影屡见不鲜,新的建筑在广袤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乡村并不缺乏美丽的建筑,但能为农人日常注入新意的乡村公共建筑并不多见。
从2013年以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无锡田园东方”开篇之后,袈蓝在城乡融合领域的步履渐深,在大大小小60个城乡融合案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便更意识到“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也从建筑设计转型为以设计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方,通过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运营、品牌承载的社会功能和对社会交互空间的引导,解决城乡融合中的一些问题。
在旌耘粮仓的设计中,袈蓝以农文旅融合的视角切入,建筑室内空间由四个盒子组成,办公动线与参观动线分流,旌阳(三农)工作展示中心、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专家工作站、消防控制室、开放式办公区、智慧农业管理中心等功能模块有序嵌套,形成集农产展示、农人培训、田园办公等场景于一体的多元空间。
在景观部分则依托建筑基地线条延续与发散,建筑东侧为主广场,集观赏与集散功能,南设入口广场,融门户与集散功能,西面与北面均为特色种植示范展览区,结合由休闲栈道+产业园服务配套组成的休闲游览动线。
2022年3月,旌阳区春日诗集春游季主题活动将旌耘粮仓作为活动主场域之一,粮仓作为助农市集所在地,吸引八方来客纷至沓来,打卡留驻乡野风光。日常,粮仓外的廊道也可见茶余饭后散步遛弯的在地村民,
粮仓的落成,为田园生活带来新意,也吸引着新的产业与新的生活方式来到乡村,让乡村生活看到更多可能。
农业园区内的粮仓,以人性化的尺度创造了人与农田互动的全新空间,面向八方,正在打开新桃源。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